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以后的满人如何处理与汉人之间的关系?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9-12 13:48:33编辑:zhaoxiaoyan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帝王都出生汉族或者有汉族的血统,可以说是汉人之国。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大明帝国的统治者破坏了女真内部的团结统一,杀害了努尔哈赤的家人。从此努尔哈赤向明朝宣战,联合了蒙古各部落,将明朝朝廷当作共同的敌人。努尔哈赤也和成吉思汗一样,被外国人称作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英雄。他足智多谋、英勇过人,最终在他的带领和谋略下,铸就了大清朝的兴起和兴旺。

那清朝建立以后,满人如何处理与汉人之间的关系呢?

(一)实行剃发易服令

剃发易服是满族战争中,剃发易服是征服其他民族的只要标志之一。皇太极继位后,清军每征服一处汉族的土地,就要求当地人不分老幼一律剃发。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就是按照满族人的习惯,让汉人前额剃发,后脑留发,将辫子垂于后背。

当时的剃发命令要求非常严厉,执行的也很坚决。伴随着后金占领明朝土地的扩大,剃发就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制度。剃发易服也成为了满清立国的策略,要求所有臣民遵照执行。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东华录》对顺治年间的剃发令作了很客观的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下令道:“自今布告发布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上,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除了出家的僧人,都不轻易剃发的。汉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有强势感的,自己的文化比“匈奴”、“蛮夷”人要优秀的多,可是现在却被来自北方文化落后的满族强行剃发、易服,这实在是汉族人的奇耻大辱。清朝满族在强制实行剃发易服的初期,遭到了无数的汉人抵杭,尤其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可惜当时很多反抗的汉人无情的遭到了清军的屠杀,没有留住头。尤其当时很著名的“江阴十日”,江阴人誓死效忠于明朝,捍卫头发,坚守城池数月,杀死清军数万,可惜最终被清军破城,清兵进城屠杀十日,无数的军民百姓死于了清兵屠刀之下。随着清政府在全国的统一和残酷镇压,反抗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

其实,汉民族有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这让满清王朝有着天生的恐惧心里。他们害怕汉族团结起来反抗,这个刚脱离匈奴制度的王朝,于是采取了如此血腥残酷的政策,这带有民族压迫性的政策,只是想在精神上彻底征服汉人。

(二)大兴文字狱

清朝初期大兴文字狱,也是扼杀汉人思想的手段之一。满清在汉人的书中找出一些对清朝不恭敬的文字,便怕是汉人在其中做“文章”,甚至屠杀了大批的文人。在当时一些敏感的字,如“明”、“皇”等字更是容易被认为有谋反之心,如果出现,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满门抄斩。

在乾隆朝时期就出现了当时著名的“胡中藻案”。胡中藻的诗句中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认为“浊”字居然在国号“清”之上,这不就是敌对我大清国吗。于是下令将胡中藻凌迟处死,家属全部监禁并抄没全部家产。

满清如此实行文字狱,是对汉族进行民族思想压迫性统治的另一种表现。这样文人也不敢进行正常的文学创作,而只得去研究那古人的文字了。因为古代已经成为史实的文字,去整理好研究也就不用担心满清统治者的不满了。在我国历史上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基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形成各自时代所独有的艺术特征。可是清朝的文学成就整体很一般,这就不得不怪罪当时的“文字狱”了。不过在清朝也形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学派“乾嘉学派”。这也被称为汉学,考据学派。之所以叫“乾嘉学派”,是因为在乾隆和嘉庆两朝非常盛行。乾嘉学派继承了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注重音韵、文字、训诂学,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说,《红楼梦》的残缺,就与文字狱有很大的关系。

(三)沿用科举制度

清军入关以后,权利集团是以满族贵族为政治核心,根本没有汉族人参与的份。但随着清朝在全国的统治逐渐稳固,为了笼络汉族的知识份子,清朝统治者继续实行了科举制度,让汉族百姓中的知识份子也能继续通过科举考试来为国家效力。可以说,满清为了能与汉族融合,尤其愿意团结汉族的知识分子。这一点,也反映了满清统治全国以后,对待汉族的政策不光是精神压迫和血腥屠杀,拉拢与融合并存。其中纪晓岚、刘墉、曾国藩、李鸿章等这些清朝一代名臣都通过科举出名的。

其实,民族问题不光是我国,也是世界难题。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国家的统一团结,一直强调满汉一体,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学习。清朝的领导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还是比较成功的。从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在他的子孙下努力扫除分裂国家统一的反动势力,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使大清朝的统治延续了两个半多世纪,并不比别的朝代短,这与满清的领导者们很好的处理了民族的矛盾,不无关系,这也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新纪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