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诸葛亮与曹操两人的事迹,子将认为:孔明言过其实,至多仅是一过人的谋士;曹孟德才真为帅才。
事先声明:子将一向对诸葛亮之人品深表敬佩。
《三国》之中,最知名的两位丞相,莫过孔明与曹孟德了。此二人均以谋略著称,不过“鞠躬尽瘁”的孔明名声要比“汉贼”孟德好得多。由于二人大展雄才时,并不在同一个时期,未曾正面对抗,谁更胜一筹也无定论。但通观两人事迹,子将认为:孔明言过其实,至多仅是一过人的谋士;曹孟德才真为帅才。
帅才、谋士,差在能否善用部下。其实,先主刘玄德就不能用人——得卧龙孔明后,喜曰“如鱼得水”,凤雏稍后来投,便不屑一顾;入川征战,本不可急于求成,偏派急于建功之庞士元作参军,招致惨败——庞统满腹经纶,错投刘备,惜哉!孔明也并不比刘备高明,差关云长独守荆襄重地。关某乃一介武夫,更兼傲慢自衿,守一城尚可,安能守住北临魏,东接吴之荆州?终非吕子明对手。荆州既失,“隆中之对”,恐怕难以实现了。此后,刘备兵败彝陵,托孤孔明,情真意切,怎奈他死后蜀中再无统兵主将,诸葛军师“跳槽”挂了帅印。此后,孔明保阿斗,六出祁山;身为主帅,事不论巨细,皆亲理之,饮食具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精力耗尽而终。诸将消耗殆尽,到姜维北伐中原时,蜀中再无上将,仅以廖化为先锋,何其悲凉!孔明用人之道竟如此,不得不让人……
曹孟德,素以爱才闻名。武已有夏侯兄弟、曹仁曹洪张文远诸人,还竭力挽留关云长;谋士中郭奉孝、荀文若,才能不下孔明,程仲德、荀公达、贾文和、刘子阳,各有所长,曹均能善用之。而且,孟德誓不称帝,只“愿为周文王”,恐怕和他称魏王时,荀文若服毒自尽多少有关。操以野心著称,怕有部下因自己称帝而不满,用人之际,终身未称帝,也真令人敬佩。(个人所见。曹操为何不称帝?愿文各位见解。)至于曹操杀杨修,并非嫉贤——杨修小人之儒,舞文弄墨之人,不足称“贤”。
提到军令问题,孔明以“军令严明”著称——料定关羽华容放曹,却故意令其立军令状,以增“威严”;街亭斩马谡,“不明军法,无以服众”。看来孔明是要严明军纪。可反观孟德,手下诸将立军令状而败者,孟德仅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胜败兵家常事”。要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孔明如此对待有用之材,恐怕是他失败的根源。
忽又想起草船借箭时,孔明笑着对鲁肃言:“为将者,不识天文,不晓地理,不知奇门,不明兵势,不看阵图,庸才也……”唯未提“不能用人”。再看孔明五丈原禳星时,风采不再,真令人垂泪……
对这两个人的比较,日本人的调查也可以作为参考。
日本人对中国三国文化的迷恋与世共知,但关于他们最喜欢三国的哪个人物,说法不一。主要集中到两大人物,一是曹操,一是诸葛亮。
网上曾经流传日本媒体搞过一次民意测验,评选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诸葛亮在所有日本人中排名最高。
而在另一面,日本人对曹操的评价也不低。他们从来没有像中国那样,对曹操评价忽高忽低——要么描述为“白脸奸贼”,要么抬到天上去。日本对三国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配享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位置。
所以,与其分出曹操与诸葛亮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如搞明白这样一个问题,或更有意义——日本人分别喜欢诸葛亮和曹操的什么东西?
依我看来,日本人喜欢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中国古代文化最优秀的那部分——“正统汉才”之兵家文化与“尊王攘夷”的志士正道。
具体表现为品质和能力的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
在五丈原武候祠,有一块“心外无刀”石碑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这是日本学者野吕雅峰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心外无刀”是引用中国成语“天下无心外之物”对诸葛亮用兵之道的评价。
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著名诗人土井晚翠咏叹诸葛亮的诗歌《星落秋风五丈原》,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译著的小说《三国志》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三国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
日本著名史学家渡部升一对现代中国傲慢十足,但对诸葛亮却毕恭毕敬。他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他人生之质。在他眼中诸葛亮真应该是日本志士的楷模,他每读《出师表》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就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也强不了多少。但为什么诸葛亮会让日本人流泪而曹操却不能?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的“才”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这与“尊王攘夷才”的德才兼备匹配。因此,他成了日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民众喜欢的三国第一人。
如果说,日本人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代表正统汉才,那么他们喜欢曹操是因为什么呢?这要从曹操的外战史说起。
东汉末期,北方内战连连,外患并未停止。但自从一个人“问世”后,“胡人”纷纷避其锋芒,很少再犯中原,无论匈奴还是东胡,明显老实下来。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先为汉相、后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统一北方后,中原外患几乎处于停歇状态。北方各胡人部落,对曹操毕恭毕敬,岁岁来贡“魏王”。连统一的大汉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对国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这就必须从东汉末年发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战说起,那就是曹操北征乌桓。
曹操北征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曹操为什么力排众议、执意北征。
曹操征乌桓采取的是闪电战和血洗战,战事之惨烈,非常规作战可比一二。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黄龙府”柳城势必失守。
史书对这场恶战多有记录。数万骑兵惨烈混战,“死者被野”。面对游牧民族单兵能力强,曹操骑兵毫不逊色,虎豹骑“获单于蹋顿”,阵前斩首。乌桓群龙无首,三郡主力骑兵先行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一举平定乌桓三郡。
在乌桓之战中,曹操一反中国皇帝对夷狄的怀柔政策,坚持闪电战和“血洗”。这在传统中国人眼里,是有悖正统路线的,但却是日本人欣赏曹操的地方。
曹操的性格,有别于“一般中国皇帝”。乌桓之战体现了曹操“圆外狼”的特征,在中国的君王行列中,曹操虽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却是凤毛麟角的“霸气”外露者。他内战、外战通吃,尤其在外战方面,雷厉风行,更显王者本色。而这些特点,都成为日本名将追逐的本领。诸如织田信长,就有“战国曹操”之誉。
喜欢诸葛亮的“正统汉才”,喜欢曹操的“铁血”作风,日本人可谓将中国三国最杰出的两个人物的精髓尽收“血液”中。当现在中国一些所谓“教育家”探讨将《出师表》删出语文课本时,他们确实无法理解日本为什么还有人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流泪。
相关阅读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都是东吴人干的,历史神人诸葛亮的真实能耐有多大?
诸葛亮在《三国》里就是个神人。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作、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他无一不通、无一不晓。而且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
民间文学从各个角度有意无意地在神话诸葛亮。民间给诸葛亮盖了个庙,这庙两旁贴了一副对子。这副对子的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是“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一生的事基本都在这里面,每件事都是惊天地兮泣鬼神。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没有这么神呢?
诸葛亮有能耐主要是指他在军事上的战绩。诸葛亮确实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这在《三国志》《隆中对》里边说得很清楚的。诸葛亮没出茅庐的时候,“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刘备把他挖出来,主要是看上诸葛亮是个战略家。《三国演义》里说他一出山就是军师,拿着令箭调动各路大将——关羽你这儿,张飞你那儿,赵云你那儿。其实,真实历史不是这样。诸葛亮是个战略家,一出山,刘备封他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是主管后勤供给的官吏,等于咱们现在的地税局局长,通过收税、抽粮饷供应部队。他业务能力还没展现,资历也没有,所以不可能参加赤壁之战。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口才好,所以把诸葛亮派到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刘抗曹。
这个赤壁之战是周瑜一手抓、一手干的。你看看历史留下的诗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都是说周瑜的,没几个说诸葛亮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说孙权的,也没有歌颂诸葛亮。非常可能是诸葛亮并没有参加赤壁之战的指挥行动,因为赤壁之战基本都是周瑜指挥的。
有网友说那不对,诸葛亮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到这儿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你看从一开始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后是下诈降书;下完诈降书,诸葛亮登场,设七星坛借东风;最后是直接火烧赤壁了。这个过程当中,还夹杂有庞统巧献连环计。
从整个过程看,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作战。有人认为赤壁之战的核心就是诸葛亮借东风,但事实上诸葛亮根本就没借过东风,借东风之类的事情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只能说是神话。真实情况是,周瑜长期在这儿生活,了解这会儿的气候,知道每年到冬季的时候必有一段时间刮东南风。所以用火攻曹营是周瑜干的,跟诸葛亮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有人说,那草船借箭总是诸葛亮干的吧。可事实这更是无稽之谈。历史上有草船借箭这个事,但草船借箭的主角并不是诸葛亮,是孙权。而且草船借箭的时间也不对,不是赤壁之战时发生的,而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五年发生的。濡须之战中,孙权与曹操隔江对峙。
这边是曹操大将张瑶,那边是孙权亲自带兵督战。当时,第一仗,孙权就把曹操给打灭火了。之后,曹兵坚守不出。孙权为了查看曹营水寨的虚实,有一天趁着大雾垂江,驾船前去。他怕曹孟德突然袭击自己,所以鼓乐齐鸣,把自己的船弄得好像是送亲的船队似的。曹操看不清,不知道虚实,不知道来了多少船,情急之下,他让士兵万箭齐发,这些箭统统射到这些船的这边,不一会儿船就倾斜了。孙权说,赶紧把船调一面。于是,第二面也被射满了。孙权载着这些箭回去了。这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跟诸葛亮又一点关系没有。
看到这里,估计有的网友会骂,你这不是糟蹋诸葛亮吗?我们了解的诸葛亮大名垂宇宙,是了不起的人物,你怎么说什么都不是他干的?有他干的。咱们下边就说真实的诸葛亮到底干了哪些事,我们怎么去评价他。诸葛亮是个口才极佳、但是尖酸刻薄的人。他不仅有舌战群儒这样的光辉业绩,还曾经在两军阵前直接骂死老王朗。王朗想凭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说服诸葛亮降曹魏。这老头以为自己有能耐,他没想到诸葛亮嘴皮子比他利落多了。他上来还没说话,诸葛亮先把话递过来了——“你这苍髯老贼,皓首匹夫”。王朗一口痰上来,给憋住了。诸葛亮又骂他,他一口气上不来了。当时老头一着急从马上掉下来,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口才和他的尖酸刻薄。
诸葛亮不光是个最佳辩手,同时还是一个好演员。大家还记得诸葛亮三气周瑜吧。当然三气周瑜也不是诸葛亮干的,但是柴桑吊孝确实是诸葛亮所为。周瑜死了之后,刘备派诸葛亮去柴桑吊孝。柴桑是现在的九江,汉代时候叫柴桑。诸葛亮一进来就开始哭,“失哉公瑾,痛哉公瑾”。诸葛亮掉眼泪,都没用辣椒水,这就说明诸葛亮是个演技派的好演员。
诸葛亮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有些好大喜功,不够审时度势,略微显得贪图虚荣。他在《出表》里说:“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庶竭驽钝,攘除奸雄,恢复汉室。”当时蜀在三国里国力是最弱的。你看《出师表》一开头就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按道理说,既然国力不行,到了生死关头,你赶紧关起门来,好好发展自己经济,诸葛亮反而大动刀兵,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要跟曹魏争天下正统。最后蜀中国力越来越弱,等诸葛亮一死,姜维一个人根本撑不住。
这和诸葛亮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有直接关系。你看成都武侯祠,上面有副对联写得非常好。上联叫“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叫“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就是说你得审时度势。有人说诸葛亮对待下边人太严厉了,一点也不宽容,但是这副对联的作者告诉大家,无论是宽还是严,前提是得审时度势。面对当时天下的情况,蜀国宜自保,宜发展经济,励精图治,而不是主动去攻打别人。国力耗到这程度,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打呢?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体快不行了,他想在活着的时候建功立业。这不是为了蜀国,而是为了个人的千秋功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有点自私,图自己虚名。
说到这儿,网友真不服气了,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各地还建武侯祠建供奉诸葛亮,把他奉成圣人一样的人物?大伙儿注意,这是罗贯中在美化诸葛亮,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有意识地美化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告诉老百姓,你看诸葛亮那么大能耐都不造反,都一心辅佐皇上,你们能耐能有多大,老老实实辅佐我吧。吹捧诸葛亮就是给大家政治洗脑,让大家不要造反,历朝历代的皇上以及皇上身边的知识分子都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明白捧诸葛亮其实是保护自己。
这种思维方式,不光是影响了很多文臣武将,连有些大文豪都深受迷惑。咱们学过杜甫的不少诗,杜甫在诗里也按照这个思路吹捧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