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几位皇帝都是喜欢啥样的执政风格?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8-14 16:24:46编辑:lijian

论起统治者的执政风格,不可能千人一面,一般是各有特点。明朝的10多位皇帝中,也大多如此。尤其是明初的四位皇帝风格迥异,截然不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阶层,打小就吃过苦受过难,眼界与感悟自然与那些长期在皇宫大殿里成长起来的帝王不同。他的治国理念比较复杂,几乎是认可什么就使用什么,所以分析他的治国理论,不难发现几乎是法道儒掺杂其中。面对宋元以来天下纲纪松弛的局面,他制定了一套严刑峻法来惩治不符合其理念的官员;为恢复农业生产,颁布了低税赋政策;为统治黎民百姓,他企图使用道德的力量治理乡村,帝国的每个乡村都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负责。这样的执政方法,颇具他独特的形式与风格。

朱允炆原本是位早慧、孝顺和正直的人,并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心理和能力准备。若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变,他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下去。但毕竟这位年轻的建文皇帝还是被历史推上了前台。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的他,继承了他父亲朱标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关心他祖父的高压行政措施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因而,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例如,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1380年因裁撤中书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机关被取消,它们在现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复;制度被修改,以加强文职行政功能和减轻政府的专制作风。尤其是建文帝在自己立足未稳之际,就匆忙地实行削藩政策,结果导致了心地善良的他被强硬而暴戾的叔叔朱棣推翻。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应当承认,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其统治的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是实至名归的。但他生性残暴,不仅对建文帝政府中的忠诚者实施“瓜蔓抄”(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还对方孝孺“诛十族”,甚至后来还对宫女滥杀数千。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后来由于大臣们的极力推荐和力保太子之位,才得以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在他执政期间,能够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倾向的反应。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他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这一切都说明了明仁宗不愧为一代明君。虽然他过早离世有些惋惜,好在明宣宗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事业,使明朝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对上述四位皇帝的介绍与点评,笔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说得很透,但仅从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一种规律,那就是他们的执政风格几乎是一种波浪线形状的起伏。这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上一些偏差的发生,除了长期的积弊之外,跟矫枉过正有很大关系,在矫枉过正后的岁月里还要重新矫枉。这样一来,国家、社会、民众就不能不在折腾中受苦受难。其实,无数历史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经不起这类折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