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们究竟因何而降?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7-23 17:00:08编辑:lijian

施耐庵的《水浒传》根据民间流传的梁山好汉故事,把坐头把交椅的老大宋江描写成了一个仗义疏财、急公好义、爱国忧民、忠肝义胆的乱世英雄,在他巧取豪夺的掌握了梁山的革命领导权后,奉行了一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等待招安”的改良主义路线,在其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之后,梁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鼎盛的阶段时,那种执拗的顽强的生长在这个旧知识分子内心的忠君报国思想,使他走上了一条受招安,投降大宋王朝的似乎正本清源的道路,也把众位梁山好汉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历史上确有宋江起义,《宋史》上也曾经明白无误的记载过。宋江起义大概发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间,即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起义和唐末黄巢军一样,具有流寇性质,指东打西,战无定策,风卷残云,哪儿黑哪儿歇,并非具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中心地带虽是水泊梁山,但此地并非易守难攻,梁山只是一个类似丘陵地带的地方,当代散文家古清生曾经在笔下描绘过这个地方,给笔者的影响很深,所以很难想像,宋江在这个狭小的,并非倚险可守的地方能够长期驻扎且数支进剿的官兵始终无功而返。

宋江究竟因何而降?宋江起义的结局历史上真实的记载是其严重受挫后投降,说明白点,就是在大宋王朝重兵围剿下兵败溃散,无奈之下举旗交械投降。而并非象《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样,是因朝廷累累举兵无果,宋江大败官兵主动受招安而降。这位大败宋江的北宋将领叫做张叔夜,宋史有传,是北宋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将。《宋史.张叔夜》本传中这样写道:“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这段文字虽短,却透露出宋江起义中的许多重要信息,一是起义规模虽小,但战斗力惊人;二是起义大军东奔豕突,居无定所;三是宋江浮海而来,水陆并进;四是劫掠珍宝,收获颇丰。同时也说明了名将张叔夜用兵方面的足智多谋,这段导致宋江战败投降的真实场景应该是这样子的:宋江惯于流动作战,外出劫掠归来,面对小股官兵挑衅,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不料却中了张叔夜诱敌之计,当伏兵四起,战船被烧时,队伍斗志顿消,队形立散,官兵敢死队在战斗中俘获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有举兵投降。

那么,宋江兵败投降以后,命运究竟如何?迄今为止这还是史学界的一段公案。《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十朝纲要》、《大宋宣和遗事》等多部史书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这也就是施耐庵所著宋江征方腊损兵折将的出处。但也有的史学家考证宋江并未征方腊,而是被另一名将折可存在镇压方腊起义后一并剿灭,宋江遇害身亡。然折可存宋史上并未有传,而是在近代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有过记载。还有民间传说,张叔夜受降宋江后,担心其贼心不死,留下终究心腹大患,而将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杀害埋于白虎山下,而成为“好汉茔”。

这段扑朔迷离的公案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假设宋史张叔夜的记载可信,那么宋江兵败张叔夜并投降后,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贯军中效力,而此时的折可存为童贯军中第四将,随同镇压方腊,眼见同为起义军的方腊之悲惨下场,宋江军中的三十六位好汉未必不会再度蜂拥宋江揭竿而起,折可存因与宋江同征方腊而被朝廷上谕前往镇压不是没有可能,宋江也因此被害。这个说法当然还得有赖于更多史料佐证,但无疑此说最为合理,也是唯一能够解释张叔夜和折可存遗留史料中言之凿凿的记载的,无论怎么说,宋江从起义到失败,仅仅一年多时间,在投降宋朝后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的死亡了,至于怎么死的?迷雾团团,施耐庵最后的交待是因受奸臣排挤而饮毒酒身亡,临死前还拉上了几个兄弟垫背(象《投名状》一样兄弟之间也不可信啊),也并非没有可能。

所谓《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是作者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而杜撰的,宋江起义是由以三十六条好汉为主的骨干力量组成的,这三十六条好汉《大宋宣和遗事》中有着详尽记载,尽管《遗事》为宋无名氏所作,为讲史话本,有小说家一言之弊,但因与宋江起义年代相距较近,文中仍然有许多可信之处。《水浒传》里的许多场景,譬如杨志卖刀,晁盖等八人智取生辰纲,宋江怒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等都有非常仔细而传神的描写,所不同的是杨志等十二位指使(宋代低级军官)先是到太行山梁山落草为寇后与晁盖、宋江合兵一处,《遗事》中对宋江的结局也有交代,仍为将门之子的张叔夜元帅招诱宋江等三十六人归顺大宋朝,宋江后因征方腊有功而被封为节度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