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向日本投原子弹没错:不比轰炸东京更惨烈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9-10 14:25:50编辑:zouyijun

       参考消息网8月4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日发表题为《为什么说向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定是正确的》的文章,作者为阿朗佐·汉比,编译如下:

战争不仅仅与武装部队有关

1932年,斯坦利·鲍德温(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三次出任首相——本网注)对英国议会下院说:“轰炸机永远都能到达目的地。唯一的防御就是进攻,这意味着如果想拯救自己,你就必须比敌人更快地杀掉更多的妇女和儿童。”鲍德温不是战争狂人。他说这段话的目的旨在强调,在大型军机携带大量炸弹的时代,可能发生不分青红皂白的恐怖。他的断言既反映了战争理论家的看法,也承认了一个起码的常识:战争说到底是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的对抗,而不仅仅有关武装部队。

没过几年,战争发生了,轰炸机则是其中最可怕的武器。在欧洲,德国作了示范:先是西班牙的格尔尼卡,然后是对伦敦、考文垂和赫尔等英国城市发动的闪电战。这招致报复,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不分青红皂白地猛烈袭击德国的人口中心。1937年,日本轰炸机在上海造成上万人死伤,并于1941年12月对珍珠港造成严重破坏。

1944年底,日本开始遭受二战中最令人畏惧的美国B-29轰炸机的袭击。日本的防御薄弱,民用庇护设施不足。木头和纸造的建筑根本无法抵御燃烧弹。没几座建筑有地下室供住户躲避。1945年3月9日的夜晚,300多架美国B-29突袭了东京的一个遍布小型工厂的工人聚居区。燃烧弹引发熊熊大火,把近16平方英里(约合41平方公里——本网注)的地区夷为平地,导致近10万平民丧生,并让幸存者士气低落。

日本的其他城市也遭受了与东京类似的苦难。不过,有两座城市相对安然无恙:广岛和长崎。居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等待他们的是一种可怕的新式武器。“死缓”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到期:虽然两颗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很可能少于东京燃烧弹轰炸,却把更大的恐惧传播出去。

日本没为平民采取预防措施

查尔斯·佩莱格里诺对广岛的研究著作《地狱归来》以及苏珊·索瑟德的《长崎》甚少关注围绕原子弹轰炸的宏观军事与外交问题,而是讲述了普通人遭受的痛苦,他们面对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熟悉的世界毁于一旦。瞬间丧生算是幸运,有些人一下子蒸发了。另一些人则成为无声的证明。佩莱格里诺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幸存者对他说:“一座雕像完好地立在那里……那其实是一个赤裸的男子……他已经变成炭——一根炭柱,那么轻,那么酥脆,只要轻轻一碰就整个粉碎了。”我们还得知,另一名幸存者收集了一名年轻女子的遗骨,决定归还给她的父母,并且设法登上了前往逝者家乡长崎的最后一班火车。

索瑟德向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并且提供了一些日本老年人的照片,他们身上仍然带着烧伤留下的可怕疤痕。她指出,这些伤痕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怨恨与愤怒”之情,以及可能因为毁容而遭到嘲笑。她写道,对某些人来说,“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从未消失”。两位作者都描述了辐射病造成的惨痛后果。

两座城市的伤残幸存者都拿出很多时间来宣讲原子弹的罪恶。这种文字很容易写。然而,在核武器的威力大大增强并且被不可信赖的国家研制出来的时代,理解这种武器的作用非常重要。

两本书都缺少的东西是背景。两位作者都没有好好讨论美国使用原子弹这一决定背后的因素。他们也没有敢于就原子弹是否缩短了战争发表看法。他们聚焦的是原子弹如何影响平民,这些人不得不面对一场灾难。

在《地狱归来》的序言中,东亚研究学者马克·塞尔登声称,佩莱格里诺的叙述“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二战战略的伦理道德问题和可怕的后果,这些战略包括大规模轰炸民用设施,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英国实施的,或者美国对德日城市投放燃烧弹以及对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他的话提醒我们,原子弹是到1945年夏天双方都认为理所当然的战争模式的合理后果。英国遭受大规模轰炸和财产损失,但全国的平民死亡人数不足4.5万。港口城市赫尔规模与广岛和长崎相仿,95%的住宅受损,但只有1200名平民丧生。与英国不同,日本为保护本国平民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极少甚至没有。

日不投降美不妥协导致核爆

要迫使日本投降,原子弹是必要手段吗?美国的政策是绝不妥协。美国只接受无条件投降,接下来是军事占领。

在日本,血战到底的鼓吹者虽然不能承诺胜利,却可以保证将给入侵者造成重大伤亡。战争的最后一役冲绳之战明确显示了这一点。冲绳是个小岛,美国占据陆海空绝对优势。即便如此,战斗仍然从1945年4月1日持续到6月21日,9.2万日本军人战死,“神风”突击队的飞机则给美国近海舰队造成严重损失。美国的伤亡约为4.5万人。

这在华盛顿产生重大影响。接下来将是日本本土。日本领导人毫不掩饰他们要坚决抵抗的计划,他们准备动员平民,直到只有木棍和砖头武装的少年。他们还紧抓一种幻想不放,希望由当时仍然保持中立的苏联调停,通过谈判达成和平。他们指责本国驻莫斯科大使,因为后者说,苏联人正在调动军队要在东亚袭击日本,因此根本不会帮忙。 

美国军事决策者聚焦日本本土最南端的九州岛,计划把那里当做第一个目标,接下来是入侵本州岛,最后在1946年横扫东京平原。1945年6月18日,杜鲁门总统在华盛顿与军方领导人开会,表示希望“避免在日本各地上演冲绳之战”。一个月以后,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的沙漠试爆成功。接下来很快就是广岛和长崎。

批评核爆的人常常声称,日本当时已经“准备投降”。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日本可能还在集结强有力的军事资源。抵抗或许不至于要靠拿着木棍和砖头的少年,但两栖入侵九州付出的代价很可能让人想到冲绳。这种可能性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都不可接受。

为什么在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抛开辐射不谈,原子弹造成的破坏并不比对东京实施的燃烧弹袭击更大,但后者没能让日本认真思考投降的问题。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冲击效应:一颗炸弹毁掉整座城市。

今天的核武器使1945年引爆的核弹看起来就像是爆竹,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或扬言要拥有核武。这两本书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核武器有多么恐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