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前的暗战: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8-20 16:33:13编辑:zouyijun

苏德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宏大的规模,曲折的进程,人员的伤亡,战略战术的先进等等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极致。但是,最具有唯一性的是这场战争的开始,纳粹德国导演的一系列骗局蒙蔽了斯大林的理智,以至于在战争开始的那一刻,斯大林都不愿意相信战争来临的事实。

希特勒的谋略

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教训让德国深知,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最需要避免的是两线作战,所谓两线作战,西线主要针对英法,东线主要针对俄国。希特勒在掌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之后,显示出了越来越明显的战争企图,《我的奋斗》作为他的战争宣言,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全世界:德国的最终的目标是征服苏联,在东线获取广袤的生存空间。

这段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德国早就亮出了战争的底牌,但是谜底的两个交战国却能在战争最终来临之前,亲密有加,相敬如宾,造成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斯大林自以为自己很了解希特勒的心思,而希特勒则将计就计,一步步将苏联赚入自己的圈套。双方的勾心斗角虽无刀光剑影,但其包藏的祸心却是异常凶险。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强占捷克的苏德台地区,这一系列挑战欧洲既有格局的极端事件不但没有激起英法的强硬态度,张伯伦、达拉第等英法领袖反而采取一味的绥靖政策。后世往往对这种软弱的退让持批评态度,但笔者认为,张伯伦、达拉第等人都是亲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他们亲自领教过日耳曼民族的强悍,在他们看来,轻率地与德国开战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只要英法的主权和领土在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威胁之前,对德国采取忍让态度,其实质是在践行“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的外交理念。

但这一切看在斯大林眼里却另有一番滋味,斯大林对于英法的态度是失望的,甚至是愤怒的,因为英法的忍让还包含着将纳粹这股祸水东引的险恶用心。在1939年4月进行的英法苏三国谈判流产之后,斯大林对英法彻底死心了,既然与英法合作无望,那么在希特勒没有明显地表示出对苏联的敌意之前,他是不会去激怒希特勒的。退一万步讲,就算苏联扛起了单挑德国的重任,以斯大林对英法的了解,这两个国家非但不会加以援手,更有落井下石的可能。要知道,俄罗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八百万人死亡的重大代价,但是战争却没有让新兴的苏联捞到任何好处,反而还失去了西乌克兰等大片领土。与希特勒为敌甚至是开战无疑是为英法火中取栗,正中英法下怀,这种愚蠢的行为是斯大林这个冷血策士绝对不会做的。

比斯大林更能算计的希特勒当然明白斯大林的心思,更明白英法的企图,希特勒两大敌人之间的互不信任正好给了他外交斡旋的空间。在斯大林煞费苦心地避免激怒希特勒的时候,希特勒“善解人意”地向斯大林递去了橄榄枝。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纳粹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时,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虽然他清楚英法与苏联达成一致协议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国家大事毕竟不能寄托于侥幸,他必须先发制人,在英法与苏联取得某种默契之前争取到斯大林的支持。希特勒对苏联的要求并不高,希特勒只希望苏联在德国收拾英法的时候保持中立就可以了。斯大林也知道,与英法相比,希特勒是一个更为现实的人,英法所不愿给予苏联的利益,希特勒却愿意给,与希特勒的合作比与英法合作相比,更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

怀着各自的盘算,在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对之后的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中,德国许诺将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德国还将为苏联提供最先进的技术,而苏联除了保持中立外,只需要为德国提供工业原料和粮食即可。

与希特勒付出的成本相比,斯大林的付出可谓十分微薄,不费吹灰之力,斯大林就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波兰东部领土,这无疑是为将来与德国的战争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于是在条约签订结束后,里宾特洛甫向斯大林敬酒时,斯大林说:“祝纳粹元首身体健康。”

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已经向希特勒为他设置的陷阱迈出了一大步。

微妙的局势

条约的签订使希特勒在入侵波兰和西欧的战争中甩掉了后顾之忧,德国大军势如破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征服了除英国之外的整个欧洲。为了征服英国,德国空军对英国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空中打击,但是非但没能摧毁英国的抵抗意志,反而使自身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将入侵英国的计划无限期搁置。在强攻英国不下,而欧洲大陆上独胜苏德两强的事实面前,形势再次变得极端微妙。

在斯大林看来,希特勒虽然搁置了入侵英国的计划,但是德国入侵苏联的时机也尚未成熟,英国孤悬海外意味着德国的西线并没有彻底安宁,如果德国入侵苏联,德国将再次面临两线作战的诅咒,这是希特勒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于是,斯大林坚信:在英国被彻底征服前,德国不会入侵苏联。

而在希特勒看来,征服英国从来都不是他的战略目标,希特勒认为英国人具有高贵的盎格鲁撒血统,是德国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他在敦克尔克之所以放了英法比联军一马,就是不想将事情做绝,以便为今后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奠定基础,进行的不列颠空战也只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而对于苏联,希特勒认为入侵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希特勒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法国已被征服,英国元气大伤,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盛行,绝不会卷入欧洲战争,此时,所谓的西线其实已经平息,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其次,苏联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的大清洗,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被清洗殆尽,军队战斗力低下,1940年,苏军对芬兰笨拙的入侵更是坚定了希特勒的这种判断。第三,苏联共产党内对斯大林的怨愤甚深,不太可能团结一心。第四,斯大林长时间进行的集体农庄运动无条件没收农民的剩余粮食,这使得普通农民,特别是乌克兰人对他十分怨恨,国内的矛盾也因此十分尖锐。希特勒说:“苏联就像一座腐朽的大厦,只要我们在门上踹上一脚,整座大厦就会分崩离析。”于是,早在法国被彻底征服之前,他就秘密命令德军参谋部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巴巴罗萨计划。

由于有英国未被征服以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依然有效这两大有利因素,希特勒为入侵苏联的计划定了调:那就是以突然的闪击作战一举歼灭苏军主力。但是要入侵一个与自己进在咫尺的庞大邻居,突然性三个字谈何容易。为此,希特勒利用斯大林坚信德国不会进行两线作战的固执心理,奇迹般地导演了一场惊天骗局,使战争达到了预期的突然性。

连环骗局

在进行不列颠空战的同时,希特勒就开始向东线秘密地大规模调兵遣将,但是,为了欺骗苏联,德军在法国西部沿海配置了大量的虚假兵团,造成德国在为入侵英国积极准备的假象。苏联要德国为在东线的增兵进行解释时,德国的口径是:这些军队都是在之前的西欧战争中损失严重的军队,调他们到东线一方面是为了进行修整,一方面也是为了麻痹英国,降低英国的戒心,苏联竟然相信了德国的解释。

在舆论宣传上,德国严格控制国内媒体,禁止媒体进行反苏宣传,相反要求媒体加大对苏联与德国进行有效合作的宣传报道,纳粹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还大量刊发鼓吹入侵英国,与苏联保持友好的社论。在一些宣传细节上德国更是做的天衣无缝,例如,苏联每天都会监听德国的广播,有一天,在一档娱乐节目中,广播里说道:“党卫军某部的上士某某为他们在法国的连长点歌一首,祝连长身体健康。”因为党卫军是德军精锐,这位连长在西线证明了德军精锐在西线而不在东线,苏联由此推断德军的主力依然滞留西线,对苏联的入侵至少不是迫在眉睫的。

在贸易上,德国依然履行着条约中规定的条款,德国向苏联交付的机械设备都是德国最先进的,1941年初,苏联要求德国向他们提供最先进的飞机设计图纸,德国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也毫不保留地提供了。战前,苏联多次派出专家考察团来德国考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德国人果然够义气,对自己的尖端科技毫无保留地向苏联人开放。种种姿态让苏联人不得不相信德国与苏联友好的诚意,这些消息传到斯大林耳朵里,更是坚定了他的判断:德国入侵苏联的火候还不够,为了稳住自己,希特勒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德国人向东线调动的军队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在战争开始时,德军在东线集中了近190个师,其中有近20个装甲师。调动一个普通的步兵师需要60个专列,而调动一个装甲师则需要110个专列,如此大规模的运输竟然没有让进在咫尺的苏联引起相当的警觉,不得不让人惊叹。据说,在运送部队的时候,列车的驾驶员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前往何地,被运送的部队也不知道将会在何时何地下车,德国人首先是欺骗了自己,然后才达到了欺骗苏联人的目的,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一系列连环骗局的作用下,斯大林以及整个苏联的最高决策层都对德国疏于防范,虽然战前有大量情报显示德国即将入侵苏联,但是由于斯大林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以及德国这一系列精彩的表演,使得斯大林拒绝相信这些情报,他认为这些情报包含了西方挑拨苏德关系的险恶用心。当德国的坦克碾过苏联的国境线时,斯大林除了咒骂希特勒的背信弃义外,却没有对自己的失察有过任何自责。

这样的历史事实,不得不让人一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