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孙权:孙权何以老年时脾气越来越坏?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8-14 15:25:04编辑:lijian

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提及孙权,史料记载,他年未弱冠,承袭父兄基业,英杰雄武、尊贤礼士、知人善任、善于培养人才,善于调整各种关系,使得孙吴集团一派生气、英雄辈出。从而很快统一江东,又正确执行联刘抗曹方略,乌林之役,大败强敌。继之,效勾践屈身忍辱,同时坚持自主,长期与曹操明争暗斗,终使强敌不能越长江一步。利用时机,擒关羽,取荆州;又战夷陵、败刘备,完成鼎立大业,成为三国时期仅次于曹操的英雄人物。然而随着胜利光环的扩大,年龄的增长,孙权却日益居功自傲,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孙吴王朝也从它的顶峰,滑向了衰败。史书记载了好几件他因脾气不好,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的事情,使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到了晚年,孙权像很多的皇帝一样昏庸起来,这也许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如隋文帝杨坚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坏法制,结果在隋炀帝的继续“努力”下隋朝终于灭亡了。孙权在晚年上了公孙渊的一当: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派来使者向孙权称臣,这时的孙权还没有正式称帝建立吴国,但是大臣们已经有人开始劝进,让他做皇帝了。公孙渊的称臣让孙权非常高兴,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孙渊为燕王,还要派将领率兵一万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极力劝止,说这是公孙渊背叛魏国之后受到了魏国压力,想利用江东来对抗魏国。根本不用这么兴师动众,只派个使者去就行了。孙权不听,还是派了使者和将领前去。张昭见孙权如此刚愎自用,一气之下装病在家。孙权也很生气,让人弄来土将张昭家的门堵住,张昭更干脆,让家人从里边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门了。最后还是孙权服气认输,老老实实把两层水泥砖头全拆了,自己跑去亲切探望慰问,老爷子才算是消了气。可见孙权在关键时刻,面对关键人物还是懂得权衡的。只是张昭虽然是老前辈、东吴文臣之首,却没当上东吴的丞相。

当上丞相的是顾雍。按说,顾雍资历不能跟张昭比,故而张昭的那一套法子,顾雍也不敢学,但他每逢酒宴也是滴酒不沾,正襟危坐一旁。想必大家都清楚,喝酒的时候旁边坐这么一主儿,谁还喝得下去?孙权心里不爽,又挑不出顾雍的毛病,只能自己发牢骚:“顾公在,使人不乐。”好在顾雍遇到与孙权工作上有分歧时,他是从来在会议上不做声、不顶撞,表面与孙权保持一致,私下里却给孙递条子。孙权保住了领导的威信,便有时也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但这样的次数多了,孙权当然也觉得烦。于是顾雍干脆常称病不去履职。只是因他是业务水平高、能力强,孙权缺了他还真不行。孙权碰到难题了,就派身边人去征求顾雍意见。顾雍也做得妙,他不直说行还是不行,免得显出比孙权还高明。如果他觉得行,就留来者吃个便餐;若是觉得不行,就不管饭,直接打发走人。孙权在顾雍对来者的态度上,就能够知道顾雍的意见,权衡后拿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来就好。

据另有记载,早在刚刚被曹丕封为吴王的那一年(公元221年),孙权在武昌江边大宴群臣,臣下饮醉之后,又命侍从用凉水喷面,使其酒醒,然后再饮。孙权告诉大家:“今日畅饮,直到醉倒钓台之上,方准停止!”此时吴国重臣、官至辅吴将军的张昭正色不语,独自起身,离开钓台,端坐于车中。吴王孙权派侍者把张昭叫回,问道:“孤只想让大伙在一起欢乐罢了,你何必发怒啊?”张昭严肃地指出:“往日纣王作糟山酒池,为长夜之饮,当时也是为了取乐,不以为恶也。”孙权哑口无言,只好散席。

不久,孙权再次和群臣宴饮,并亲自起身向臣下劝酒。到了大臣虞翻跟前,虞翻因不满于这种花天酒地、挥霍浪费的行为,故意假装酒醉,伏地不起。当孙权转身走向别人时,虞翻又起坐如常。孙权一见,勃然大怒,抽出佩剑,就向虞翻砍去……原来虞翻性情疏直,多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十分不悦。早在荆州之役以前,就被孙权贬去泾县,后由吕蒙带至前线,多有功绩,才又见重用。而虞翻忠直不改,常令孙权难堪。这次孙权借着酒性,竟然举起了宝剑。众臣一见,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幸亏大农刘基,猛然向前,双手抱住孙权,虞翻才免于一死。刘基谏曰:“大王在三杯之后而杀善士,实不可取。况且大王一向以纳贤礼士闻名天下,故海内士人望风而来。如今一旦抛弃他们,恐怕不恰当吧!”孙权气哼哼地说:“曹孟德尚且杀了孔文举,孤杀一个虞翻又有何不可?”刘基劝道:“曹操轻害士人,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您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美,怎么能和曹操一般呢?”孙权听到这里,觉得有了台阶可下,随即告诫左右:“从现在起,凡我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虞翻虽暂免一死,由于孙权“积怒非一”,后来到底还是被贬去交州。虞翻在交州十余年,身处逆境,心不忘国;并且讲学不倦,著述不辍,作成《老子》、《论语》、《国语》等训注,遗惠后人。后来,孙权派人远征辽东惨败,才又想到虞翻,叹息道:“如果虞翻在朝,就不会受此重大损失了。”派人去交州打探虞翻消息,虞翻已经亡故了。

虞翻的遭遇,正是封建专制淫威下许多正派士人的写照。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古之仁人那样,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悲的是,“其君”并不理解他们的一片忠心,因此,造成了一幕又一幕历史悲剧。就笔者对孙权脾气越差的现象分析看,一定与孙权的年纪有关。一般医学认为,老年人有的时候脾气比年轻的人还坏,有的时候是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是老年人可能患了四种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影响着老年人情绪。古代人未必都知道这些常识,故林林总总,都把脾气问题归结为人的生性多疑。

我觉得孙权的脾气变坏,还与他的境遇有关,而且是他犯错的主要原因。孙策死得早,其儿子又太小,才让弟弟孙权进入了最高管理层。试想,孙权好容易才上位,夺得了权力,所以很在乎。可惜的是,孙权在老年时期,极其惧怕有人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出现了一些杯具现象:大将陆逊有夷陵之战力挽狂澜的大功,竟然被他活活气死;三代元老韩当的儿子韩综也因受不了他的坏脾气,干脆带着几千部下投奔了曹魏。这些都是孙权坏脾气惹的祸,真让人心寒。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孙权也没能逃脱这个规律。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的大臣无辜受到陷害,孙权非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加大重用这些校事官的力度。因而,孙权晚年的诸如此类错误,不仅大大地伤了大臣们的心,更使得人心向背发生了逆转,孙吴王朝焉能不从它的顶峰,滑向了衰败的深渊?!

陈寿对此有段精彩的表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今天,我们重提旧事,绝非仅想就事论事,而是想探讨身为统治者,实行领导干部年轻化、法律制度化虽为必要之策,但领导者的素质与为人要切实做到不“性多嫌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心态决定眼界、民主决定思路、胸襟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关键是能否想到做到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