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论“韬光养晦”,她属历史第一人。
唐朝长孙皇后出身名门,她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将军,文韬武略,英勇善战。她的母亲也出身名门,是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酷爱读书,知书达理。长孙皇后从小富养,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与李世民的结合,堪称郎才女貌,天赐良缘。然而,长孙皇后刚刚嫁到李家的时候,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对这个“富二代”大小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时,李世民的母亲窦太后已经去世,整个后宫缺少一个掌握大权的“王熙凤”,老公公李渊身边的妃子们争宠结派,一时乱得一塌糊涂。长孙皇后到来之后,可以说是夹缝之中,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
更重要的是,丈夫李世民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由于李世民协助公公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功高盖世,导致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对他多有嫉妒,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丈夫雄才大略,也怀揣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以致双方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长孙皇后不急不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她审时度势,制定了自己的路线方针,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善心待人。一方面,他尽心尽力地侍奉老公公李渊,给他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使他在丧妻之后,依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取得他对丈夫李世民的支持。在与嫂子和弟媳相处时,她宽以待人,主动承担家务,凡事以克制忍让为先,对她们是非尊重,既让她们感到她处事得体,又让她们找不出任何毛病和借口。
另一方面,长孙皇后在家里忍辱负重,一心照顾好丈夫的生活,暗暗帮助丈夫积蓄夺取政治斗争胜利的力量,让哥哥长孙无忌对丈夫的事业全力支持,当丈夫李世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发火或急躁的时候,她劝勉其一定要长远考虑,学会忍耐,而当大哥和弟弟对丈夫施以毒手,试图谋杀他的时候,她又一反平时的低调,异常坚决地支持丈夫发动玄武门之变,从而取得了那场政治斗争的胜利。当时机暂时不成熟的时候,在上的智者总是推崇韬光养晦。要论对这一战略的谙熟,长孙皇后大概是史上第一人吧!
2、若论“以史为镜”,丈夫李世民远不如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才能卓著,曾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丈夫当上皇帝后,想提拔他为宰相,回家征求长孙皇后的意见。论说,哥哥升官,作为妹妹的理应高兴,并极力成全,但是作为知识女性的长孙皇后却感到了担忧。他对皇上说:“我一个妇道人家,平时从不过问朝政,既然你就这个问题征求我的意见,而且牵涉我的哥哥,我只能实话实说。”
她接着说:“我位居三宫之首,家里的富贵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实在是不想家里的人再占据显要位置。历史上外戚弄权误国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杰专权;汉宣帝时霍山专权,他们最后都因为谋反篡位、祸国殃民被杀。”意思是说:“皇上你为了我们家好,想提拔我的哥哥,但我不赞同。因为我们要以史为镜。”
太宗见她持反对意见,进一步解释说:“我提拔你哥哥,并不是因为你是我老婆,而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我需要他。”见不能说服皇上,长孙皇后干脆掉转方向,改而去找自己的哥哥,阐明道理,让他主动放弃。结果,哥哥还真听了她的劝告。太宗曾总结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论真的以史为镜,长孙皇后属于身体力行。
3、若论“女儿富养”,她更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和丈夫最喜欢的掌上明珠。公主出嫁的时候,整个皇宫都为之忙碌,太宗发誓,要为女儿举办世界上最豪华的婚礼,同时,他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据说,长乐公主的嫁妆,比当年永嘉长公主的嫁妆多一倍还要多。永嘉长公主太宗的妹妹,也是长孙皇后的小姑子,当长孙皇后得知丈夫这一决定时,当即表示了反对。
太宗对她说:“女儿要富养,不能让她受难为。”长孙皇后却说:“女儿富养,但不一定要富嫁。因为,女儿出嫁,看似是我们的家事,实际上关系整个国家。如果我们如此浮华奢侈,不知道天下人怎么想?”对于长孙皇后的话,丈夫并没有真正听进去,他依然命人为公主准备丰厚的嫁妆。这时候,长孙皇后想到了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他们在太宗面前演绎了一段“双簧”。一天,魏征对太宗说:“听说您要给长乐公主准备高于永嘉长公主一倍的嫁妆,不知道是何道理?难道是为了显示女儿和妹妹的不同吗?”一句话说得太宗哑口无言,但回到后宫之后,他依然对魏征的话耿耿于怀。这时候,长孙皇后站出来替魏征说话:“魏征是一个大臣,公主出嫁的事儿本来与他没有关系,此番他敢于直言,可见这事儿事关重大,不听他的还能听说的呢?”结果,她和魏征的努力,让太宗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4、若论“敢于谏言”,魏征有时不如她更有成效。
公元636年秋天,长孙皇后病了。眼看自己就要不久人世,长孙皇后想了很多。她想到了自己跟随丈夫李世民的一生,相夫教子,无愧人生,死而无憾。然而,他有一件事情依然放心不下,那就是朝中最忠实的大臣房玄龄,因为和太宗意见不合,被太宗贬官发配在外,让她念念不忘。
弥留之际,长孙皇后把丈夫叫到床前,说要给有话说。太宗告诉她:“你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管,只管好好养病就成。我不能失去你。”可是,她说,有些事情我放心不下。她支撑着十分虚弱的身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她说:“在当朝所有大臣中,房玄龄是最忠诚的一个,忠心可鉴日月。他帮助您治国安邦,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无论在任何场合,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这样的大臣,天下难找,几百年不出一个。如今他并没有犯多大错误,只是一时和您意见不合。我死之后,希望您能尽快让他回来,继续未竟的事业。”太宗听了,唏嘘再三,既为皇后“忧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所感动,又为自己处事不稳妥,让房玄龄长久在外感到惭愧,当即对她说:“这一些我都明白,你放心,我很快就会让他回来。”长孙皇后死后,太宗真的按照她的建议,把房玄龄重新招了回来。由此,长孙皇后的一个临终遗言,改变了一位宰相的命运。
5、若论“死而后已”,她属难得的一个。
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太宗说:“我跟随您这么多年,无论是我,还是家人,荣华富贵已经达到了顶点。我娘家那些人,承蒙您的厚爱,在朝中为官,但他们的能力也基本上也都发挥出来了,没有可以再上升的空间,如果让他们掌握大权,势必对国家造成危险。我死之前,您能听从我的建议,没有封他们大官,我死之后,希望您千万不要对他们提拔重用。”其大公无私之心可鉴日月。
她还说:“我病到这个程度,再活下去对国家已经没什么好处了,皇上不必悲伤,一切要往前看。我死之后,千万不要花很多钱,一定要薄葬,最好埋到山上,也免得陪葬过多,让人盗墓。另外,不在身边的子女,不要通知他们,免得他们风尘仆仆,哭得死去活来。如果您能按我说的办,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爱!”这种胸怀,哪个第一夫人能够做到?
这就是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很简单,但寓意很深刻。别人临死之际,多数惦念自己的家人能否继续升官发财,长孙皇后想到的却截然相反;别人的临终遗言,多数关系自己,长孙皇后想到的是被贬在外的大臣,以及家人的辛苦;别人留下的遗言,多数事关财产,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妇道人家”的遗言却事关天下,事关国家。其博大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长孙皇后身为皇后,不仅以身作则,母仪天下,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编辑、撰写、实践一部用于指导女性为人处世的书——《女则》。该书是历代优秀女子经典名言的大摘录,是女人行为规范的大评点,是古代知识女性的制胜宝典。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将《女则》放在案头,见书如见其人,从中受到深深的教诲。后来,这部书成为高知家庭教育女儿的基本教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女人做出了积极贡献。死而后已,是历代高洁人士的最终追求,但真正做到的为数不多,长孙皇后大概是属于真正做到的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