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牵涉了27个国家;66103164人被卷入,伤亡人员达到37494186人。直接开销2080亿美元,间接开销1510亿美元。这些数目还不包括衍生的几十亿利息、退役军人的抚恤和赡养费、以及类似的开销。整个世界在此之前还未见到过这样一场庞大的战争。
对一些大企业和商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财富盛宴。讽刺的是,许多军人在战争中遇到了自己同胞生产、并销售给敌国的武器,尤其是德国和英国,它们几乎将武器销售给所有国家,紧随其后的是法国和奥地利。向比利时进军的德国军队遭到了德制机枪和火炮的阻击,奥地利军队开进塞尔维亚时碰到的是本国生产的斯科达大炮。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碰到了装有克虏伯渗碳装甲的英国军舰。英国海军用来反潜的软式飞艇是德国的帕西瓦尔公司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出口到英国的。
英国也面临同样的局面:首先是德军手中的马克沁机枪,其次是英国人在奥匈帝国的阜姆(里耶卡)建设的白头鱼雷公司生产的鱼雷。英国人曾经帮助意大利建设了维克斯-特尔尼和阿姆斯特朗-波佐利两家大型船厂,幸好意大利从三国同盟中变节,英国海军才没有与这些由英国技术建造的军舰为敌。但是在达达尼尔海峡,英国舰队被土耳其铺设的英国水雷炸得损失惨重,被土耳其陆军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大炮打得支离破碎。
“它们”,在一战时做什么?
一些今日闻名遐迩的大公司在一战时期已经存在了。俄属芬兰的诺基亚公司为俄军生产电话线、野战电话机、军用皮鞋和胶鞋。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制造灯泡、炭精电弧和信号灯。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糖精生产商,而英国的利华兄弟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前身之一)主要业务是利用非洲的油棕榈生产人造黄油。德国最大的制药商拜耳公司除了生产阿司匹林等药物外,还是德国最主要的人造橡胶生产商之一。这家公司当时还在生产一种非处方的麻醉剂,其名字被拜耳公司申请为注册商标,叫做“海洛因”。
战前,德国的卡尔·蔡司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光学仪器生产商,其镜头和光学仪器闻名世界,各国的陆军和海军都采用蔡司的光学玻璃作为瞄准器和火力控制仪。英国在一战期间急需蔡司公司的产品,并且设法搞到了。关于他们是如何搞到的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这些产品是通过荷兰运到英国的,另一个版本则说英国弄到了一些蔡司的工作人员、并“说服”他们在维克斯位于英国的工厂生产这些仪器。
由于和德国交战,日本同样面临高端光学仪器断档的问题。为了解决“光学兵器国产化”的问题,由三菱财团出资,东京计器制作所、岩城硝子制造所和藤井玻璃制造所共同组建了“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后来发展为日本最大的光学仪器制造商。1988年,日本光学会社按照其旗下最畅销的相机品牌名称改名为尼康公司,这个名字来自“日(本)光(学)”两字缩写Nikko,以及德国蔡司公司的商标Ikon。
最出风头的还是美国公司,刚开战时,欧洲国家都认为打不了太久,他们在军需生产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开打后第一年确实是这样,但当一切迹象表明这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的时候,他们开始迫切地寻找新的供应源头—美国。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在战争期间,杜邦家族的杜邦化学公司,卡耐基家族的美国钢铁公司,以及伯利恒钢铁公司、阿纳康达铜业、美国熔炼与精炼公司、雷明顿军火公司、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柯尔特自动武器公司、阿特拉斯火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制造商都赚取了巨额利润。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到签订1918年停战协定的时候,美国诞生了21000名百万富翁,花旗银行总裁弗兰克·范德利普评价说:“作为战争的一个衍生物,上百万个新富阶层诞生了。”但是美国作家赫尔穆特·恩格尔布莱希特和弗兰克·汉纳根发明的另一个称呼对这些人来说更为贴切:他们是“贩卖死亡的商人”(MerchantsofDeath)。
真正的主角
虽然孟山都和尼康都有自己的一战故事,但真正的主角还是那些军火商们。德国克虏伯公司在战前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火帝国。它的火炮在普法战争结束后声名鹊起,其代理商遍布全球,利用每一场政治冲突来保证销售的畅通。当塞尔维亚人与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与希腊人相互厮杀的时候,克虏伯大炮为双方的死亡和毁灭作出了贡献。在其代理商的努力下,甚至连比利牛斯山的小国安道尔也从克虏伯公司购买了一门炮,但是只要一开火射击,炮弹就会射出国界之外。克虏伯公司还设法赶上了海军现代化的浪潮,采用“克虏伯渗碳法”制作的装甲板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装甲,到1914年时,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装甲都是用克虏伯渗碳法制造的。任何国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生产装甲,代价是向克虏伯公司支付高额的特许费、以及每吨9英镑的专利费。克虏伯公司自己也把业务扩展到造船业上。在一战爆发前,克虏伯船厂获得了德国海军将近1/4的订单,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潜艇订单。
德皇威廉二世是克虏伯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这家公司同时也和德国的陆军部与海军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德国政府官员、外国陆海军的重要决策人、各国驻德国的大使,都在克虏伯公司的津贴清单上。此外克虏伯还控制了三家主要报纸,在一战爆发前那几年的狂热时期内,通过制造战争恐慌、或者渲染其他国家扩充军备的行动,来唤起德国公众狂暴的爱国情绪。
像克虏伯之于德国一样,维克斯是英帝国军工企业的核心支柱。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年轻时曾前往英格兰去学习其在工业技术上的智慧。但是20年后,当“德国制造”成为“先进”的同义词时,年轻的英国人托马斯?维克斯却前往埃森的克虏伯工厂做学徒,之后返回家乡,带来了宝贵的德国技术与方法。他像克虏伯一样,最初只是制造一些普通的物品,比如火车车厢的轮子、钢铁滑轮铸件和气缸,但是从1860年代起转行到军火工业,不久之后成为英国著名的火炮制造商。
然而维克斯公司获得成功并不只是靠先进的技术。1911年,一本英国金融公司对三家英国领先的军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分析,发现维克斯公司的董事会里有2名公爵、2名侯爵、50名伯爵和男爵、15名从男爵、5名骑士、3名下院议员、21名陆军或海军官员、以及2名海军设计师和6名报纸经营者。此外好几个主教也是维克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当时的评论家讥讽说:“英格兰是议会的母亲,而维克斯公司是议会的继母。”
德国克虏伯、英国维克斯、法国什耐德(当作为一家电器企业时,我们熟悉的名字是施耐德)。在法兰西银行的200家股东——即所谓“200家族”—当中,军火制造商什耐德的家族占有一席之地。虽然这个姓氏被怀疑是德国名字,但什耐德却是不折不扣的法国人,其祖先来自阿尔萨斯地区。第一代什耐德—约瑟夫·尤金·什耐德主要是个银行家,到1850年时已濒临破产,但由于全力支持正在策划政变的路易·波拿巴,也就是拿破仑三世,因此从衰败中走了出来。在随后法国的铁路化大潮中,什耐德家族为政府生产铁轨、铁路设备、大炮和弹药。当1871年法国签订耻辱的和平协议时,什耐德已经从普法战争中稳赚了一亿法郎。
与强势的克虏伯公司不同,什耐德公司以俄国市场为最主要的目标,并且借助沙皇的影响力打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斯拉夫国家。此外还协助俄国政府操纵法国的舆论,比如在日俄战争前后,法国著名的哈瓦斯通讯社每个月就从什耐德公司领取1万法郎的津贴,来发布对俄国有利的新闻,这笔钱是俄国财政部支付的。
俄罗斯是外国资本巨头喜欢的舞台,察里津兵工厂是维克斯建的,而什耐德公司与法国兴业银行、奥匈帝国的斯科达兵工厂和维也纳信贷银行联手,对俄罗斯帝国最古老的兵工厂—位于圣彼得堡的普季洛夫兵工厂进行技术更新,并且得以在俄国的南方开工建设黑海地区最大的造船厂—尼古拉耶夫船厂(“辽宁”号航母也是在这里建造的)。
而且这些军火商早在战前就开始互相控股,许多军火公司的董事会里出现了控制权的国际化。比如著名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炸药公司”把它的公司业务分散到几乎全世界各地,从瑞典到南非,从日本到南美。所有这些散落的业务集中为两个巨大的企业:集中了英国和德国公司的“诺贝尔炸药公司”,以及联合了法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和南美公司的“通用炸药公司”。为英国海军生产舰用装甲钢板的哈维联合钢铁公司董事会里有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而奥匈帝国的白头鱼雷公司则由法国人、英国人和匈牙利人共同管理。这些国际化的领导集团确保了军火商在各种条件下都会有生意。
军火商们甚至还不忘专利,克虏伯在战前发明了一种用于手榴弹的特殊保险销。维克斯公司在一战期间使用了这项发明,使得许多德国士兵死于装有克虏伯保险销的手榴弹下。一战结束后,克虏伯公司控告维克斯公司侵犯专利权,以每根保险销一先令的价格提出索赔,总额高达615万英镑。这桩案子最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解决,克虏伯公司得到了维克斯公司在西班牙的一家分公司作为赔偿。
许多道德之士会为此震惊:一群毫无道德感的恶棍,用尽一切手段,从人类的受难甚至死亡中捞取利润。但是军火制造商们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恶棍。按照其理论,他们只是生产一些工业产品,至于这些产品所用的地方、以及带来的后果,显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对于军火商来说,他们觉得自己跟汽车或缝纫机制造商没什么区别。
车企的“大舞台”
事实上军火商跟汽车和缝纫机这两个行业确实也有很大的交集。当埃德蒙?艾伦比将军在1917年率领英军部队向巴勒斯坦地区进军时,他乘坐的是一辆劳斯莱斯公司生产的装甲车。在俄国十月革命当中,前去占领冬宫的一批水兵乘坐的也是劳斯莱斯装甲车。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商—美国的胜家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马克沁机枪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同时自己也生产M1903春田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胜家公司又为美国陆军生产了大批M1“加兰德”步枪,以及轰炸机使用的“诺顿”瞄准仪。
法国车企当然不希望落后,当时雷诺是堪与劳斯莱斯媲美的超豪华汽车品牌,一辆雷诺“CoupeDeVille”1912型汽车(在电影《泰坦尼克》中曾经作为重要道具出现过)的售价是5600法郎,相当于一名法国工人19年的工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公司生产了弹药、飞机,而且研制出著名的雷诺FT-17型坦克。它把驾驶员座舱布置在车体前方,中部是战斗室,引擎和驱动装置放在车体后部,并且用钢板与人员座舱分开。FT-17也是世界上第一款装有旋转炮塔的坦克。这些创新而实用的理念成为之后所有国家设计新坦克时必定沿用的核心元素。
雷诺公司的“马恩河出租车”(TaxisdelaMarne)也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名声大噪。这是雷诺公司1905年设计的城市用出租车,1914年9月,为了挽救马恩河前线的危急态势,加利埃尼将军下令紧急征用巴黎街头的600辆出租车。这些出租车满载着士兵。同卡车、公共汽车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机动车一道,向60公里外的马恩河前线运去了大量兵力,最终使得德军在巴黎的大门外止步,失去了迅速地获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如今在法国荣军院的军事博物馆里仍能看到一辆“马恩河出租车”的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