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代科举对官学教育有哪些影响?

2022-02-16 11:21:40 首页

  揭秘:宋代科举对官学教育有哪些影响?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宋初——重科举而轻官学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唯一目的,就是集天下之英才,选拔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员。对于广大士大夫而言,在数千年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投身于政治活动是他们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更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⑴尊崇古法,科举取士

image.png

  ⑵周期性长:官学教育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北宋王朝政权是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状态下建立起来的,统治者迫切需要大批能够治国理政的政治人才,但由于官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长的周期性,决定了其无法及时充分地满足朝廷对人才的急切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更为快速便捷的方法。能够在短期之内选拔出可用之才,补吏员之不足的科举制在此时就显得成熟而又有效了。

  2.体现——官学势微,生徒至寡

  首先,自太宗朝起,朝廷便取消了科举考试中对门第的限制,广大有学识的寒门士子不必再受身份的地位的限制,皆可凭借真才实学入仕为官,到景德元年,还取消了请托行卷,废除了举荐制度的残余,此后,真宗一朝又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至此,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科举制度日臻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读书人在统治者的因势利导下纷纷投入到科举考试之中。

  二、内容——以应付科举为执教要义

  1.无法与考试紧密衔接,''仅一二十人听讲''

  官学作为作为最正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构,所教授的内容基本上以传统儒家经典为主,即学生们主要学习的是''四书五经'',但这与当时科举考试所考查的要点并不能做到十足的贴合。就以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为例,据《宋史》的介绍,为''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在全部试题中,起首要决定性作用当属诗赋,更有甚者如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认为当时是''以诗赋进退,不考文论'',可见当时诗赋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但与此同时,只教学生''分习五经''的官学学习内容就显得与科举考试格格不入,对于众多读书人而言,官学教育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意义不大,因而他们到学校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则''无一二十人听讲者'',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官学教育的影响由此便可见一斑。

  2.兴学变革——从经术课程到诗赋策论

  太祖时期,天下初定,取士人数相对较少,到了太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朝廷急需能够帮助其治理国家的人才,因而统治者不断扩大科举取士规模,鼓励士人读书仕进,积极赞助文教,公私各方面踊跃办学。《宋史·选举志》记载太宗即位后下的一道诏书中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得政治之具亦''。

  到了庆历年间,为了培养更多的有道之士,范仲淹向朝廷提出发展教育的主张,同时,还指出官学教育应''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行忠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兴学改革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序幕。在范仲淹看来,科举的题中之义本应是''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但在发展过程中,科举考试因自身固有的弊端而对教育、培养和选拔人才有着许多的局限性,因而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朝廷改革科举科目的设置与考试要求的行动刻不容缓。

  三、宋中后期——官学地位得到提高

  1.客观上:相关硬性规定帮助生源重回官学

  2.物质上:规模扩大,福利优厚

  《宋史·选举三》中有载,公元1104年,即宋徽宗崇宁三年,朝廷下令''始定诸路增养县学弟子员,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可见徽宗年间,为了学校职能的更好发挥,所有的州县不仅一律可以设置学校,其规模亦有所扩大。同年十月,又下令在京城南门外营建了一所可以容纳3000名学生的''外学'',用以招待四方汇聚于此的求学之士。

image.png

  3.鼎盛时期:短暂的取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时官学教育的地位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科举的决定性地位仍未发生改变,诸多读书人仍以科举为重,并不专于学习。

  为了改变这种社会风气,促进官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宋徽宗又下诏''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并罢'',自此,官学考试开始取代科举考试,至崇宁五年,随着''三舍法''的全面推行,官学教育很好的将养士与取士相结合,学校考试完全取代了科举考试。尽管科举只被取消了很短一段时间,但从士人教育的角度来看,对影响到了升学体系的健康发展,整个官学教育再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大致了解了宋代科举对官学教育的影响。即在宋初,受到统治者以文治国思想的影响,重科举而轻官学的思想在整个社会大行其道。到了宋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朝廷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科举制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与此同时,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考试的需要,宋朝廷开始对官学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加入了与现实相关的诗赋与策论。

  正是对官学教育一次次的变革,使得官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焕发生机,甚至还短暂的将科举取而代之。科举制对官学教育的影响绝不是单方面的,他们二者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