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孙膑、庞涓是鬼谷子的弟子,并与苏秦、张仪是同门师兄弟。史记说“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庞涓曾经一同学习过兵法不假,却并没有说师从何人。而苏秦、张仪是鬼谷子弟子这事则是写在史记中的,如苏秦列传“苏秦者…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与张仪列传“张仪者…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关于孙膑庞涓的交恶,史记中是这么说的:庞涓先入魏国为将,并派人把老同学孙膑请来魏国相助,但是又嫉妒孙膑才能比自己高,于是设法暗害孙膑,“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不但把人家两条腿弄瘸了,还在人脸上刺字。有两点作者挺疑惑的,在学习兵法的时候庞涓就应该清楚孙膑的水平,要真是早就知道孙膑比自己强,还要把孙膑请来魏国,这是为什么,为了把自己比下去咩?如果说庞涓是害怕孙膑为别国所用,将来对魏国不利,而自己又不是他的对手,那庞涓想得也太多了吧,战国那时候跳槽那么频繁,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一个国家工作多久,搞掉了老同学,不也搞掉了将来自己的一条退路么,此其一。而且,知道孙膑水平高,但陷害了他之后却又没有杀他,导致出现了一个高水平又极恨自己的对手,庞涓精心布下了一个局却留了这么大一个破绽实在是让人费解呀,此其二。这个兄弟反目的老套路告诉我们,朋友归朋友,可千万别因为关系好而应邀一起去做事业,但凡涉及到利益之争的,别说朋友,父子兄弟都能兵戎相见。
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孙膑逃出魏都大梁,回到老家齐国,拜在齐将田忌门下做门客。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暗中操盘手就是孙膑。田忌和齐国几个公子喜欢在一块赌马,赌注颇大。有一次齐威王也来玩,孙膑发现各人的马都差不多,都分上中下三等,于是让田忌尽管下重注,然后安排用田忌的下等马和对手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和对手的中等马比,再用中等马和对手的下等马比,三局两胜,稳赢。齐威王输了千金给田忌,自然会问一问田忌是怎么办到的,田忌于是将孙膑介绍给威王,威王遂以孙膑为师,咨询兵法。
插句题外话,战国风气真开明呀,田忌都敢赢齐王千金。忽然想到某以珠宝设计师自居的红色名媛的专访,爆料说各种网球好手给她爷爷陪练,只能输不能赢,该红色老爷爷在八九十岁暮年之时还六比零赢过最佳亚裔男子选手张德培,呵呵。言归正传,赵成侯二十一年,魏惠王下令包围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既不想让魏国占太多便宜,又不想救赵救得太快而使赵国毫发无伤,用了个一箭双雕的法子,派两路军队,一路攻打魏国襄陵,一路救援赵国,力图同时损耗赵魏两国国力。救援赵国的这一支队伍由田忌率领,孙膑作为军师,乘车随行。孙膑否定了田忌直接救援邯郸的方法,而是提出了“围魏救赵”之计,让田忌直攻大梁,魏军听闻魏都被攻,必定回师自救,邯郸之围可解。
主要计划议定,接下来是如何执行,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有比史记更为详细的记载。孙膑是这样执行这个计划的:让田忌佯攻人口兵甲众多的魏国东部重镇平陵,用以迷惑魏军,因为相信平陵易守难攻,此时魏军仍然放心地集中兵力围攻邯郸;等魏军费尽力气拿下邯郸,孙膑再派轻车简从向西直扑大梁,激得魏军不得不回援,而此时的魏军经过邯郸一役战斗力已经下降;孙膑嘱咐田忌派小股部队与魏军交战,示弱使其轻敌。当盛怒、疲惫而轻敌的魏军丢弃辎重急行回援时,孙膑再设伏于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是为桂陵之战。史记中并没有记载桂陵之战中魏军的主将是不是庞涓,有没有被俘,而孙膑兵法明确说主将庞涓被擒。如果真像孙膑兵法所说,那事后庞涓一定设法逃回了魏国,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马陵之战。还有人推测,庞涓被擒,在两年后的赵魏会盟上就被魏国赎回去了,但作者觉得,孙膑与庞涓有血海深仇,就算碍于国家邦交杀不得庞涓,也不可能让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全须全尾地再回魏国领兵,怎么地也得把庞涓弄残弄傻了以泄心头之恨。
桂陵之战魏国虽败,但并未伤筋动骨,邯郸仍在魏军手中。并且,据西晋时从魏王墓中发现的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用韩魏联军击败进攻襄陵的齐、宋、卫联军(前文提到,在齐国最初答应救赵时,除了田忌这一支援赵的军队,还有一支军队攻伐魏国襄陵)。齐国委托楚国景舍出面调停,一直到桂陵之战结束后两年,赵魏会盟漳水上,魏国才归还邯郸。从中是否可以看出,齐国军队的作战素质其实是不如魏武卒的,不然孙膑也不用绞尽脑汁出齐计致胜了。
在魏国围攻邯郸的十三年后,相似的戏码又上演了。这次魏国攻打的是韩国,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国力日强,魏国怎能容忍卧榻之旁有他人奋发图强?韩国跟当年的赵国一样,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然是采取消耗韩魏两国实力的救韩方针,在韩国苦撑并战败五次的情况下,终于发兵救韩。能对抗强劲的魏武卒而撑足五次之久,对国力相对弱小的韩国来说,除却齐国承诺救援给韩国打了一剂强心针之外,申不害变法的功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关于申不害变法,可以参见战国风云之变法达人这一篇)。齐国仍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而且这次,齐军依葫芦画瓢,围魏救韩,直扑大梁。
关于这次齐魏两国领军的是何人,其实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有出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是齐军仍以田忌为将,而孙膑为军师,魏军则由庞涓统领;而战国策魏策中说齐将是田朌,没提到孙膑做军师这回事,而魏军是由太子申领兵。对于魏国谁领的兵,史记魏世家中也有和列传自相矛盾的记载,说“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
作者个人观点,不管齐国主将是田忌还是田朌还是二田都有份,孙膑有没有作为军师随行,齐国的作战方针还是以孙膑的兵法谋略为主,毕竟连齐威王都以孙膑为师咨询兵法,又有桂陵之战的胜利在前。而魏国方面作者认为史记魏世家这个说法比较合理,以太子申为主,庞涓为辅,因为魏王不可能让自己的继承人在没有名将辅佐的情况下单独冒险;有太子在军中,庞涓就不可能说了算,后面的马陵惨败就有了合逻辑的解释。桂陵的前车之鉴在先,庞涓如果独自领军不受掣肘,他不可能蠢到在手握魏武卒这张王牌、齐国人再次使用围魏救赵计策时犯同样的致命错误,若他真的这么蠢,当初也不可能攻得下邯郸了。太子申没什么经验,一听到齐军攻击大梁,自然会心焦回援,而面对齐军的示弱诱敌之计时,也会轻易上当,庞涓就算有心加持,但面对的是太子,魏王的继承人,他也无法反驳太子申的决定,就这样双双踏上了马陵道这条死路。
史记中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齐国人的示弱诱敌之计:“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齐军进入魏境,第一天设十万个灶,第二天减到五万灶,第三天只有三万灶,造成齐军或因为怯战或因为急行军而人数逐渐减少的假象。魏军大喜,竟然弃其步军,只率轻锐日夜兼程追赶齐军,要知道魏武卒是当时名动天下的步兵精锐,弃步军这不啻是自断双臂,作者不信攻下邯郸的庞涓能愚蠢到这个地步。齐军估算魏军脚程,在马陵道设伏,而魏军再次犯了个更大的错误,在多有阻碍易于伏兵的马陵道贸然黑夜行军。太史公为了把庞涓写的一无是处还真是不遗余力啊,大概他对同是受刑致残的孙膑赋予了太多感情。
史记后面的叙述就简直是脑洞大开了。孙膑叫人将一棵大树剥去树皮露出白木,挥笔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并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说是“暮见火举而俱发”,也就是有人举火把过来了就万箭齐发。庞涓在司马迁描述下,就跟抗日神剧里头的鬼子小队长一样蠢,夜至白木之下,果然举火烛去看字,还没看完呢,就遭遇齐军箭雨,魏军大乱。而且吧,万弩齐发之中庞涓居然还没有死,再给他安一个智穷兵败自尽身亡的名声,太史公,你是不是潜意识里把庞涓当成下令给你施宫刑的汉武帝的替身了?可见神剧这回事,古已有之。按正常逻辑,庞涓连自杀都不怕了,应该做困兽之斗才对呀,拼死护卫一下太子申,不管太子申能不能突围,自己总能挽回最后的颜面和名声。嗯,但是太史公就是要把庞涓写成现代奇葩说,不管不顾地自杀,然后让太子申被俘。照后来继承魏惠王王位的是公子嗣的记录来看,可怜的太子申八成被俘之后也死了。
关于孙膑的结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战国策中说,在马陵大捷之后,孙膑曾劝田忌不要交出兵权,以免遭齐王忌惮,田忌没有采纳,而导致其在与邹忌的政治斗争中落败,随后出奔楚国。孙膑有没有随行楚国并无记载,但史界基本都推测孙膑是和田忌一起到了楚国的,钱穆先生还推测,孙膑兵法正是孙膑在江南吴地写成的。史记中又有记载说齐威王死后,宣王即位,又把田忌从楚国召回了。孙膑有没有随同田忌重返齐国呢?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史记说孙膑就是孙武一百余年后的后人,三国志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推测孙膑没回齐国而是留在吴地的,大概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