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四人。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冒辟疆名襄,字辟疆,别号巢民(1611—1693)。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慈善家,与桐城方以智(密之)、宜兴陈贞慧(定生)、归德侯方域(朝宗)被时人称为“明末四公子”。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是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曲目。

  著有《朴巢诗文集》《影梅庵忆语》《水绘园诗文集》《冒氏小品四种》《寒碧孤吟》《巢民诗集》(六卷)《铸错轩诗集》等传世,并辑有《六十年师友诗文集》等10多卷。

  少负才名,声起江左

  如城东门外有一座元镇南王“万花园”。万花园中有一株古柏形似仙鹤,人称仙鹤树,仙鹤树下有冒梦龄、冒起宗、冒襄祖孙三代的墓茔,俗称“冒家垄圹”。这也是今天仙鹤村的由来。

  原来如皋冒氏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嫡孙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脱欢的后人。至元二十一年(1284)八月,脱欢受封镇南王守扬州,扬州辖泰州,泰州辖如皋。脱欢后代遵明太祖朱元璋禁蒙古姓氏诏,取成吉思汗家族蒙姓发音“勃儿只斤”谐音改姓“冒”,从此如皋有“冒”姓。

4fc1164dgda0cd2ac4065&690_副本.jpg

  冒辟疆,出生于如皋县城冒家巷一个官宦世家,小名绳绳,二岁起即在祖父冒梦龄任所读书。冒辟疆《七古感怀》回忆道,“忆昔童年便壮游,间关吴楚蜀之麓……寒月惨白霜天高,苦把离骚深夜读。一字一句几回环,栖鸦噪林松谡谡”。 14岁出诗集《香俪园偶存诗》,礼部尚书文坛巨擘董其昌作序,把他比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希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明朝士大夫以东林党为代表,极重名节,复社同人继承了这种道德观。崇祯七年(1634)冒辟疆24岁时曾在如城南郊一棵朴树上筑巢居住,自号巢民,以此表达他仰慕古代士大夫不问政治、隐居不仕的清高气节。

49b0d2b5t897d02982c73&690.jpg

  冒辟疆仅诗歌就留下11个集子,有代表性的是《朴巢诗选》两卷,《水绘庵诗集》六卷及《同人集》十二卷中有他本人的不少作品。这些诗作是冒襄亲历社会生活的实录,早年格调轻松,语言明丽;青年时屡试不第,怀才不遇,诗作显得忧郁悲抑;壮年时关注民生,深沉有力,气韵飘逸;晚年“老、贫、病”交加,诗作则寄托遥远,浑厚苍凉。其散文代表性的作品有《朴巢文选》四卷,《巢民文集》七卷,以及《同人集》中大量自己的文字。

  《影梅庵忆语》是他的巅峰之作,洋洋四千余字,沉痛回忆了与董小宛九年多的共同生活,热烈赞扬董小宛的民族气节与智慧才能,从各个侧面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动乱的图景,暴露了南明大地主集团骄奢淫逸的可耻生活,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黑幕,记述了农民的暴力反抗,控诉了满清贵族屠杀江南人民的血腥暴行。艺术上自创新格,体现了高尚的审美情趣,语言清丽,富有诗意,从而奠定了冒辟疆在清初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少文学评论家都指出《影梅庵忆语》的美学思想对《红楼梦》作者具有积极影响。

...查看更多

  “明末四公子”是指明朝末年的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阉党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他们反清复明,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image.png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与“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image.png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绔,大异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自然这四位就成了出类拔萃的佳公子。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image.png

  谭嗣同,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维新志士,陈寅恪之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抗战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绝食而死。

image.png

  丁惠康,维新志士,清末藏书家,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他忧国伤时,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吴保初,曾积极支持变法,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最后以声色自娱,了结一生,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不可同日而语。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实在太艰难了啊!)

image.png

  为什么我们说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认为,一个想复辟,一个要维新,如此差异不正是体现了两个王朝在人们心中认同感的差异?有的王朝亡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王朝还在持续但却像死了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

image.png

  人物简介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又《痛史》及《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一辑。

image.png

  人物作品

  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后三种,收入《太仓先哲遗书》,合称《陈定生先生遗书三种》。

  史料记载

  附《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陈贞慧传如下:

  陈贞慧,字定生,宜兴人,明都御史陈于廷子。于廷,东林党魁。贞慧与吴应箕草留都防乱檄,摈阮大铖。党祸起,逮贞慧至镇抚司,事虽解,已濒十死。国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馀年。遗民故老时时向阳羡山中一问生死,流连痛饮,惊离吊往,闻者悲之。顺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著有《皇明语林》、《山阳录》、《雪岑集》、《交游录》、《秋园杂佩》诸书。子维崧,见文苑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末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四人。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image.png

  陈贞慧

  陈贞慧(1604—1656),字定生。东林党魁、都御史陈于廷之子,明末诸生,为复社重要成员。曾与吴应箕起草《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居家乡。其表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书》。

  侯方域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image.png

  《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剧作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戏曲《桃花扇》。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北大街)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

image.png

  冒襄

  冒襄(1611-1693),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 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人才。侯方域所经历的年代正式明末清初黑暗、动乱的年代。朝政动摇,百姓民不聊生。生在官宦世家的侯方域,自小眼睁睁目睹父辈宦海沉浮,深谙当朝典故、洞察时事。“官二代”的侯方域有着世家公子生性豪放不羁的性格,交游甚广,饱览诗书,才华横溢。侯方域与冒襄、方以智、陈贞慧志趣相投,以诗会友,合称“明末四公子”。

  在二十八岁那年,血气方刚的侯方域为清朝镇压农民军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农民起义当中去。

  侯方域作为散文家,自然少不了给后世留下的文学作品。35岁那年,侯方域过了而立之年,感慨自己过去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在自己提名为“壮悔堂”的书房里,写下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两部文集。

  侯方域更为我们所知,是因为清朝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写的就是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从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个历史人物身上,反映了清朝建立,南明灭亡的兴衰历程。

image.png

  人生虽短暂,但是侯方域依旧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一笔。

  侯方域父亲累官至户部尚书,叔父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祖父官太常卿。侯方域就是在这样一个掌握着朝政权力的家庭,自小养尊处优,过早耳濡目染了官僚的习气,侯方域少年之时就已经初具豪侠之气。侯方域从小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家学氛围浓厚,诗学文化在侯方域身上渐渐积淀,聪颖过人。

  侯方域虽年少,却忧国忧民,发出“天下且乱,所见卿大夫,殊无足以佐中兴者,其殆不救乎!”侯方域不得不说是一位青年才俊,气盛志高,虽有儒雅之气,但是恃才傲物,豪侠任性。

  在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中,侯方域敢爱敢恨,性格直率,与李香君情投意合,敢于冲破世俗,结为连理。但是在明朝式微,国家危在旦夕的环境中,侯方域性格中尖利的硬刺,在历史沉浮中,渐渐被抹去棱角。

image.png

  侯方域在仕途遭遇挫折,与阮大铖之间恩怨纠葛,生活逐渐落魄,南明式微,侯方域报国无门。在三十多岁时,为碌碌无为的自己感到愤恨与苦闷,感慨自己“平生可悔者多矣”。在37岁时,侯方域因对李香君思念成疾,为国家兴亡悲愤不已,后来便离开了人世。

  榆园军起义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为求生存揭竿而起。明朝末年,山东西南地区天灾频仍,瘟疫流行,以致出现“骨肉相食”的惨剧。而大灾之年官吏仍不顾农民死活继续横征暴敛。在这种背景下陕西农民登高一呼,爆发起义,山东西南地区的人民也群起响应,榆园军就此出现了。

  榆园军利用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初年这段时间政治混乱的情形,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占据城池以对抗清廷的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军南下的进程。榆园军的大规模行动,引发了清廷的恐慌,他们开始调集军队对农民军进行围剿。

image.png

  侯方域在此时向当时的清军统帅张存仁献上了条陈《五剿五抚议》,其中五条剿议是:通剿穴、绝径路、因粮食、鼓敌仇、散党援。这五条剿议给了张存仁很大的发,为了限制起义军的活动。清兵竟然不顾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采取了人为决黄河大堤,“水淹七军”的毒计。堤口一开,很多县受淹,城破地荒,榆园军也就此在滔滔洪水中走向覆灭。

  事后清廷讳忌提及清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事情,侯方域也没有得到嘉奖。三十五岁时侯方域回想起自己一生遭遇,悔恨不已,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以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