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时间里,蜀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先后由蒋琬、费祎把持。
诸葛亮生前数次举兵代魏,死后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蜀国,人民生活困苦,经济萧条。蒋琬掌权以后,不再像诸葛亮那样兴师北伐,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国民经济建设上。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蜀国国力得到快速提升,凡是战事能免则免,尽量不让国力受损。
蒋琬采取保守避战的策略,以致日后在曹魏发生内乱之时也没能及时把握机会,白白浪费了一次大好的伐魏机会。
公元238年,刘禅改国号为“延熙”。这一年,魏国的辽东地区发生了叛乱,蜀魏边境地区空虚,此时正是伐魏的大好时机,刘禅命蒋琬为大将军去汉中驻军,准备发动对魏国的战争。
完成丞相遗愿的时机终于来了,姜维随蒋琬一同到了汉中,并不断偏师西进,发动了一些试探性的小战事。然而蒋琬并没有迅速地展开这次北伐,其中原因很多。为了避免重蹈诸葛亮的覆辙,他制订了新的北伐出兵计划。来汉中一年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司马总领军务,姜维为司马,正式准备北伐。
然而上天很爱跟姜维开玩笑,好不容易等来的北伐机会,却因为蒋琬生病而耽误了。因为蒋琬是北伐的最高指挥者,他一生病立刻使军队行动受到了影响,加上朝中大臣不赞成蒋琬的北伐方案,于是北伐计划最终搁浅。
蒋琬
两年后曹魏内乱平定,大好的北伐时机飞走了。
蒋琬生病以后在涪县养病,病情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向后主建议由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代理军国大事,同时举荐姜维为征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费祎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他实行的政策比蒋琬的政策更为保守。费祎认为蜀国应当把发展国力放在第一位,反对北伐。费祎一直限制姜维用兵,在他执政后数年间,从未开展过大规模的北伐活动。
姜维曾多次在朝堂之上奏请蜀主伐魏,但刘禅是一个没主意的人,一切都凭费祎裁决。费祎对姜维的建议一直表示否决,这让姜维郁郁不得志。时间渐长,姜维与费祎之间出现了裂痕。
北伐中原是丞相的遗愿,姜维没有忘记丞相临终前看自己那坚定的眼神,那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是信任,是期望,而现在......丞相都已经逝世了十余年了,但是北伐的大业却丝毫没有进展,这让姜维感到愧对丞相。每当想到北伐,姜维都会备感神伤。
在费祎当政时期,蜀国也并非天下太平,我不犯人,并不代表人不犯我。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派大将军曹爽征伐蜀国,费祎、姜维迎战魏军,在汉中一带大败曹爽。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汶山郡(今四川省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省松潘西)出现夷族叛乱,姜维采用恩威并重的方法迅速平定。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攻打雍州。此时的雍州刺史郭淮已经升任为征西将军。在这场战役中,费祎仍然限制姜维的兵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仍然能与魏国名将郭淮、邓艾打个平手,经此一战姜维伐魏信心大增。虽然在此期间姜维升任为卫将军,与费祎一起担任尚书之职在朝中理事,但姜维仍受到费祎的制约,因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费祎掌握着兵权。
由于兵权一直掌握在费祎手中,致使姜维的北伐计划一直不能展开,这使他非常痛苦,也使他非常痛恨费祎。
在费祎的执政生涯里,费祎奉行的一贯是止戈休兵、保境安民的政策,对于战事向来反对。每次给姜维的兵力不过万人,这让企图大举北伐的姜维感到束手束脚。
掌握军权,一直是姜维的梦想。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在出兵陇西,征讨郭淮的战争中,姜维俘虏了魏中郎将郭循,从那一天起,姜维的梦想逐渐变成现实。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蜀汉政权第三任执政者费祎,在其驻地汉寿(即葭萌关)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席间,正当费祎喝得有些醉意时,左将军走了过来向他敬酒,在费祎仰头喝酒的瞬间,左将军突然从怀里抽出一把锋利的匕首,朝费祎的胸膛狠狠地刺去,费祎惨叫一声当场身亡。
这个左将军就是郭循。
郭循杀害费祎后,没多久就被处死了。郭循的死不足虑,但是费祎的死,却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了大变动,蜀国鹰派势力的抬头。
郭循是魏国降将,姜维在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出兵陇西,征讨郭淮时将他俘获。郭循杀害费祎七个月以后,魏国下了一道诏书,对郭循舍身成仁的举动表示嘉奖。
郭循刺杀费祎,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理解为郭循"身在蜀营心在魏",但是这里还是有许多的疑点。
没人知道为什么魏国在郭循死了七个月后才发布诏书嘉奖郭循,也没人知道为什么郭循已经是蜀国的左将军,位尊职高,还要刺杀费祎,也没有人知道"良史"陈寿为何不在史书中写明其为受魏国指使,但我们可以通过诸多的疑点来一层一层地剥开蒙在真相表面的外衣,对事件做一番合理地推测。
首先,为什么陈寿没有在史料中写明郭循是受魏国指使。
郭循杀费祎是没有理由的。郭循是蜀国的左将军,早就有机会接触费祎,为什么要在三年之后才动手,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所以说,他的幕后一定有人指使。依常理来说,死了一个老百姓官府也会调查一番,为什么死了国家的"总理"却迟迟给不出原因。刘禅是不可能不调查的,如果调查出了是受魏国指使,必然会公示天下,对魏国的恶行进行谴责,陈寿也自然会在史书中记载下来。但是蜀国却秘而不宣,直接处死了郭循,直到魏国对郭循的行为表示嘉奖才有了一个似乎可信的说法,而这时距离费祎被刺已经过了七个月的时间,如果郭循真是魏国的"卧底",那么完成了这么大的任务,为什么没有及时嘉奖呢?显然受魏国指使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非常可能的情况就是,刘禅调查出了幕后元凶,但是不便告知天下。
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不便告知天下?显然指使者是一个不能动的人,否则会动摇蜀国的根基。
费祎死后,只有两个人不能动,一个人是刘禅,这个毫无疑问,还有一个人,就是此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姜维。
其次,从动机来分析郭循刺杀费祎的原因。
这不可能是私人恩怨。郭循刺杀费祎时,他已经是蜀国的左将军,要是没有人提拔,他不可能迅速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魏国降将晋升到那样高的官职。能升到那么高的军衔没有人大力提拔是不可能的,有能力把一个降将提升到那样高的军衔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人费祎,另一个就是姜维。显然不可能是费祎提拔的,如果是费祎,郭循接触费祎的机会一大把,大可不必等到三年后自己做到左将军时再去杀费祎。而且若真是受了费祎的恩惠,再行杀之,也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行为。所以,他能做到这样的位置,必然与姜维有莫大关系。
魏国派郭循刺杀费祎,从动机上来说是讲不通的。费祎是蜀国的保守派,在他在当政期间是蜀魏两国最平静的一段日子,几乎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魏国同样需要安定,蜀国不来攻魏,魏国乐还来不及,不可能刺杀掉费祎而让鹰派的姜维上台,给自己找麻烦。
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姜维一直主张伐魏,而费祎则奉行休战策略。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从这句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姜维被费祎压制得很惨,那么少的兵力根本不可能伐魏,这对想完成诸葛亮遗愿,收复中原的姜维来说无疑是一个瓶颈。事实上,费祎死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短短一行字,就把姜维迫不及待的欣喜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姜维
费祎一死,姜维是最大的受益者。
最后,从郭循刺杀费祎的行动来分析。
郭循刺杀费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大有荆轲刺秦王的架势。在岁首聚会,大宴群臣的大厅里,他居然敢明目张胆的在众目暌睽之下杀害朝廷重臣,可见郭循杀费祎是冒着必死的决心的,摆明了他自己就是要拼个同归于尽,不想活着回去。
陈寿在其史料作品《傅子》中记了一句:"(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从郭循的冒死行刺的死士行为,到陈寿记载的关于姜维阴养死士的一贯作风,我们不难看出被姜维俘获,并一手提拔起来的郭循就是姜维手下的死士。
虽然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姜维与这起刺杀事件有什么牵连,历史资料也只给出了残缺不全的几个点,但从动机、能力、条件和其一贯作风中仍旧可以推测出姜维与费祎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