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始末:甘露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宫廷中最为惨烈的流血事件,一日之内600多名朝臣被杀,皇帝也被宦官软禁。尊贵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会被家奴们玩弄于股掌呢?从唐穆宗以后到唐亡,8个皇帝之中,有7个是由宦官拥立的。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如宦官杨复恭以拥立昭宗有功,自称定策国老,骂昭宗为负心门生,昭宗也无可奈何。甘露之变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被皇帝称之为家奴的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下的必然产物。早在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后期,宦官势力的发展曾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豪强政治的发展,士族豪门领袖与皇族共同执掌朝政,外朝扩大,内廷缩小。在豪强势力制约下,宦官小社会也随着内廷职责的缩小而迅速萎缩,在政治舞台上基本上处于配角地位。此后的历朝中,只有唐、明两朝还出现过宦官弄权的现象,并都导致了这两朝的衰落和灭亡。但是仔细比较东汉、唐、明三朝,宦官势力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并能够完全左右朝政、使皇帝成为傀儡的,首推唐朝

  唐代宦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汉代以来的少府与大长秋宦官系统,被统一归为内侍省。中唐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出任地方监军,形成了一张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同时,设立枢密使,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国家决策。内侍省、神策军中尉制、枢密使制,并称唐代三大宦官制度,使得唐代宦官干政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唐代宦官集团兴盛一时,高级官员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尽操诸宦之手,宦官的经济、社会地位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从唐太宗到唐睿宗时期,是唐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的阶段。唐太宗在位时期,鉴于前代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对宦官限制非常严厉,宦官只是“门阁守御,庭内扫除,廪食而已”,稍有不轨便遭到严厉的惩罚。武则天执政时,集权于内廷,以牵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内官用事开始增多。不过,武则天不像东汉时期的那些女主们,要凭借宦官成为自己和男性大臣沟通的桥梁,这一阶段宦官没形成什么势力,品级也都很低。 ...查看更多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安史之乱使强盛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这次事变之后形成的宦官专权的局面,更成为导致唐朝灭亡的一大祸患。

  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卵孵出的一个畸形怪胎。从西周确立宦官制度开始,各王朝无一例外地沿袭了宦官制度。随着封建皇权的加强,到了东汉,宦官全部由阉割之人充任,不再混杂正常的人。由于宦官是皇帝的私人随从,能满足皇帝在个人生活上的特殊需要,又不像朝臣那样进见有时,受礼法约束,能与皇帝朝夕相伴,因此很容易成为皇帝的亲信,擅权干政。

QQ截图20160418133557.png

  并且,大多数宦官出身社会下层,没有受过教育,有掌握权力的欲望,而无儒学和后人的束缚。一旦得势,会将掌握的权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以求逞一时之快,尽一生之欲,从而打破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他们只用来侍侯皇帝、嫔妃和管理皇宫事务,不得干涉政务。到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间进奏的表文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由他直接处理,大事才奏请唐玄宗。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爷,唐玄宗本人称之为将军。

  其权势之大,可见一斑。不过高力士倒没有什么野心,他至死都像奴才一样效忠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在纷乱中恶性膨胀,一发而不可收拾。特别是自设立枢密使和左右护军中尉的官职以后,宦官专权进一步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这两个官职都是由宦官专任。前者的职责是把下面的奏章转呈皇帝,把皇帝的诏命下达朝臣,宦官因此能够参予国家机密,上下其手;后者统领神策禁军,神策禁军是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负有卫戍皇宫的责任,皇帝实际上处在了宦官的监护之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QQ截图20160418134005.png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戊辰(二十七日),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郭行余和王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训所信用的官员,所以,任命他们担任要职,李训只和这几个人以及宰相舒元舆密谋,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唐文宗说:“难道还有这种事!”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璠,说:“快来接陛下的圣旨!”王璠紧张得两腿发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这时,二人招募的私兵几百人都手执兵器,立在丹凤门外等待命令。李训已经先派人去叫他们来含元殿前,接受唐文宗下达的诛除宦官的命令。结果,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璠率领的宁兵竟没有来。

  同时,罗立言率领京兆府担负巡逻任务的士卒三百多人从东边冲来,李孝本率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从西边冲来,一齐登上含元殿,击杀宦官。宦官血流如注,大声喊冤,死伤十几个人。文宗的软轿一路向北进入宣政门,李训拉住软轿不放,呼喊更加急迫。唐文宗呵斥李训,宦官郗志荣乘机挥拳奋击李训的胸部,李训被打倒在地。唐文宗的软轿进入宣政门后,大门随即关上,宦官都大呼万岁。

QQ截图20160418134930.png

  这时,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惊,四散而走。李训见唐文宗已入后宫,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换上随从官吏的绿色官服,骑马而逃。一路上大声扬言说:“我有什么罪而被贬逐!”因而,人们也不怀疑。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回到政事堂,相互商议说:“陛下过一会儿就会开延英殿,召集我们商议朝政。”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来问王涯三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三人都说:“我们也不知怎么回事,诸位各自随便先去吧!”仇士良等宦官知道唐文宗参予了李训的密谋,十分愤恨,在唐文宗面前出语不逊。唐文宗羞愧惧怕,不再作声。

  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从紫宸殿冲出讨伐贼党。这时,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饭,忽然有官吏报告说:“有一大群士兵从宫中冲出,逢人就杀!”王涯等人狼狈逃奔。中书、门下两省和金吾卫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争着向门外逃跑。不一会儿,大门被关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杀死。

  仇士良下令分兵关闭各个宫门,搜查南衙各司衙门,逮捕贼党。各司的官吏和担负警卫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卖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杀,尸体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大印、地图和户籍档案、衙门的帷幕和办公用具被捣毁、抄掠一空。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军各出动骑兵一千多人出城追击逃亡的贼党,同时派兵在京城大搜捕。舒元舆换上民服后,一人骑马从安化门逃出,被骑兵追上逮捕。王涯步行到永昌里的一个茶馆,被禁兵逮捕,押送到左神策军中。王涯这时年迈已七十多岁,被戴上脚镣手铐,遭受毒打,无法忍受,因而,违心地承认和李训一起谋反,企图拥立郑注为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于阙祥,自然怀德以宁,无思不服。

  况区区宦者,独能悖化哉?故竖刁、易牙,不废齐桓之霸;韩嫣、籍孺,何妨汉帝之明。盖有管仲、亚夫之贤,属之以大政故也。此二君者,制御阍寺,得其道也。而昭献忽君人之大体,惑纤狡之庸儒。虽终日横经,连篇属思,但得好文之誉,庸非致治之先。且李训者,狙诈百端,阴险万状,背守澄而劝鸩,出郑注以擅权。只如尽陨四星,兼权八校,小人方寸,即又难知。但虑为蚤虱而采溪荪,翻获螾蜓之患也。呜呼明主!夫何不思,遽致血溅黄门,兵交青琐。苟无籓后之势,黄屋危哉!涯、餗绰有士风,晚为利丧,致身鬼蜮之伍,何逃瞰室之灾。非天不仁,子失道也!

  《新唐书》: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舆险而轻,邀幸天功,宁不殆哉!李德裕尝言天下有常势,北军是也。训因王守澄以进,此时出入北军,若以上意说诸将,易如靡风,而反以台、府抱关游徼抗中人以搏精兵,其死宜哉!文宗与宰相李石、李固言、郑覃称:“训禀五常性,服人伦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德裕曰:“训曾不得齿徒隶,尚才之云!”世以德裕言为然。《传》曰:“国将亡,天与之乱人。”若训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为阉谒所乘,天果厌唐德哉!

QQ截图20160418135450.png

  司马光:论者皆谓涯、有文学名声,初不知训、注之谋,横罹覆族之祸。臣独以为不然。夫颠危不扶,焉用彼相!涯、安高位,饱重禄;训、注小人,穷奸究险,为取将相。涯、与之比肩,不以为耻;国家危殆,不以为忧。偷合苟容,日复一日,自谓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无祸,则奸臣孰不愿之哉!一旦祸生不虞,足折刑,盖天诛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密和尚。李训打算削发假扮和尚,藏身寺院。不料被人阻止,只好又向凤翔逃去,打算投奔郑注。不料刚刚出山,便被抓获,押送京城。走到长安附近的昆明池时,李训担心受到宦官的严刑折磨,便对押送他的士兵说:“现在到处都有捉拿我的士兵,抓住我的人,会有一大笔赏钱,还会升官。你们不如把我杀了,悄悄拿我的头入城请功。以免被别人发现夺走。于是,士兵杀死李训,把首级送入长安。

  十一月二十三日,舒元舆、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等李训集团的主要成员,和并非李训集团的宰相王涯、贾涑以及河东节度使王璠,由神策军监押,被腰斩于长安的独柳树下。他们的亲属,不论亲疏,甚至连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惨遭杀害。其妻女,没有死的,统统没为官奴婢。

  仇士良痛恨宗密和尚收留李训,把他抓来,打算杀掉。宗密坦然地说:“贫僧认识李训多年,也知道他要造反。但是,我佛慈悲,救苦救难,不爱身命,死也甘心。“宦官鱼弘志听了十分佩服,便奏请唐文宗,赦免了他。在这场大屠杀中,除了唐文宗以外,宗密和尚大概是唯一受到牵连而又被宦官放过的人。

QQ截图20160418135842.png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杀。

  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尧、舜之主也。”文宗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文宗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