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对有关各方都有重大影响。这次战败之后,奥斯曼帝国连续四年遭遇挫折,接二连三的军事失败使帝国陷入更加迅速的衰落。
1683年的维也纳之围。
1683年9月12日,奥斯曼帝国军队围困维也纳的两个月后。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率领的波兰-奥地利-德意志军队打败了大维齐尔(相当于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这场战役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维也纳之战加速奥斯曼帝国衰落
当卡拉索别斯基和洛林公爵查理当做拯救者。数天后,皇帝利奥波德来到维也纳,人们对他就没那么热情了。庆祝活动结束时,索别斯基说:“我来了,我看见了,上帝征服了。”联军现在准备推进他们的优势。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对有关各方都有重大影响。这次战败之后,奥斯曼帝国连续四年遭遇挫折,接二连三的军事失败使帝国陷入更加迅速的衰落。奥斯曼人的宿敌威尼斯人觉察到奥斯曼帝国的虚弱,于1684年加入神圣同盟。他们进攻土耳其人在摩里亚半岛的要塞,并沿达尔马提亚海岸进行军事征讨。威尼斯在那里的成功使它敢于尝试获取更大的战果——雅典。威尼斯人一直梦想着将希腊南部并入他们的商业帝国。为保住雅典,奥斯曼帝国军队投入了巨大兵力参加战斗,但一个事件使有利战局转向威尼斯人一方。奥斯曼军队决定将古老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作为火药库,但一枚打偏的威尼斯炮弹击中该建筑,引爆了火药库,导致神庙的顶部和侧边被炸毁。由于缺少火药,奥斯曼军队不得不暂时撤退,这使得威尼斯人得以在一段时间内占领雅典。
奥地利人在维也纳获得胜利后,也看到了大好机会。他们的军队深入匈牙利逼迫奥斯曼人后退,他们的目标是占领布达和佩斯(Pest)这两座挨在一起的城市。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决定性时刻在1687年8月12日的莫哈奇战役中到来。在这场战役中,洛林公爵查理大胜土耳其人,而就在同一个战场,1526年苏莱曼大帝获得过巨大胜利,苏莱曼大帝的胜利使匈牙利被奥斯曼人统治。现在,匈牙利王位落到哈布斯堡王朝手中。洛林公爵查理准备征服匈牙利其余领土,但在1688年,一场与法国的新战争迫使他暂停追求这一目标。
奥斯曼帝国内乱
奥斯曼帝国军队因遭受损失而感到愤怒,它归罪于穆罕默德四世并迫使他退位。新苏丹苏莱曼二世是名为“赛格邦”(the Segbans)的军事派别的傀儡。其他军事派别如苏丹近卫军和西帕希骑兵发动叛乱,于是爆发了一场内战,其结果是,相互为敌的奥斯曼部队洗劫了伊斯坦布尔和其他城市。
苏莱曼二世试图通过任命柯普吕律家族的另一位成员担任大维齐尔来平息叛乱。穆斯塔法柯普吕律从叛乱者手中夺回贝尔格莱德和尼什(Nish),并稳定了伊斯坦布尔的局势。他试图反击奥地利人,但于1691年在斯兰卡曼战役(the Battle of Slankamen)中被杀。
同时,新任苏丹穆斯塔法二世试图继续战斗,但失败了。在1697年的森塔战役之后,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土地被维也纳占领。此时,穆斯塔法二世任命侯赛因prülü)做他的大维齐尔,并命令他与奥斯曼帝国的所有敌人开始和谈。
波兰和俄国加入战争
1683 年底,波兰人再次参与进来。扬索别斯基此前已率领波兰军队从对抗土耳其人的神圣同盟中退出。索别斯基这样做有两个原因。首先,为波兰军队提供大部分部队的波兰贵族认为土耳其人的威胁已经结束,因此没必要继续战斗。其次,法国人一开始就试图让波兰人不要参加战争,但未能打消索别斯基对土耳其人的厌恶和恐惧,现在,他们又通过索别斯基的妻子接近索别斯基,并使他相信,继续战争只会对哈布斯堡王朝有利,会损害波兰人的利益。索别斯基决定返回华沙。然而在1697年,索别斯基的继承者奥古斯特二世(August II)恰好在和谈开始前重新开始了对土耳其人的战争。
土耳其人又多了一个新敌人——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是一个新兴国家,由一个相对较新的统治家族罗曼诺夫家族统治。索菲亚·罗曼诺夫担任她的两位年幼弟弟的摄政者。她派她的情人瓦西里·戈利钦(Vasili Golitsin)分别于1687年和1689年进攻奥斯曼人的盟友克里米亚鞑靼人。这预示着索菲亚的弟弟彼得一世登基后发生的事。作为新沙皇,彼得的第一次军事征讨是进攻土耳其人在亚速海(the Sea of Azov)沿岸的堡垒。1695年,彼得仅取得少许成功,但他次年又率领一支陆军和海军卷土重来(这是莫斯科公国的第一次重要海战)。俄国人的首要目标是亚速港。经过两个月的围攻,该港守军投降俄国人。彼得将亚速港用作在亚速海周围扩张的中心。俄国人也参加了和谈,和谈的结果是签订了《卡尔洛夫奇条约》。
1699年,《卡尔洛夫奇条约》签订。
卡尔洛夫和谈
始于1683 年的这场战争的主要交战国于1699年在卡尔洛夫奇会谈。已经受到很大削弱的奥斯曼帝国的代表处境艰难。奥地利人要求并得到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几乎全部领土。参战较晚的威尼斯人得到摩里亚半岛和达尔马提亚海岸,这使他们获得了爱琴海上的霸权。参战最久的波兰人重新得到波多里亚和卡缅涅茨(Kamieniec)。欧洲各大国留给奥斯曼人的活动空间很小。
为了软化欧洲人的要求,奥斯曼人请希腊人帮他们翻译并代表他们。这一策略对阻止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并没有多大作用,但它标志着希腊人在奥斯曼帝国外交队伍中地位的上升。谈判期间,奥斯曼人抵制俄国人的要求。俄国代表要求得到亚速海和亚速港。土耳其人试图无视俄国人的要求,因为俄国人的要求没有得到其他欧洲大国的多少支持。为满足自己的要求,彼得一世向奥斯曼人施加压力,他于1699年和1700年加紧了在亚速海地区的军事活动。谈判一直拖到1700年,奥斯曼代表最终同意将亚速海和亚速港的控制权交给莫斯科公国。
事实证明,《卡尔洛夫奇条约》只相当于一个短暂的停战协议,只持续了25年,并且对于俄国来说,持续的时间更短,因为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于1710年重新恢复敌对。欧洲各大国感觉到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继续向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奥斯曼帝国不再被视为真正的军事威胁,曾经用于传递土耳其人入侵警示的土耳其钟也沉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语:Osmanlı İmparatorluğu)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
土耳其人初从属于罗姆苏丹国,后在土耳其独立建国,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之大部分领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自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
土耳其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土耳其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的主要陆上交通线近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宗教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兴起扩张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语民族,是原来的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部族。这个部族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逐渐定居,早期与拜占庭-希腊民族多有融合与战争,通过在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安纳托利亚土耳其人民族的游走与斗争,土耳其人日渐兴盛,现代土耳其人就来源于此。
自罗姆苏丹国于1300年左右灭亡后,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上,分裂出多个独立国家,统称为安那托利亚侯国(Anatolian Beyliks)。
土耳其人原本居住土耳其阿姆河流域,实际上就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花剌子模地区,属于土耳其人卡伊部落,在当时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属。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58~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
1354年,土耳其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土耳其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
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
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人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土耳其军,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土耳其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的扩张。
土耳其君主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发展强盛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566年前的领土、经济及文化扩张时期及其后的军事及政治相对缓和的时期。
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土耳其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土耳其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土耳其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土耳其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
由于土耳其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土耳其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贤能君主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对内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建设,对外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塔赫玛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萨法维帝国,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
1517年,土耳其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属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举兵逾二十五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被击退。
1543年,土耳其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土耳其的附属国,须向土耳其纳贡。在东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
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土耳其的总人口多达1500万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土耳其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土耳其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土耳其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土耳其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土耳其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土耳其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土耳其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土耳其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随著16世纪的发展,土耳其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并且土耳其在这一时间段占据上风,东南亚地区的亚齐国、马六甲苏丹国皆成为土耳其势力范围。由于土耳其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土耳其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另外,土耳其对伊斯兰国家的征战,一直继续到塞利姆一世的继承者苏里曼大帝时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盗海雷丁,绰号为巴巴罗萨(红胡子),宣称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时候,征服了阿尔及利亚。
从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地方官僚--贝勒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试图征服与阿尔及利亚毗邻的突尼斯,甚至占领了突尼斯,但是次年这个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据有,不过很快土耳其人击败了西班牙人,完全占领了这个国家。土耳其侵占的黎波里(今利比亚)约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扩张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岛,1547年,土耳其占领也门,1550年占领巴林,1557年在阿曼马斯喀特击败葡萄牙人,并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接着,摩苏尔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土耳其与波斯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继伊拉克之后,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
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土耳其之外,并以藩属国形式存在。在以后300~400年的时间里,这些阿拉伯国家饱受土耳其的军事压迫。直到19世纪~20世纪则为欧洲国家更为沉重的压迫所代替。
伊斯兰各国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亚)形式上是土耳其的边远省份,实际上在17~18世纪期间就已经脱离土耳其政府而独立。
也门在17世纪中叶前就已经独立。
在波斯湾南岸,葡萄牙人在军事对抗中几乎丧失所有殖民地之后,16世纪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卷土重来,并以贸易优势将土耳其人不断排挤,并重新建立了一些据点,直至17世纪初被波斯人的萨法维帝国驱逐。甚至在土耳其统治者--帕夏们坐镇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战。时而帕夏们策划反苏丹的阴谋,时而当地阿拉伯封建主起来反抗土耳其帕夏,强大的人民起义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个奥斯曼帝国。
帝国解体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奥斯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随着东南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崛起,巴尔干同盟于1912年末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里失去了除了东色雷斯及埃迪尔内以外的巴尔干领地。
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于俄国。
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土耳其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土耳其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志愿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土耳其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
《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的伤亡重大。
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19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称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奥斯曼帝国起源于11世纪的中亚,本是突厥的一个小部落。13世纪初,奥斯曼部落迁到了小亚细亚,在当地定居下来。14世纪,控制小亚细亚的塞尔柱帝国分崩离析,奥斯曼人趁机做大,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发动了疯狂的扩张,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大半个小亚细亚和小半个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地的统治者纷纷称臣纳贡。奥斯曼人的兵锋直指欧洲腹地,惊恐的欧洲人组成了联军,但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欧洲联军被奥斯曼帝国击败,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奥斯曼人的阴影中,欧洲人认为奥斯曼人很快就会消灭苟延残喘的拜占庭帝国,很可能会进一步占领欧洲。
但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一位叫做帖木儿的蒙古人救了他们。这位来自中亚的瘸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造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并击败了雄心勃勃的奥斯曼人,奥斯曼的君主都被帖木儿抓走了。奥斯曼帝国因此陷入了内乱,几个王子争权夺势,奥斯曼帝国陷入了严重的内部危机,被迫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15世纪初,穆罕默德一世取得了土耳其的最高统治权,土耳其顺利的度过了危机,加上当时的帖木儿帝国已经衰落,奥斯曼人又开始了新的扩张。奥斯曼人很快收复了帖木儿帝国夺走的土地,并击退了欧洲人的反扑,并再次向周边地区发动疯狂的扩张。1453年,奥斯曼人攻入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随后,又将势力扩张到北非。到16世纪中叶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达到了鼎盛。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北非、小亚细亚、巴尔干、高加索、两河流域、东非、克里米亚等辽阔的土地。周边的部族和国家纷纷向奥斯曼帝国臣服,甚至远在东南亚和中亚的一些伊斯兰和突厥政权也都向他表示臣服。奥斯曼帝国的土地面积足足有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000多万,尤其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对手。
奥斯曼帝国不仅军事强大,而且经济也非常繁荣,国家非常富裕。由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地中海和整个红海以及黑海,垄断着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大部分贸易,土地面积又极为辽阔,所以奥斯曼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国家之一,伊斯坦布尔也成为繁华的世界之都,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穿梭在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由于商路断绝,欧洲人不得不向海洋发展,去茫茫大海中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最后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1529年,奥斯曼帝国围攻了处于欧洲腹地的维也纳,其军事和国力达到了顶峰,整个欧洲才能勉强和他抗衡。当然,围攻维也纳也成为了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前奏,此后奥斯曼帝国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扩张,开始吃老本,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国力不断衰弱。但奥斯曼帝国家底颇丰,仍然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曾和清王朝并称亚洲双雄。不过,在近代奥斯曼帝国开始急剧衰落,和清王朝一样,逐渐沦为了列强随意宰割的肥羊。列强纷纷向奥斯曼帝国进行殖民,特别是俄国不断鲸吞蚕食其土地。不过奥斯曼帝国却未认怂,输人不输阵,和英法俄意奥等几大西方列强全都交过手,和俄国更是打了十几场大仗,一战时还卷入了世界大战,最终把自己打崩溃了。一战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烟消云散,只留下土耳其在小亚细亚半岛苟延残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称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近代和中国并称亚洲双雄,也是一对难兄难弟。两国是如此相似,都曾盛极一时,又都在列强的入侵中衰落。不过面对列强的入侵,两国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解体的七零八落,分裂成多个国家,只能窝在小亚细亚苟延残喘。而中国虽然丢了部分领土,也闹过多次革命,但只是改朝换代,始终没有发生崩溃。哪怕军阀混战乱成一锅粥,中国还是那个中国。那么为何两个如此相似的国家,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第一,中国是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拥有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国家凝聚力和稳定性非常强,即使出现分裂最终也会走向统一,这是历史趋势。而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封建帝国,国内民族众多,教派林立,统治阶层突厥数量少,不占有优势地位,各民族和宗教之间矛盾极深,分裂倾向严重。境内的阿拉伯人、斯拉夫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各民族一直在谋求独立,独立浪潮风起云涌。事实上,在一战前就有很多地方已经脱离了奥斯曼帝国获得独立,奥斯曼帝国解体只是时间的问题。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战败,各国自然趁机脱离了奥斯曼帝国。
第二,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中央政府就牢牢掌握着地方政权。经过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和民族融合,即使一些边远地区也和中央政府紧密联系,所有人都认同统一,认同中央政府,所以中国不容易出现分离的情况。而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松散的类似联邦的国家,很多地方本身就游离于中央之外,比如阿曼和摩洛哥,他们只是以藩属国的形式加入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实际上真正控制的核心地区只有小亚细亚半岛及周边地区。不管是凝聚力还是对地方的控制力,奥斯曼帝国都远远比不上中国,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只是被其用武力强行拼凑到一起的。当奥斯曼帝国强盛时还能维持这种联盟。但当奥斯曼帝国衰落时,国家自然就崩溃了。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上,独立出的现代国家竟然有四十多个,比苏联还要厉害。
第三,奥斯曼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奥斯曼帝国又和欧洲列强是邻居,所以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重点侵略对象。欧洲列强不断对奥斯曼帝国进行鲸吞蚕食,尤其是俄国和英国,一个设法想吞并他,一个设法想肢解他。俄国人发动了十几次俄土战争,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走了大片领土。不是英法制衡,估计土耳其早就说俄语了。英国的手段比俄国相对温和,不像俄国那样赤裸裸,英国的政策是扶持奥斯曼帝国境内的离心势力独立。在英国的策动下,沙特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国家获得了独立。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战败,英法试图瓜分了奥斯曼帝国。不是出了个凯末尔,奥斯曼帝国估计连本土都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