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事件 战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9-05 15:24:00编辑:zhaoxiaoyan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中文名称:战国

外文名称:the Warring States

起始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重要历史事件:三家分晋·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历史意义: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主要历史著作:《战国策》

诸侯世系:

秦国(秦简公嬴悼子、秦惠公嬴仁、秦出公嬴昌、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王嬴则、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帝嬴政)

齐国(齐康公吕贷、齐太公田和、齐废公田剡、齐桓公田午、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疆、齐湣王田地、齐襄王田法章、齐王建田建)

楚国(楚声王芈熊当、楚悼王芈熊疑、楚肃王芈熊臧、楚宣王芈熊良夫、楚威王芈熊商、楚怀王芈熊槐、楚顷襄王芈熊横、楚考烈王芈熊元、楚幽王芈熊悍、楚哀王芈熊犹、楚王负刍芈熊负刍)

魏国(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击、魏惠王魏罃、魏襄王魏嗣、魏昭王魏遬、魏安釐王魏圉、魏景湣王魏增、魏王假魏假)

赵国(赵烈侯赵籍、赵武公赵侯、赵敬侯赵章、赵成侯赵种、赵肃侯赵语、赵武灵王赵雍、赵惠文王赵何、赵孝成王赵丹、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代王嘉赵嘉)

韩国(韩景侯韩虔、韩烈侯韩取、韩文侯韩猷、韩哀侯韩屯蒙、韩共侯韩若山、韩釐侯韩武、韩威侯韩康、韩襄王韩仓、韩釐王韩咎、韩桓惠王韩然、韩王安韩安)

燕国(燕简公载、燕桓公、燕文公、燕易王、燕王哙子之、燕昭王职、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

前期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李悝变法

李悝,周定王五十四年(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桓谭以为李悝为文侯师,班固、高诱以为是文侯之相。由于先秦文献缺乏记载,故此说尚难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参与机密,为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魏灭中山

魏灭中山之战发生于战国时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间,魏国攻灭中山国的一场战争。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魏军在顾(今河北定州)攻灭中山国的作战。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消耗已尽。二十年,魏军终于攻克顾城,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中山国亡。

三晋伐齐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初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後耗时2年,以三晋胜利而告终。是役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封三晋为诸侯。次年,九鼎声响,三晋成为了诸侯。

名称:三晋伐齐之战

地点:前405年-前404年

时间:中国北方

参战方:赵、韩、魏、齐

结果:三晋战胜,齐康公被俘虏

主要指挥官:魏翟角、赵孔青、韩羌、田布

吴起变法

春秋中期后,晋国以“尽灭群公子”、“灭公族”等手段打击国君近亲势力、加强国君权力时,楚国才开始任用公子执政。公子执政初期,确实起到了强化王权的作用。但这实际是种落后任人唯亲的制度,其结果形成了王权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弊病。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政治家吴起从魏国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

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是指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50万大军攻魏,而魏军在名将吴起率领下以在阴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阴晋之战

地点:阴晋(今陕西华阴东)

时间: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

参战方:魏国,秦国

结果:魏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参战方兵力:秦国 50万、魏国 5万余

主要指挥官:吴起,秦惠公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棘蒲之战

棘蒲之战发生於前381年,楚国、赵国联军打败魏国的一场战争。

赵敬侯四年(前383年),赵国在刚平筑城用以入侵卫国,卫国向魏国求援,魏军在兔台打败赵军。前382年,魏国联合齐国为卫国报仇,出兵攻打赵国,攻取刚平,兵锋直指中牟。赵国遂向楚国求援。

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於州西。楚军穿越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驻军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联军大败魏军,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省魏县南)、黄城(河南省内黄以西)等地。

韩灭郑

韩灭郑之战,指前375年,韩国灭郑国的一场战役。

前423年,韩武子伐郑,杀郑幽公。郑人立幽公弟郑??公。前408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郑在京筑城。前407年,郑伐韩,于负黍(在洛州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大败韩兵。前400年,郑围韩国阳翟。前398年,郑??公杀其相驷子阳。前396年,驷子阳之党杀弑??公而立幽公弟为郑康公。前394年,负黍反郑归韩。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前375年,韩哀侯灭郑,不久迁都到郑国故都新郑。

浊泽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 史称“浊泽之战”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

名称:浊泽之战

地点:浊泽(今山西运城境)

时间:公元前369年

结果:子罃自立为魏惠王

交战各方:韩国赵国联军魏国

相关人物:公孙颀、子罃、韩懿侯、赵成侯

东,一词是方位名词,来自于甲骨文。一般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西

西,在汉语中是地理方位名词,来自于甲骨文。一般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文名:商鞅变法

变法时代:东周

所在国:秦国

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变法国君:秦孝公

变法人物:商鞅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的。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名称:桂陵之战

地点:主战场为桂陵,襄陵、邯郸等地也有战斗爆发

时间:公元前353年

结果:齐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田齐 齐威王,田忌,孙膑等

各方兵力:田齐 80,000人;魏国 80,000人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的损失,进攻弱小的韩国,使其向齐国求救而引发的一场齐魏战争。

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前334年(魏惠王三十七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於是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会徐州相王」。惠王并改此年为後元年(前334年)。这标志著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作为诸侯国里唯一称王者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前333年,楚威王领大军伐齐,赵国、燕国乘机出兵攻齐。

公元前342年,魏又进攻韩国,韩也求救于齐。齐又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重复“围魏救赵”故事,在马陵(今山东郯城)再次重创魏军,魏国精锐尽失,秦国乘机向魏国发动进攻,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魏国迭遭惨败,元气丧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不得不对中原各国转取友好政策。山(崤山)东诸国惧怕强秦东来,接受了魏国的善意,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

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僭越称王,周王的权威没人管。之前各大国其实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楚国例外,因其“蛮夷”发展迅速)如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秦穆公等等。

河西之战

秦收复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继而攻占焦(今河南陕县)、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蒲阳(今山西隰县)等据点。秦不仅获得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为尔后战胜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楚灭越

宜阳战后,秦武王死,秦国发生内乱。楚威王乘秦国无暇对楚用兵之际,利用越国内部不稳定的机会,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楚军首先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尔后,继续向越进攻,占领越国全部领土,杀越王无疆,灭越,改越地为江东郡。越余部分为许多小国散处于滨海地区,朝服于楚。

中期

合纵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连横

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与“合纵”对应。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1]

战国时代,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连横古时也作连衡。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

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後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函谷关之战

函谷关之战是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名称:函谷关之战

地点:函谷关

时间:前241年

参战方:赵、楚、魏、韩、燕、秦

结果:五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败退

主要指挥官:庞暖、楚考烈王、春申君

秦灭巴蜀

秦灭巴蜀之战。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作战。

齐破燕

齐破燕之战,指前314年,齐国大举兴兵讨伐燕国,一度灭亡燕国的事件。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进行改革,国内大乱。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反叛,最后被平定,太子平、市被被杀,死者数万。此时,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五十天内攻下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但是,齐军军纪败坏,燕国各地反抗。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反对齐国吞并燕国。前312年,齐国撤军。赵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到燕国,即燕昭王。燕昭王不忘齐国灭国之仇,在前284年,派乐毅大举进攻齐国,攻入临淄,也使齐国濒临灭亡达五年(前284年—前279年)——燕攻齐之战。

争夺九鼎

齐秦互帝

齐秦互帝,指前288年,秦国约请齐国,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魏冉建议齐湣王自为东帝,约请共同进攻赵国。齐王问苏秦,苏秦请齐王先予接受,但暂不称帝。秦王称帝后,天下各国如果不反对,齐王再称帝。秦王称帝若被天下指责,齐王不称帝,就可以收买人心。他认为进攻赵国不如攻打桀宋(宋康王的宋国)有利。齐王同意,称帝两天就放弃。十二月,吕礼从齐国到秦国,秦昭襄王也去帝号,仍称秦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胡服骑射

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宜阳之战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军进攻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的作战。

名称:宜阳之战

地点:河南宜阳西

时间:公元前308年

参战方:秦军 韩国

结果:秦胜韩败

相关人物:甘茂

赵灭中山

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

名称:赵灭中山之战

地点:河北省保定市、石家庄市一带

时间:前307年 – 前296年

参战方:赵国、燕国,中山国

结果:中山灭国

参战方兵力:最多一次动员20万(赵国)估计约10万(中山国)

主要指挥官:赵赵武灵王

主要指挥官:中山中山王(妾子)

垂沙之战

垂沙之战是公元前301年(周赧王十四年),齐将章子(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的夜间奔袭作战。

名称:垂沙之战

地点: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

时间:公元前301年

参战方:齐、魏、韩

结果:楚军死者数以千计,主将唐昧被杀

伤亡情况:楚国 两万人被歼,唐昧被杀

主要指挥官:齐:匡章、魏:公孙喜、韩:暴鸢

主要指挥官:楚:唐眛

五国攻秦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是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

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暖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出击,诸侯联军败退。联军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夺取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

伊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西元前293年),秦国战神白起率秦军在洛阳龙门伊阙大破魏国、韩国联军,歼敌24万,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

名称:伊阙之战

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

时间:前294年 – 前293年

参战方:秦国,魏国、韩国

结果:秦国战胜

参战方兵力:秦军 约100,000人、魏韩联军 240,000人

主要指挥官:白起,公孙喜

齐灭宋

齐灭宋之战发生於前286年,战国时代齐国攻灭宋国的一场战争。

战国时期,宋拥有工商业大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而宋王偃在杀其君易成自立后,对外灭滕、薛,并楚淮北地,对内行暴政,使国内动荡不安,陷于困境,给齐、秦以可乘之机。齐欲灭宋以利于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的干涉,齐湣王纳策士苏秦之议,去帝号,并与赵会于阿(今阳谷东北),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攻宋,取其淮北地;次年,又与韩、赵、魏、燕合纵攻秦,同时出兵攻宋平陵(今定陶东北)。二十九年,齐以主张联秦的韩珉为相,苏秦又赴秦为齐游说,齐随即发动第三次攻宋,宋派臧子向楚求救,楚阳许之而阴欲齐、宋两败。宋民久苦于"桀宋"虐政,民心离散,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城,宋王偃逃至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西)。齐虽占有宋地,但因连年用兵南方,造成北部防御空虚,国力损耗过大,且诸侯不容齐国之强,以致危机四伏,终于引发两年后五国合纵破齐。

燕攻齐

战国时期,齐国强,攻燕。燕败,君逃。后几年,田单复国,攻齐国,齐败。

田单复国

田单复国: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渑池之会

赵惠文王作国君的时候,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到秦国献璧后,秦王果然不想给城,蔺相如沉着果断,随机应变,应对秦王屡屡刁难和侮辱,巧妙回击,不失风度也不失尊严。

齐魏灭薛

薛国,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历经上千多年。春秋中后期,与晋文公结盟。前418年,齐国乘机将薛国占领。前321年(周显王十八年),齐湣王封田婴(号靖郭君)于薛称薛公。任姓薛国演变为妫姓薛国。

田婴死后,其子田文(号孟尝君)袭封。田文好客喜士,招八方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增筑薛城,薛城也成为仅次于齐都临淄(七万户)的战国大城,乃至于达到了“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只知有孟尝不知有齐王”盛极一时境界。田文死后,魏国觊觎薛城,而齐国担心薛国独大,周显王四十六年齐魏共灭薛。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称将相和。

鄢郢之战

鄢郢之战是指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攻下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大规模作战,此次作战的胜利使得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同时也对楚国予以了严重打击。

中文名:鄢郢之战

地点:鄢、郢

时间:公元前279—前278年

结果:楚军大败

交战各方:秦国 楚国

相关人物:白起、楚顷襄王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庄氏,《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于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氏,始有庄氏。古时男子皆称氏不称姓,姓乃女子之谓也,如:庄周,庄氏,名周,世称庄子。

远交近攻

最初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范睢一计,灭六国,兴秦朝,足见这一计谋的神通。

华阳之战

华阳之战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

名称:华阳之战

地点:华阳(今河南新郑北)

时间:公元前273年

参战方:秦 赵 魏

结果:秦获胜

主要指挥官:白起、芒卯、魏冉

阏与之战

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陉城之战

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的作战。

后期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名称:长平之战

地点: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时间:公元前262年

参战方:秦国 赵国

结果:秦胜赵败

参战方兵力:秦国:约55万人,赵国:45万人

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

伤亡:赵:约40万人,秦;约15万

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晋鄙领兵救赵,止于荡阴(《史记·魏公子列传》谓止于“邺”)不进。又派客将军辛(《史记》作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赵胜劝说赵王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正在邯郸游历的鲁仲连听到“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的消息后,立即去见平原君,要求其为他引见辛垣衍。鲁仲连开始不说话,他听完辛垣衍幼稚的说辞,便举鲍焦的事为例,驳斥辛垣衍对他的错误估计。接着,指出暴秦的实质是“弃礼义,上首功”,“权使其士,瞄虏使其民”之国。并表明自己对强秦的态度,假使秦国一旦一吞并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最后说明他会见辛垣衍的目的是“欲以助赵也”。鲁仲连还引齐威王率领天下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故事,说明帝秦的利害关系,并举出商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证明秦王会与商纣相同,来对待投降他的诸侯。终于使辛垣衍“起再拜谢”,表示“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引军而去。”

债台高筑

战国后期,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秦灭周

(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这就是显王。显王五年(前364),祝贺秦献公,献公称霸。九年(前360),显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国与诸侯会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诸侯之长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三十三年(前336),祝贺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了。

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即赫赫大名的秦始皇,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名称:秦灭六国之战

地点:中国北方、南方

时间: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参战方:秦国、关东六国

结果:六国亡国,完成中国统一。

主要指挥官:秦始皇、王贲、王翦、赵括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