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是如何维权的?古代是否有维权部门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6-02 11:37:51编辑:lijian

首先说一下古代“维权”的方式——喊冤。第一种喊冤的方式是“登闻鼓”制度。这是吏民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衙门(汉代称牙门)的左侧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以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载上奏。这种制度起于汉朝。第二种方式是拦驾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喊冤,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一律先按“冲突仪仗罪”责打数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第三种方式是临刑喊冤。一般是指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时喊冤,以求监斩官明查申冤。但这种喊冤,在君主专制社会大多不被监斩官所理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喊冤方式之外,百姓叫冤的方式还有很多,只不过除以上三种之外的喊冤方式都只是个别的适用,并没有在民间普及开来,所以没有在后世广为流传。

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上皇位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在街上欺负民女苏小娥。有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见到一大堆人欺负一个弱女子,看不过去,便路见不平,把皇侄的木棍打落在地。皇侄大发雷霆,遂令随从们动武。在打斗的过程中,一随从持剑本想刺杀大汉的,由于大汉机敏避开,却刺到皇侄身上,皇侄当场毙命。皇侄的家人知道后便把大汉告到官府,大汉被定处死刑。脱险的苏小娥得知后,决定到衙门伸冤昭雪但衙门戒备森严,怎么办呢?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小娥和妹妹持一小鼓、一小锣到衙门门前猛击,并连声高喊“冤枉!”后来这件事情满京城的人都知道,就传到了刘邦耳里,于是他下令亲自审理案件,弄清事情的真相后,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大汉终于洗刷了冤屈,无罪释放。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给刘邦一个启示,为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各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就这样,击鼓鸣冤之制,一直流传了两千余年,直至清末。说完了“维权”方式,咱们接着唠唠“维权”的地点——衙门。

尽管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社会,但是毕竟皇帝精力有限,他不可能事必躬亲,于是便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的机构来协助其治理国家,这些机构便被称之为官府。但是,根据现有史料的记载,古代“官府”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衙门。这是为什么呢?据史书上记载,“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最初“牙门”一词中的“牙”是指猛兽的利牙,古代凶猛野兽经常在野外出没,张开大嘴,用尖尖长长的锋利的牙来捕获猎物。于是,野兽的“利牙”则被看成是威力的象征,人们就用它来比喻武力,类似于古罗马的斧头象征权力之意。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未定,战火不断,旌旗四起,想要打天下或者守江山者,一定要依靠武力支持。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十分器重他们的军事将领,将领们表示自己孔武有力,往往将猛兽的爪、牙摆放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打战要到处跑,带在身边很麻烦,有时候逃跑时更顾不上了,后来实在找不到真兽牙,就用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置放在军营门外做为替代,后来觉得木刻的也很麻烦,于是就改用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为此,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到了汉代末期,“牙门”正式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并逐渐被官府所采用。汉代《武瓦闻见记》中详细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转讹变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被广泛使用。到了北宋,人们已经忘记了“衙门”是出自于“牙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