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得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皇帝的女儿也有办不起嫁妆的时候,当婆家几次三番来求亲时,皇帝却因凑不齐彩礼钱而拒绝嫁女,这么说可能有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得唐朝在以后的近100多年间国力每况愈下。太和公主是唐宪宗的亲生女儿,唐穆宗的第十个妹妹。前面我写过咸安公主的和亲,自从咸安公主去世后,回纥又多次向唐朝要求和亲,但是唐宪宗却一直不理不睬。元和八年(813年)回纥又派伊难珠携带财物到唐要求和亲,唐宪宗斟酌一番,仍然觉得如果参考以前出嫁公主的彩礼费用的标准,国库支出太大,而降低标准,有可能回纥不满足,失去了和亲的意义。
由于宪宗以彩礼费用不足为由仍然没有答应和亲,在大臣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礼部尚书李绛具体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和亲有三利,然后上奏唐宪宗:第一,和亲可以不必再发生战争,由于连年的战乱国家也需要休养生息,保存兵力以稳固江山社稷。第二,和亲可以安定北方,可以放心有精力地解决淮右问题,如果不安顿好北部,解决淮右的割据局面,后面回纥骚扰边境,就造成了两面作战的局面了。第三,因为北部大多数都是唐朝的和亲属国,西戎(当时主要指吐蕃)产生嫉妒羡慕恨,他们和唐朝之间常年战事不断,使得唐朝也不得安宁,经常遭到劫掠。如果和亲,回纥会从后方牵制并对付吐蕃,唐朝北部边疆无忧了。
如果唐朝不与回纥和亲,则会存在五种忧虑。第一,回纥等到秋后马匹膘肥体壮,可以随意进攻唐朝。第二,现在唐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国力城池尚未加强稳固,还拿朝廷的那一套天朝、怀德等做说辞会引起回纥的怀疑,乃至于西边的丝绸之路就保不住了。第三,边将现在都已经和朝廷离心离德,回纥如果入侵边塞是没有援军可以助唐朝一臂之力的。第四,自从向回纥借兵平叛之后,他们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山川地形,军事要塞的虚实,如果和回纥的战争一旦打响,回纥就会避实击虚得心应手。第五,回纥还有可能会和吐蕃解除恩怨结成联盟一起对付唐朝。
如果“舍三利”而“取五忧”,后果将不堪设想。李绛又为宪宗皇帝就公主嫁妆一事出谋献策。哎!那时的大唐看来是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老百姓就甭提了,就连公主出嫁都没钱置办嫁妆喽,可悲啊!我们再看看筹集出嫁公主的费用提出了的办法是什么:“我三分天下赋,以一事边。今东南大县赋岁二十万缗,以一县赋为婚赀,非损寡得大乎?今惜婚费不与,假如王师北征,兵非三万、骑五千不能扦且驰也。又如保十全之胜,一岁辄罢,其馈饷供凝,岂止一县赋哉?”尽管李绛对时局的分析是正确的,主张是可取的,措施也是可行的,但没有被唐宪宗采纳。
元和十二年(817年),回纥可汗又派8名摩尼教徒到长安请求和亲,唐宪宗让有司计算了一下所需的费用,仅彩礼费就需要500万缗。由于安史之乱之后,各地藩镇割据,当时唐朝正在全力讨伐藩镇,真的一时难以抽出这么多的资金,又没有答应和亲。但唐宪宗这次实在不好意思强硬拒绝了,便特派宗正少卿李孝城、太常博士殷侑到回纥友好慰问一下可汗,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回纥也显得很大气,并没有因为唐朝几次三番的拒绝和亲而懊恼,到了元和末(806—820年)的时候,唐朝再次向回纥借兵平定吐蕃,回纥为唐朝除却边患有功,宪宗主动许婚与回纥,可是,回纥的娶亲队伍还没有到,宪宗就驾鹤西游了,和亲的事情也就随之夭折。(公主需要守丧三年)
那么,几年来回纥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唐朝请婚和亲呢?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回纥已经到了走下坡路的时候,其势力也大不如从前,非常希望得到唐在政治上的支持,以此作为控制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资本;第二,借助和亲继续维持不等价的绢马贸易,获取更多的财物。回纥的这两个目通过娶了皇帝的公主的出嫁全部可以达到。
唐穆宗刚即位,回纥又派合达干等人到了长安,坚决要求和亲,唐穆宗没有刁难回纥的要求,答应和亲。但不久之后回纥的可汗病逝了,也去和唐宪宗做伴去了,和亲一事又暂停了。回纥的新可汗崇德可汗(821—825年)刚一继位,就派都督、公主、摩尼教徒等573人到唐朝迎娶公主。长庆元年(821年)五月,唐穆宗只好诏令太和公主出嫁回纥。此时的太和公主长了崇德可汗4岁,虽然第一次准备和亲的年龄差距不知道,估计至少应该有20岁了。
回纥煞费苦心地与唐朝这次的和亲可是得来的很不容易,而太和公主出嫁回纥的事也同样事关重大,所以唐穆宗为她精心选择了送亲使者: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检校户部尚书,持节作送公主及册可汗使;光禄卿李宪兼御史中丞,充副使;太常博士殷侑改殿中侍御史,作判官;太府卿李说为婚礼使。
吐蕃听说唐朝又与回纥和亲了,十分气恼,极力破坏,长庆元年(821年)六月,开始骚扰青塞堡。回纥为了迅速而平安地迎回太和公主,决定“以万骑出北庭,万骑出安西,拒吐蕃以迎公主”。当太和公主准备离开长安时,回纥可汗又派伊难珠、旬录都督思结、外宰相、驸马、梅录司马、公主、叶护公主及达干带着驼马千余匹到唐朝迎接太和公主。太和公主出嫁那天,唐朝文武百官全部到章京寺前立班,仪卫甚盛,欢送公主。唐穆宗乘车把公主送到通化门。这样隆重的场面轰动了整个长安城,“士女倾城观焉”。太和公主出行时,当时很有名的诗人像杨巨源、王建等纷纷赋诗送别。其中王建这首最佳,但诗中也全是凄凉之音:塞黑云黄欲渡河,风沙眯眼雪相和。琵琶泪湿行声小,断得人肠不在多。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太和公主离开长安朝东北方向往太原进发。在太原已等待三个月的回纥迎亲使者把公主迎到太原府稍微休息,又向振武出发。十月,在500名回纥骑兵的迎接下,太和公主到达丰州,这里距长安1800里。十一月,回纥760人带着车辆、驼马相继赶到黄芦泉等候太和公主。太和公主离开丰州,渡过黄河,抵达天德,又北行300里到了碛口。看来那时候皇家小姐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塞外异族和亲安边要斗智斗勇不说,就是这个和亲路上的艰难跋涉也是够辛苦的啊!路况十分艰难。不仅要经过茫茫石碛,还要经过浩瀚的沙漠。正当他们行走在沙漠南部时,回纥可汗特派的骑兵相继赶到这里。他们向册回纥可汗及可敦特使胡证提出要求,把太和公主所穿的汉族服装换上回纥人穿的衣服,胡证坚决不同意,拒绝了回纥的要求,“守汉仪,黜夷法”。
太和公主一行继续往前,越过漫天昏浊的黄沙地带,经过呼延谷、呼延栅、归唐栅,沿着鹛鹈泉,过10里沙碛,翻过鹿耳、错甲等3座山头,跋涉800里到达燕子井。由此向西北行进,过密粟山、达旦泊、可汗泉、横岭、绵泉、镜泊。离可汗牙帐仅有百里时,可汗大概有点等不及入洞房了,又派人要求太和公主超捷径与可汗幽会,胡证仍然坚决反对。回纥使者反驳说:咸安公主来和亲的时候,离回纥数百里之时就先去与可汗见面,今天为什么非要拒绝我的要求呢?胡证回答:“大唐天子命我诏送公主前来送亲,如今我还没有见到可汗人在哪里,怎么可能让公主独自前往,我要尽职尽责,请给予方便”。话已经这样说了,回纥使者没有再要求下去。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太和公主到达回纥,被册立为仁孝端丽明智上寿可敦。册立仪式还蛮麻烦的,首先,“先升楼东向坐”,由回纥公主向太和公主传授回纥礼仪。太和公主脱下唐朝公主服,换上回纥服装,由一老妪服侍,到楼前朝西而拜。第二次俯拜结束后,进入设在楼下的毡幄中,脱掉回纥服装,披上可敦服。可敦服“通裾大襦,皆茜色,金饰冠如角前指”。然后,太和公主走出毡幄向可汗俯拜。回纥预先把“大舆曲废”准备好,前面安放一个小座,太和公主坐定后,回纥九相分别背着她“随日右转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舆升楼”,与可汗朝东并坐,接受群臣的朝拜。这样,太和公主就正式当上了回纥可敦。
太和公主自己也建了牙帐,命二位大相自由出入帐中,有了胡证等人的陪伴,太和公主倒也过得逍遥自在。当唐朝使臣要回去复命时,太和公主悲痛万分,哭得像泪人一样。但是,没有办法,唐朝使臣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太和公主那稚弱的娇躯留在风沙漫天的大漠之中。宝历元年(825年),崇德可汗死了,他的弟弟曷萨特勒立,被唐朝册封为毗伽昭礼可汗(825—832年),太和公主又作了昭礼可汗的可敦。大和六年(832年),昭礼可汗被他的部下所杀,他的侄子胡特勒立,是为彰信可汗(832—839年)。太和公主又作了彰信可汗的可敦。此时的回纥一片混乱,动荡不安。因闹雪灾,冻死牛羊马匹无数,又被吐蕃和黠戛斯(今吉尔吉斯境内的部族)击败,内忧外患之下,回纥四分五裂,回纥的可汗也是走马灯一般换来换去,太和公主的丈夫也就随之被换来换去。大和九年(835年)六月,太和公主向唐朝献“马射女子七人,沙陀小儿二人”。开成四年(839年),掘罗勿杀死彰信可汗,奉盍驳特勒为可汗(839—840年),太和公主最后又作了盍驳特勒可汗的可敦,可怜的太和公主这次的和亲可谓是失败的,她不但没有安定好唐朝,就其回纥也是动荡不安。
回纥这时已经改称回鹘,结果被黠戛斯攻破,俘虏了回鹘的许多贵族,其中就有太和公主。太和公主被黠戛斯所得之后。黠戛斯自称是李陵的后代,与唐朝同姓,见太和公主是李唐的公主,竟认做是自家人,不但没有杀害,反而派达干10人护送太和公主回唐朝。然而,正当太和公主这一行人归心似箭,急匆匆地向大唐国土的方向赶去时,后面却又追上来一队回鹘的铁骑。原来在回鹘的残余势力中有一股势力,推举乌介为可汗,他派轻骑兵追上了太和公主一行人,杀了黠戛斯所派的人,把公主扣为人质,然后向大唐要粮要城。
唐武宗对太和公主的命运十分关心,他也知道回鹘的部众饥寒交迫,乌介可汗只能挟持太和公主到塞上向唐求援。最后,唐武宗采纳了李德裕的建议,“许借米三万石”。会昌三年(843年),回鹘大掠云、朔北边,唐武宗“以公主之故,不欲急攻”。也就是说:唐朝一方面给回鹘一些粮食,以稳住回鹘,另一方面却伺机出兵,夺回公主。会昌(843年)三年正月,机会终于来了,麟州剌史石雄会合了沙陀人朱邪赤心,还有一些党项人,前去迎击回鹘。在侦察敌情时,石雄发现敌营里有个帐篷非常独特,出入的人衣着也比较像汉人。于是派探子查问,结果证明,这正是太和公主的居处。石雄当下又派细作密报公主:“唐朝大军就要迎公主回国,请公主不要惊慌,切勿乱跑乱动!”石雄派人挖地道,突袭乌介的营帐,一时回鹘人大败,乌介可汗还没来得及将他的要挟唐朝的资本太和公主带走就率领骑兵仓皇而逃。石雄追到杀胡山,乌介可汗受伤,然后投奔其妹夫室韦首领去了(也是一次和亲)。
据说,在金陵的发掘中,掘得一颗头骨,属于女性,先生参与了鉴定,认为有西域人的特征,DNA鉴定也是同样结果。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这段史料,原来在乌介投靠室韦后,并没有独立,在一次事变中,室韦将回鹘余众全部吞并了。但是,后来这股室韦势力被女真又吃掉了,这就是女真中偶尔羼杂有西域血统的原因。
回鹘就此灭亡。太和公主也平平安安地被迎回了大唐。唐武宗为此下达了一份诏书,对他们的军事行动予以称赞:回鹘比者自恃兵强,久为桀骜,凌虐诸部,结怨近邻。黠戛斯潜师慧扫,穹居瓦解,种类尽膏于原野,区落遂至于荆榛。今可汗逃走失国,窃号自立,远跄沙漠,寄命边陲。朕念
其衰残,寻加赈卹(su)。每陈章表,多诈谀之词;接我使臣,如全盛之日。无伤禽哀鸣之意,有困兽犹斗之心。去岁潜入朔川,大掠牛马,今春掩袭振武,逼近城池。可汗皆自率兵,首为寇盗,不耻破败,莫顾姻亲。河东节度使刘沔料敌伐谋,乘机制胜,发胡貉之骑以为前锋,搴翎侯之旗伐彼在穴。短兵鏖于帐下,元恶扶于毂中。况乘匪六飞,众才一旅,储备已竭,计日可擒。太和公主居处不同,情义久绝。怀土多思,亟闻《黄鹄》之歌,失位自伤,宁免《绿衣》之叹。念其羁苦,常轸朕心。今已脱于豺狼,再见宫阙,上以摅宗庙之宿愤,次以慰太皇太后之深慈,永言归宁,良用欣感。
石雄将太和公主送到太原后,受唐武宗派遣前往太原慰问公主的人不绝于路。此外,唐武宗还把黠戛斯奉献的白貊皮、玉指环送给太和公主。十一月,天寒地冻,唐武宗派人给太和公主送去一些衣服,对她的生活关怀备至。太和公主历尽艰辛回到了唐朝,可是她出塞和亲的目是按照唐王朝的意愿操纵回鹘,调整回鹘对唐的政策,保证唐朝边境平安无事。但是,由于当时回鹘的严峻形势以及太和公主本人的素质,这种目的并没达到。唐武宗对此也极其不满,令李德裕草拟一份诏书,责备太和公主:“先朝割爱降婚,义宁家国,谓回纥必能御侮,安静塞垣。今回鹘所为,甚不循理,每马首南向,姑得不畏高祖、太宗之威灵!欲侵扰边疆,岂不思太皇太后之慈爱!为其国母,足得指挥,若回鹘不能禀命,则是弃绝姻好。今日已后,不得以姑为词!”
太和公主接到诏书后悲喜交集,决定赴京请罪。按照惯例,公主回京时由邑司官承命答拜,有司则认为,邑司官的官位太低,不可充任,应当请太和公主左右的一人“戴鬓帛承拜柄裆,将命出入,以代邑司官”。三月二十五日,左右神策军出动400人与太常仪仗一起从长乐驿迎接太和公主入城。宰相和文武百官都在章京寺门前“立班侯参”。太和公主乘辂车直奔太庙,然后来到光顺门,脱掉盛装,去掉簪珥,请求对自己和亲没有达到目的致使回纥负恩之罪给予处罚。唐武宗派人宽慰一番后,太和公主这才入官,并被改封为安定大长公主。
然而,在迎太和公主时,太和公主的姐妹宣城公主等六人,看到皇帝以这样大的排场迎接太和公主。宣城、真宁、义宁、临真、真源等6位公主可能认为太和公主没有完成和亲任务,不该享受这种场面,这几位公主却起了嫉妒之心,她们商量好了,都赌气不来。要说,这姐妹几个实在不应该,太和公主远嫁异域,九死一生才回到故土,朝廷给再大的荣誉也是应当的。因为嫉妒,姐妹之情竟然荡然无存。太和公主没有和她们一般见识,一笑了之。她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却不居功自傲,虽然没有完成好和亲的任务,但是,一个弱女子能做到这样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
当时唐武宗也很生气,打算将这几位公主的封邑全部没收后转赐于太和公主,结果有人劝了半天,只是罚了这几个公主一些钱就罢了。知道了这些故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李频写的诗,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是啊,二十多年过去了,太和公主幼时曾经攀玩的花树都在宫庭中变粗变老了,正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而宫中认识她的宫女也没有几个人了,回想这一切,当真是恍如隔世。重上宫中的凤楼,风景依稀,仍似旧年。然而物是人非,青春不在,怎不让她欷嘘流涕,百感交集?太和公主回到唐朝没有多久就去世了。她毕竟在塞外飘泊二十多年后又回到了故乡。经历了这许多年的飘零离乱,能长眠在家乡的黄土中,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