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死法最惨的20大人物:死后脑袋被当夜壶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7-17 14:14:34编辑:zhaoxiaoyan

在我国古代,统计战绩都是以人头(首级)算的,杀伤多少是不算的。所以总有些心肠坏的人去杀敌方老百姓,砍头冒功。在古代,斩首是普通小兵享受的待遇,到了大臣大将那里,还有腰斩、车裂、凌迟、布袋锤死、灭族等等高级待遇,头颅被当成便壶也不稀奇。

来,看看历史上大腕级的人物是怎么死的!

1、智瑶(其实是姓荀):死后脑袋被当夜壶。

是春秋时期晋国正卿,首席执政官,史载“美髯长大”,一个长着大胡子的高大猛男,射御书画诗书辩论无一不精。结果,战败后头颅被敌人重新设计,喷漆用作了夜壶。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准备攻破赵氏的根据地晋阳时,被韩魏两家反水,智氏军队大败,全族被灭。他的头颅被砍下来,蚀去皮肉剜去脑组织重新设计之后涂上油漆,赵襄子用作夜壶,可见仇恨到了何等地步。

点评:智氏被灭,影响深远,摧毁了可与秦国楚国抗衡的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以后的秦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智伯的死告诉我们,时刻提防身边小伙伴。

2、吴起:被楚国众贵族乱箭射死。

吴起是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

吴起在楚悼王时期非常受重用,悼王一死,政敌们就要找吴起麻烦了。吴起躲到悼王尸体下面,期望能够让敌人顾忌。结果敌人还是射死了他,连带着国王尸体也中了不少箭。侮辱国君尸体属于死罪,悼王太子即位后,把射杀吴起的人都抓了起来,灭了70多族。阳城君因参与此事逃奔出国,其封地被没收。 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吴起的《吴子兵法》事实上有很高的价值,与孙子兵法并列,可惜散佚不少,仅存六篇传世。

点评:当时孙吴并称,入选唐宋皇家武庙祭祀。现代人也有不少不记得他了。名将是厉害,死了还能让射死他的人被灭了70多族。

3、商鞅:尸首被车裂,全族被屠。

商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作为一个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对秦国的强大,可谓功不可没。商鞅先后于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

从入秦受到秦孝公的召见和信任,其后商鞅在秦国为相变法十年,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这十年中,是商鞅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十年,是他纵横披壑立下莫大功业的十年。这十年,商鞅的人生事业达到了巅峰,权力达到了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极致,秦孝公对他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也正是在这十年中,商鞅也为自己埋下了车裂而死的种子和祸根。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点评:严刑峻法,祸必延及自身。干臣酷吏者,君王之刀也,能杀敌亦能毙己。

4、白起:被赐自刎。

白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传奇将军,一生没打过败仗,秦国的天下几乎一大半是他打下来的,被秦昭王赐以利剑自刎。

白起为秦昭王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经他手消灭(斩首)的敌军超过150多万(这是个可怕的数字),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战争中被杀的有两百万将士。白起就占了一多半。他率先开创了不以夺取城池为目的,而以消灭敌有生力量的歼灭战。入祀唐宋皇家武庙名将。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歼灭赵军达40多万人,韩国、赵国恐慌,就派大臣苏代,带了很多钱,前去游说秦国大臣范雎,说,白起已为秦国攻取了七十余座城池,现在如果他继续把赵国灭亡,最终让秦王称霸,那么白起的地位和权势就要超过您了。于是,范雎就想法说服秦王,放弃了灭赵的计划。白起后来听说后,心里很恨范雎。

第二年,秦国大将王陵去攻达赵国,出师不利。秦王于是想让白起接替王陵。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

秦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后,就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今天如何呢!”秦王闻之大怒,一定要征调白起回朝,白起干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秦王一怒,将白起贬成士兵。又过了三个月,秦军又接连打了几次败仗,秦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下来后,群臣均对秦王说:白起被贬,其很不服气,有很多怨言。于是,秦王派使者,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终于明白秦王的意思,最终自杀身亡。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后汉书》记载,白起死后,东方六国闻讯,诸侯皆酌酒相贺,庆幸白起之死。)

点评:杀降太多,自杀是必须的。话说回来,这家伙真是战神。

5、韩信:被谋害以竹刀刺死。

汉初三大名将,功劳第一。生前刘邦与其有三不死约定,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结果老谋深算的吕后与萧何一商量:简单。吊在一个大钟内,以竹刀刺死。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韩信是汉朝开国的第一功臣是无可争议的,但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实在是个难解之谜。可怜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千古名将,竟被小女人吕后斩之于长乐钟室,诛杀父、母、妻三族,只是成就了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韩信是有志气的,淮阴街上有一无赖,对韩信始终看不顺眼总找他麻烦,但他宁受胯下之辱,也要保持清醒头脑,才有了后来事业的成功;他是有本事的,追随刘邦后南征北战,为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但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的统一大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他死的罪名是谋反,死在刘邦的政治手腕里,死在一夫人的谋害下,死在一帮“朋友”的计策中,实在是一种悲哀。这里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我们在此不作多余论述了。

点评:不可轻易对领导发牢骚。得罪了刘邦(战事紧张时强行索要齐王),又不知道造反。一个不留神(云梦泽)就被刘邦夺了兵权,去了王位降为淮阴侯,还要发个牢骚。痴迷个“三不死”,轻轻松松被吕后给干了。

6、彭越:尸体被做成肉酱。

汉初三大名将。功勋卓著,流放途中向吕后哭诉,被吕后带回洛阳,建议刘邦杀掉以除后患。头颅被砍示众,尸体被做成了肉酱,刘邦快递赏赐给诸侯分享。这就是彭越俎醢的来历,肉罐头的发明可能也得自于此。

彭越没有什么反叛之心,他的过错在于没有亲自率军队去邯郸,所以是满腹冤屈地踏上了前往巴蜀的路程。他来到郑县(今陕西华县北),正好遇到了从长安去洛阳的吕后。彭越以为刘邦是误听谗言才把自己流放到巴蜀去的,想请吕后向刘邦求情,痛哭流涕地向吕后表明自己确属冤枉。

吕后露出一副十分同情的表情,答应替他向刘邦说情,带着他一块回到洛阳。彭越没想到的是,吕后和刘邦一样对他这些异姓王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态度比刘邦还要坚决,手段还要阴狠。

吕后见到刘邦之后,说:“彭越是个壮士,陛下把他流放到蜀地去,必留后患,不如趁此机会杀掉他,我已将他带回来了。”随后又命自己心腹伪造证据,诬告彭越谋反。刘邦这才下令杀掉彭越,诛灭三族,先将彭越首级挂在洛阳城门上示众,然后又将彭越尸体捣为肉酱,传示天下。

彭越贫贱时和栾布友善,后来栾布参予燕王减茶谋反被刘邦下狱,彭越向刘邦求情,赦免了栾布。栾布随彭越做了梁王大夫。彭越被杀时,栾布受命出使齐国,待从齐回来之后,彭越已死。栾布就跪在彭越头颅之下把出使齐国的过程奏说一遍,然后设祭大哭。

据悉刘邦曾有命令,谁敢为彭越收尸立即逮捕,没想到栗布竟然公开违抗,立即命令把栾布处以烹刑。左右抓起栾布正要往烧得滚开的油锅里扔的时候,栾布回头望着刘邦说:“让我说句话再死不迟。”刘邦没想到栾布临死还这么硬气,命人放下他,问他有何话说。栾布面不改色心不跳,义正辞严地说:“项羽曾大败陛下于彭城,在成皋、荣阳之间更是屡败陛下,但项羽始终没能全力西进,就是因为有彭越在后方袭击项羽,支持陛下。

如果当时彭越和楚联合,陛下根本不会有今天。垓下之围时,如果没有彭越参战,项羽也不会灭亡。天下安定了,彭越因功封王,理所当然,仅仅因为生病没有应召出征,陛下就认为他谋反,寻找借口夷灭三族。我只担心功臣宿将人人自危。我和彭越有旧,彭越已死,我生不如死,请用刑吧。”刘邦听后觉得栾布忠勇可嘉,说的也有理,又转怒为喜,赦免了栾布,并任命他为都尉。

点评:不可向女政治家哭泣。彭王爷智商比韩信还弱。他要不向吕后哭诉,可能一时还死不了。

7、霍去病:年仅23岁就暴死。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也有说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祭祀诅咒汉军,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瘟疫。而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病菌的水,而后病倒。但也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霍去病死于漠北之战两年后,不符合瘟疫的发病时间。当然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足以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

现代说法:

1.据说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祭祀诅咒汉军,因此水源区产生了瘟疫。而霍去病在此处饮食了带有病菌的水,而后病倒;

2.因为他杀死李敢,而汉武帝为庇护他让他去朔方城避避风头,在他前往朔方的途中感染了瘟疫而死;

3.两千年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数次领兵出征,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对霍去病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病。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点评:霍去病就像流星,骤得大名,陨落亦速。

8、李广:自刎而死。

李广是汉武帝时期西汉抵御匈奴入侵的一员勇将,不仅武艺高强,弓马娴熟,而且爱兵如子,深得军心。在对匈奴作战中,他经常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匈奴兵闻李广之名而胆战,称李广为“飞将军”。

李广的命运是悲惨的,他虽然屡立战功,但直到60多岁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封侯之赏。公元前119年,西汉再次举兵征伐匈奴,李广老当益壮,主动请缨作战,被汉武帝任为前将军。前将军实际上就是先锋。李广由于在进军的过程中迷失道路而影响了速度,直到战事完毕,卫青在率领大军凯旋回归的路上,才与迟到的李广相遇。按照汉朝的军法,失期而至,将军就要被斩首。李广悲愤交加,不愿以花甲之年再受军法的处置。他为了保护自己的部下,包揽了所有的责任,然后从容引刀自刎。

李广之死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壮烈的,李广之死对于西汉朝廷来说却是耻辱的。李广自刎的直接原因是迷失道路而误期,但这并非李广之死的深层原因,李广被迫自刎其实是西汉朝廷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所致。

汉武帝第一个皇后是他的姑姑馆陶公主之女陈阿娇。汉武帝后来又爱上了歌女卫子夫。卫子夫有一个异父同母弟卫青,开始仅是一位公侯家的骑奴。馆陶公主因为卫子夫夺去了皇帝对她女儿陈阿娇的宠爱非常气愤,于是迁怒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将他抓起来,并准备杀了他。当时,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领数名壮士救出了卫青。此后,卫青平步青云,仗着国舅之亲与自己的军事才干升任大将军,成为西汉驱逐匈奴的统帅。而他的朋友公孙敖也成了一名将军,因军功被封为合骑侯。公孙敖在一次对匈奴作战中由于触犯军法而失去了合骑侯的爵位。

卫青为了照顾与公孙敖之间的私人友谊并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在汉朝大军北逾长城并知道了匈奴单于所在的确切位置后,竟剥夺了李广先锋的权利,改命李广离开大军向东迂回前进,而把战胜匈奴单于立功封侯的机会留给了公孙敖。李广却由于改变后的进军路线既遥远又没有向导而耽误了进军的日期,最后终于导致了这场悲剧。一代名将没有死在两军阵前,却被这种卑劣的人事关系葬送了。

  点评:有气节。所谓,大丈夫不坐以待毙。如令氏一门,羞也羞死了。

9、周亚夫:绝食而死。

著名的细柳将军。平定楚王刘濞为首七国之乱的大功臣。被汉景帝阴谋陷害关入监狱(给了他肉不给筷子),入狱绝食而死。

周亚夫,沛县人,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在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有一次,汉景帝要废掉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他也很不利。

后来,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 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在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此后,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 ”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 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

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点评:今人与之相比,周将军更让人尊敬。现代的周王爷在快被干掉时,左一个表态又一个效忠,与细柳将军比,能配提鞋不?

10、晁错:腰斩而死。

汉景帝老师,看了景帝被诸侯王搅得寝食难安,建议削藩。七国起兵打着诛晁错名义,结果晁错愣是被徒弟腰斩,身体从中间被斩为两节,就是一时半会还死不了,还能哼几声。

西汉王朝两百多年,最精彩的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这一段,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轰轰烈烈。在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人才辈出,英雄辈出,人物辈出。遗憾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并不是都有一个好的历史结局。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甚至死于非命,晁错就是其中的一个。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了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还是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死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死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死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而他的这个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被冤杀了,所以他死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晁错死的最大元凶是汉景帝。汉景帝上台之初,地方诸侯国势力强大,很多权利中央无法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削藩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汉景帝作为一名有雄心、且才干不凡的皇帝,他甘心诸侯割据的情况吗?不甘心,但是他能直接提出削藩吗?公元前154年,刘恒病逝,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即位初,宠信自己的老师晁错,提拔为中大夫。晁错为人刻薄有余,宽和不足,有政治远见,又手段强硬。他策划削藩,峻峭疾刻,加快了七国叛乱的速度;在如何平息七国之乱的问题上,他策划要刘启统兵亲征叛军,举措失当,终为仇家乘隙间言,成为刘启平叛套餐上的一道菜肴,令后人悲哀,自古忠臣没有好下场。

汉景帝提拔他的老师,作为学生,他能不了解晁错的性格与政治主张吗?但是老师,同时又是汉景帝最信任,也是最能够用的人。汉景帝任用晁错主持削藩,意在转移诸侯王的视线,即使削藩出现了问题,汉景帝也可以拿晁错作为挡箭牌。没想到削藩激起了七王之乱,七国之乱的口号就是“诛晁错 清君侧”,汉景帝为了尽快平息叛乱,从口号上打击七国叛乱之师,就必须杀掉晁错 ,而事实也证明了汉景帝这一步棋的妙。诛杀晁错后,叛乱诸侯王从道义上就处于不利地位,七国之乱很快也就被平息。

点评:身为老师,竟然不知道学生的阴险,被卖还帮着数钱。给差评。

11、魏延:被马岱所杀。

这里说的可不是三国演义里脑后有反骨的反派,他可是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死后,他的头颅被丞相府秘书长杨仪踩在脚下,骂道:狗贼,还能猖狂否?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点评:魏延,真应该平反。惟切记,不能得罪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之流。

12、檀道济:全家被杀。

南朝刘宋的名将,檀大将军灭后秦,击破北魏,北伐平叛,战无不胜,足智多谋。后被宋主猜忌,檀一家被杀(只留一个幼子)。檀临死时,怒斥:汝自毁长城。

刘裕篡晋建宋朝后,檀道济作为国家栋梁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宋武帝刘裕死后,帝位经儿子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传到第三子刘义隆宋文帝手中。因为他名声太高,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部将又个个骁勇善战。一向以“精明、善忍”的宋文帝对此很不放心。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挑拨,宋文帝便起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但因念其功高劳苦,又狠不下心来。刘氏近臣也认为,有文帝在,檀道济便可制。不巧的是宋文帝病了,太医发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文帝四弟、司徒刘义康和领军刘湛等商议后,假作诏书召檀道济入朝,先撤其官职,次派人逮捕并关进大牢。更让檀道济意想不到的是,朝廷居然宣布他犯“谋反罪”。

檀道济一直单纯地希望自己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一样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但只要谋反罪成立,不但不能上阵杀敌,自己家族也要罹难。所以,当时他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装五斗米),然后脱下帽子丢在地上,两眼瞪得像火把一样。史书原文作“目光如炬”。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被杀。临刑前,他大吼道:“乃坏汝万里长城。”相传檀道济人头落地之后,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正好应了当时的童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自此之后,大家便常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叫做“自毁长城”。

点评:功高震主。切记,不能当政治明星。

13、斛律光:灭全族。

北齐名将重臣,被反间计所害。斛律光善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被高欢提为都督,时人称之为“落雕都督”。斛律光刚直,治军严带兵几十年,多次立功,从没有打过败仗,北周将士都很怕他。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周派大将达奚成兴侵齐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北齐派斛律光率步骑三万抵抗。达奚听说是斛律光迎战,不战而退,齐军乘胜追入周境,俘虏了周军2000多人。北周施以反间计,并加上斛律光得罪了穆提婆等奸人,北齐后主高以谋反罪尽灭斛律光其族。

点评:引《北史斛律光传》“光以上将之子,有沉毅姿,战将兵权,暗同韬略,临敌制胜,变化无方。……光每临戎誓众,式遏边鄙,战则前无完阵,攻则罕有全城;齐氏必致拘原之师,秦人无复启关之策。而世乱谗胜,诈以震主之威;主暗时艰,自毁籓篱之固。昔李牧之为赵将也,北翦胡冠,西却秦军,郭开谮之,牧死赵灭。其议诛光者,岂秦之反间欤?何同术而同亡也!内令诸将解体,外为强邻灭仇。呜呼!后之君子,可为深戒者欤。”只评一句,不可得罪小人只可杀之。

14、李密:被李唐所杀。

隋朝蒲山郡公爵,隋末大乱英雄人物,秦叔宝、王伯当、徐懋功、罗士信、程咬金皆出其帐下。叛唐后被杀。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归唐,李渊大喜,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但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

同年年底,李渊派李密去黎阳安抚昔日的部众,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反悔将其召回,李密大为恐惧,决定叛乱。王伯当试图劝阻,但李密不听。李密率部袭破邻近的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掠夺畜产向南进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盛彦师率兵埋伏在的陆浑县南邢公岘(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公元619年1月20日(武德二年腊月三十),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传首长安。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黎阳招抚其余部。徐世勣献黎阳投降,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得到李渊的允许。随后徐世勣将李密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处,坟高七仞。

点评:一时风云人物,将才皆在其手,可惜不得其用,非明主也。当领袖也确实得有领袖的范儿。

15、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所杀。

婉儿一生传奇,善于应对政治巨变。先为豪门千金,再为宫廷女奴,继而成为皇帝妃子,再其后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因祖父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中宗年间,封为昭容,执掌朝纲,权势日盛,左右朝政,期间大设修文馆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引领一代文风。在唐隆之变中被李隆基所杀。

点评:婉儿如百变金刚,生逢多次巨变而能安然无恙。死前出示早已备下的一手(与太平公主草拟过的遗诏),表明她是站在李唐王朝这面,但未能打动李隆基。

所以任你狡猾多变,也抵不过皇家嫡亲血脉。

16、安禄山,被儿子杀害。

这个人不用细说了。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结束大唐盛世的总设计师,最后被儿子派人一刀砍破大肚皮,肚破肠流而死。

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渐渐模糊,这时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接受臣子们朝拜,疮痛发作就中途结束了。他由于病痛更加暴躁烦乱,动辄使用刑罚,连身为谋主的大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严庄于是日(一说正月初五)夜伺机干掉安禄山。他让安庆绪站在门外,自己握着刀带着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

安禄山双目失明,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等他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这人是我的家贼呀!”喊罢就断气了。于是在床下挖了一个好几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全无哭丧之类的安葬礼仪。严庄立即向外宣告,说是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安庆绪淫乐宴饮没有节制,把严庄喊为兄长,事无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当初,李猪儿离开契丹部落,十几岁开始伺候安禄山,很聪明。安禄山用刀把他的生殖器全部割掉,鲜血流了好几升,昏死过去,安禄山用火灰敷住他的伤口,过了整整一天才苏醒过来。李猪儿由于成了阉人,安禄山很宠爱他,最受信任和重用。安禄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带,需要三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起肚子,李猪儿用头顶住,才拿来裙裤腰带穿系上。唐玄宗宠信安禄山,赐他到华清宫温泉洗澡,都允许李猪儿等人进去帮忙脱穿衣服。然而最终杀死他的,正是这个李猪儿。

点评:查阅安禄山的履历,就是一个大混混,从突厥部落逃亡出来,混到军营,靠行贿与欺骗升迁(斩首杀良冒功),然而却得到唐玄宗的高度信任,叛乱发动时玄宗都还不相信。看下面一句话,就明白为什么安禄山有这么大的能量。

玄宗问三百斤重的安禄山,大肚皮里有什么?安禄山答曰,惟忠心耳。龙颜大悦。

领导有时是挺好蒙的,如今的国妖国贼都是一个路数,上级喜欢什么,俺们就变成什么!

17、张士诚,自尽。

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也是私盐贩子,号称十八条扁担闹革命。割据东南,称霸一时。灭于朱元璋之手,自尽。死后,尸体被朱元璋烧成灰,所谓“挫骨扬灰”。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兴化白驹场人(今属盐城大丰市)。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张士诚因对朱元璋说:“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惹怒朱元璋,被其斩首。时年47岁。

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

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赵世雄忙上前解救下来,号哭劝道:“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徐达多次派张士诚的旧将李伯升、潘元绍等劝降,张士诚闭目不答,便请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应天府。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

点评:士诚临死前对朱元璋的名言:“天日照尔不照我”。与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是一个意思。张割据一方还行,当一统江湖时,器量狭小、战略愚钝与用人失误就成了致命缺陷。

18、方孝孺:十族被屠,自己被凌迟活剐。

方孝孺,学者、建文帝大臣。朱棣攻南京时,他的智囊道衍和尚恳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答应了,南京攻破后,朱棣让方写继位诏书,方坚持不写,两人就周公成王争论了几个来回,朱棣生气了说这是我的家事你管不着,还幽幽地威胁了一句:先生不怕灭九族吗?方顶了一句:即使灭十族又何妨?

方是文人赌气,糟糕的是,他碰到朱棣是职业军人兼职业流氓,说到做到,也不废话。凑齐了门生,算作十族,共873人。每杀一个人,刑前都引至方孝孺面前,让他观看行刑。有孙子,有爱女,有爱子,有妻子,有母亲。这幕情景想来都不寒而栗!方孝孺一直破口大骂,直杀到最后一个人,他弟弟,方才崩溃,两个人相拥嚎啕大哭。最后方被凌迟处死。

点评:虽为名臣实为腐儒,削藩既无任何实质性手段保障,也无军事计谋,为一个人名节让如此众多亲人殉难。感叹!若论气节,美国李将军虽然投降了,但依然是大英雄。

19、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晚明重臣,袁防守宁远迫使后金进攻明朝的节奏放缓,缓解了萨尔浒战役之后明军的颓势,使得明军对阵后金军勇气倍增。

袁在崇祯四年被冤杀。明季北略载:“其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在袁崇焕行刑时,崇祯帝下令剐1200刀。一代名将就在这个丧心病狂崇祯手里一刀刀死去,然而他的死没有得到百姓的同情,却是在百姓的痛骂他是卖国贼的声音中死去。明末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袁大将军被凌迟的情形,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袁大将军没有死在老对手皇太极的手下,而是死在奋不顾身保护的崇祯皇帝的刀下,和百姓的唾弃声中......这是他临刑的最后一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然在这个时候他还不忘辽东,不忘国家,还心系国家人民的安危。如果他泉下能知的话,我真想问他您为这样的君王,这样的人民值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军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帝国英雄如走马灯般轮番出场,但他们的英勇拼杀却救不了这个帝国,只能接二连三地成为帝国官场的牺牲品和润滑剂。只是,这个王朝在将袁崇焕送入帝国的绞肉机后,就再也找不出像样的忠臣了。

他们的心,凉了;血,也凉了。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己卯时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开始剃发,正式降清。在他看来,随着一个个忠臣良将在绞肉机的碾压中发出凄厉号叫,大明王朝所标榜的那一套忠孝伦理早就破产了。在经历了血淋淋的撕裂与麻木后,他终于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是人世间的最高真理。就在他终于低下他桀骜不驯的头颅,任长发随风飘落的时候,山海关的东门历史上第一次打开了,大清军队如潮水般涌进来。

清朝的八旗铁骑挥师入关,逐鹿中原。直到155年后清乾隆才给他平反,然平反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曾经的敌人。

点评:痛心疾首,国之栋梁遭此冤孽,幸得佘姓忠仆义守袁墓300年,崇焕之忠勇传世于天。崇焕之不足,轻视领导杀伐专断。既与部下大将(满桂)关系失和,就应快刀斩乱麻,不应再与其共事。北京保卫战,满桂中五箭并且出示了有袁部字样的箭支,借此诬陷袁部是汉奸兵。

20、年羹尧:被赐自尽而死。

年羹尧,康熙雍正朝大臣名将,遭断崖式降级之后被赐自尽。

年以翰林学士出任大将,平定西藏青海乱事,立下赫赫战功。现代影视剧小说多传年羹尧是雍正家奴,雍正期间大红大紫,实则大谬,年是翰林学士,在康熙年间就已受到重用,不到30岁就出任了四川巡抚。雍正即位,年羹尧充分发挥了军事方面的才华,横扫罗布藏丹津。雍正帝对他的评语简直到了肉麻地步。

“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这意思就和情人宣誓差不多,我若不作好皇帝,对不起你的忠诚干练,你要不作出类拔萃的名臣,也对不住我的厚爱,俺们两人恩恩爱爱滴,给千古君臣做个榜样吧。青海平叛后,雍正称年是“恩人”,感慨若是本朝有十来个年羹尧,什么事都好办了。

入京时,大将军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胤禛还亲自向全国人民宣布对年的评价:“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这比把林副统帅做接班人写进党章还牛逼,若对年大将军负心,就不是我天朝子民,可惜,胤禛率先背叛了自己的祖国。

年羹尧入京后第二年,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官衔一降再降,革去川陕总督交出抚远大将军印,降为杭州将军再到剥夺所有官爵。时人多说当今习.王反腐,某某某断崖式降级,好厉害啊,实际半点也不新鲜!年大将军从正国级(一等公)降到没级,降了几级?当下灭大虎先清扫外围也是一模一样。胤禛先把年大将军任用的四川巡抚、甘肃巡抚撤职查办,再来收拾正主;降级后再让百官弹劾,掀起舆论,最后干掉。

年的个性也很奇特,年羹尧于雍正四年被赐自尽,死前托李卫把雍正赐给他的佛珠还回去了,这就相当于恋人间的信物,还回去了就恩断义绝。

雍正也狠,最后一道圣旨:“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何其太毒!

真好,千年君臣榜样!信誓旦旦,言犹在耳!

点评:亲近则毁,用尽则废,今人慎之慎之!再亲再信,有四阿哥对年大将军的亲吗?人家还沾了大舅子的一层亲戚呢!真担心,何时又出个年羹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