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之:清朝官员朝袍和吉服袍有哪些区别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6-17 15:26:16编辑:zhaoxiaoyan

正式文献中所提及的清代「蟒袍」,一律都指「吉服袍」。

男子吉服袍与朝袍的区别,大概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重要的话说三遍】:

大襟——吉服袍大襟圆滑,朝袍大襟开襟线自领口起平直、下接内凹曲线至腋下,二者间形成折角,形似厂字

雍正明黄吉服袍 vs. 雍正大红朝袍(祭服):

披领——吉服袍无披领,朝袍才有披领:

但是注意了,朝袍披领,与朝袍是分开的部件,也就是说,披领是后装上去的。在早年的文献中(满文老档),的确是有「无披领朝衣」一词的(满文:goksi;正常的「朝袍」,满文写「ergume」)。

可见,朝袍上有披领与否,在早年或许是级别或礼制的象征。

剪裁——吉服袍上下通裁,朝袍上下分裁:

朝袍大襟开襟线至分裁处下幅,上下错位,衔接部位形成矩形片(衽);下半幅做出连贯的纵向衣褶若干——

纹饰

这个比较复杂,因为品级不同,纹饰也略有不同。有关不同品级之间纹饰的差别,建议查阅《清会典》,不在此赘述。

一般来讲,皇帝吉服袍正面和背面一共有八条龙纹(另有一条在底襟处),通身遍布;朝袍则以边框按区域分布,似于过肩龙纹(除非在清初,否则一般不会是正统的过肩蟒/龙纹),在两肩和前后各有一条龙纹,下配八宝平水。

从纹饰角度,吉服袍与朝袍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吉服袍最下有海水江崖以及水脚;朝袍最下则没有水脚(而只有平水),下裳配行龙/蟒纹(类似于襴)——

 

开裾(仅以男袍为例!仅以男袍为例!仅以男袍为例!女袍不同!女袍不同!女袍不同!重要的话说三遍!)

男吉服袍前后要开裾(宗室四开裾);男朝袍正前正后不开裾,其“开裾”方式非常特殊,是在左侧往里面折过去这样做的、类似于“暗摆”……由于不太容易描述,有时候故宫偷懒,就会写「后开裾」或「左开裾」,但事实上朝服的做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开裾」。

(注:上图左右也有开裾,出于美观考虑没有标出)(注:上图左右也有开裾,出于美观考虑没有标出)

@波士顿铁托 在微博上发的,朝袍“暗摆”细节:

大体上来讲,吉服袍和朝袍的区别就是这些。还有一些诸如「吉服袍烙袖可不为单色」等,代表性不够强的区别不在此赘述。二者各自的品级差别不在此赘述。

女吉服袍与女朝袍之间的区别,与男袍之间不完全相同,但是1——4点还可以算是共通的;第五点中,女吉服袍为左右开裾,女朝袍开裾情况则比较复杂,此处暂略。

第二个问题:

官员常服袍,基本上跟皇帝常服袍没有什么两样,除了两点:

官员常服袍(非宗室)只能前后开裾(女常服袍开裾情况不同),皇帝是四开;

不能用禁色(即黄——其实皇帝也很少穿明黄的常服……),其他随意。

清初 穿常服袍褂的小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