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服饰有什么特点?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8-17 15:23:46编辑:zhaoxiaoyan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继汉代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式,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时期妇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并且加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续汉书·舆服志》记叙妃嫔的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大手结(髻)、黑玳瑁,又加簪珥。”大手髻就是在自己头发的基础上,接上一些假发为髻。黑玳瑁的形制《续汉书·舆服志》里没有说明,《晋书·舆服志》叙三夫人九嫔妃的首饰时,说到“大手髻、七(钿)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钿是掩饰头髻的短腿簪子,用黑玳瑁制作。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的衣服相同,头戴绀色丝帛装饰的帽状假髻“蔮”,插一尺长的簪珥,簪珥的头部饰黄金龙首口衔白珠,或鱼须形的擿(耳挖簪)为饰。郊庙祭服穿黑色深衣,蚕祭穿缥(浅青)色深衣。一般妇女也使用假发作各种发式,如灵蛇髻、飞天髻(均系在头顶梳出一些发环,使作凌空摇曳之状)、盘桓髻(以头发反复盘桓然后作髻)、十字髻(头顶作十字形髻,余发下垂过耳)等等。有的更将假发装在假头上以增加其高度,有的使之自然危、邪、偏、侧,以表现妩媚的风姿。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鬓。”就是这类髻型的写照。发髻上再饰以步摇簪、花钿(用金、银、珠、玉等做成的花朵形,用以掩饰头髻的短腿簪子)、钗、镊子,或插以鲜花。少女则梳双髻或以发复额。女子还戴巾子,即晋陆刿《邺中记》所说石季龙常以女骑千人为卤簿,皆著紫纶巾,熟锦袴,金银镂带,五纹织成靴。

传统的深衣,在魏晋时男子已少有服用的,女子深衣在下摆部位加髾。在衣服下摆施加相连接的三角形装饰,就称为髾。在深衣腰部加围裳,从围裳伸出长长的飘带,称为襳。这种装饰始于东汉,走动时可以起助长动姿的作用。这种形式的出现,也和中国丝绸原料轻柔的质感有关。南朝宋、齐皇后谒庙穿袿(guī音圭)(shǔ音蜀)大衣,用刺绣加金银为饰。《释名·释衣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这种形式在传统绘画中可以看到。《隋书·礼仪志》六说:“袿大衣,盖嫁衣也。”可见已更普及。

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释名》云:“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庾信《美人春日》诗曰:“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简文帝“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描绘出其披戴后的形象,延至后代又有所发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