历史上著名的“湘军”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5-19 14:04:55编辑:lijian

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后来就有了什么“淮军”、“川军”、“桂军”、“粤军”、“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鲁系”等等。

狭义的“湘军”,就是由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创立,先为小规模团练、继为大规模正规军的晚清湖南地方部队,且以湘乡、双峰、衡阳等地子弟居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正规部队八旗军绿营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湘军”,还应包括该部在晚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的湖南军队,其中有从晚清到民国的湖湘各地各种军阀势力、辛亥元勋、爱国将领,有国民党、共产党、小股独立的湖湘官兵等(甚至还有土匪)。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人民解放军所消灭,湘军的历史方至此终结。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还通俗地把湖南的作家称为“文学湘军”、湖南卫视和经视的崛起称为“电视湘军”,以及“民歌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足球湘军”等等。

简单地说,湖南湘乡(今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为湘军,形成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安徽本土力量发展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甚至还深远地影响到了整个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那么,“湘军”这个名字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

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上卷”第六章《衡州练勇》第一节“王錱挂出‘湘军总营务局’,遭到曾国藩的指责”里说,当时(应该是在1853年9月前后)曾国藩在衡州(今衡阳)古城的湘、蒸二水交汇处昔日吴三桂的演武坪操练他的部队,其中主要的带兵训练将官之一王錱(?——1857,字璞山,谥壮武,湖南湘乡人,罗泽南的弟子),擅长书法,年轻气盛,刚开始就在练兵的指挥所祠堂大门旁贴一长条红纸,大书“钦命团练大臣曾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字样,却遭到行事非常谨慎的曾国藩的批评,认为他太过张扬跋扈,会引起朝廷不满的,故不敢用“湘军”,而只准用“湘勇”。

曾国藩还有一番分析:“……我们办的是团练,不是军队,怎能自称‘湘军’?这不是在公告大众,要在绿营之外另建军队吗?罗山和你们在湘乡练的勇,人家也只称‘湘勇’。今后,我们这批团丁可自称‘湘勇’,一来湖南简称‘湘’,二来也可以纪念湘乡练勇的开创之初,但决不能自称‘湘军’。璞山,你有没有想过,这改‘勇’为‘军’,将会授人以柄啊!”

“湘勇”和“湘军”,一字之差,乍看似乎区别不大,有咬文嚼字的老学究之嫌;但经曾国藩这么一深入分析,便发现问题确实严重。“勇”者,不过是一小批人马,朝廷不会担心、有意见;“军”者,那就是一支大部队了,朝廷当然会紧张、警惕的。足见曾国藩的谨慎、清醒,及对文字细节的明智、洞见。但这事说明,“湘军”一名的由来,最先就是由王錱提出来的。据小说《曾国藩》“中卷”第四章《大变之中》第四节“王闿运纵谈谋国大计,曾国藩以茶代墨,连书‘狂妄,狂妄,狂妄’”,其中提到曾国藩与太平军在安庆激战获得胜利、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应该是在1861年9月以后),从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传来上谕,朝廷除了嘉奖和升职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以外,还一改过去成例,直呼“湘勇”为“湘军”。曾国藩自然非常欣喜,今后咱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叫“湘军”了。至此,“湘军”一名遂正式面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