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城之战

  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三月,孙吴太傅诸葛恪率大军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并用诈降之计欺骗吴军。时值大暑天气,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上吐下泻,浮肿患病,无法继续作战。

  其实说起司马懿,那必定要说说在诸葛亮了。其实二人也是经常被人在三国历史之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存在,有效的巩固了当时曹魏的政权,但是也间接的存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础。司马一族在后来天子年幼之时就开始把控朝政,那个时候的司马家在曹魏王庭之中算得上是一手遮天的,后来才算是真正的建立了司马家在朝廷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image.png

  后来随着司马懿的去世,司马昭开始威逼皇帝禅位,最后彻底建立了西晋。其实是司马懿得到军权最后建立自己砸朝堂之上绝对的地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源于他和诸葛亮得对垒。在魏国后期,西蜀和东吴对于魏国一直是虎视眈眈的,所以只要魏国发生大事必定会非常长的关注。在这就要说到一个关键的人,此人就是孟平达。在早年的时候,最追随的是刘备,但是后来为了利益就把厚待自己的刘备给抛弃了,反过来投靠了当时的魏国。

image.png

  当时司马懿对于他的性格是非常的清楚地。所以在当时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孟平达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皇帝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是后来的孟平达之乱算是真正的验证了司马懿的看法。不久之后,文帝驾崩,孟平达所镇守的新城开始出现了乱象。其实在此前司马懿就开始派人盯着新城,所以一有消息他很快就知道了。当时他得到自己手下的探子回报,说是新城镇守者暗中和西蜀互通书信。

image.png

  果不其然,太和元年的时候,诸葛亮带兵从西蜀出发,直指新城。当时其实司马懿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干,于是他直接带着进队开始出发,经过艰难的跋涉,最后才到达了新城。当时其实他是私自带兵,甚至没来得及禀告天子。当时蜀国派出信使和孟平达沟通,想要以新城为根据,开始发动战争。但没想到警觉地司马懿正在带兵赶来。后来司马懿率先到达了新城,抓住了当时正在城内的孟平达。而诸葛亮就满了半步,最后只好陈兵城外。

image.png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算是真正的取得了兵权,在回归之后虽然曹氏一族想要削弱他打的兵权,但是却是非常的艰难。后来辽东叛乱,他直接击杀了当时组织叛乱的公孙渊,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魏国的军权基本上算是全都握在他的手上了。而诸葛亮个他的新城之战实际上算是给他一个领兵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如果要提到三国用兵厉害的有哪些人?撇开曹操刘备这些不算,估计大家想到最多的是诸葛亮,而提到诸葛亮,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最大对手司马懿。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司马懿谋士出身,擅长的应该是谋略策划,行军打战相对来说应该不是很擅长。在三国演义里,自曹真死后,曹魏西线防线由司马懿负责,一个诸葛亮,一个司马懿,两人开始了三国后期最巅峰的对决。

image.png

  从演义来看,用兵方面司马懿貌似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一次次被诸葛亮逼得很狼狈:被嘲笑穿女人衣服,上方谷差点被烧死,几万大军被诸葛亮空城计吓退,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等等,似乎司马懿远不是诸葛亮对手。事实上果真如此?其实未必,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即便诸葛亮再怎么厉害,六出祁山,还是被司马懿挡在汉中不能出祁山一步(之前两次北伐主要是曹真负责)。

image.png

  司马懿之前之所以没有展现他用兵的能力,不是不行而是没有机会:从曹操起到曹丕再到魏明帝曹叡对司马懿一直是颇多猜忌,从不赋予他真正的兵权,一直到夏侯尚死后南线无人可用才不得不用司马懿,但凡曹叡手中有人可用都不会让司马懿出头,从这点其实也能看出,曹氏三代都认可司马懿用兵能力,只是一直在压制他而已。今天不说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曹魏西线的巅峰对决,只说说司马懿复出的第一战,那就是他擒杀孟达的新城之战来分析下司马懿的用兵之道。

image.png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真不敌诸葛亮(这是演义中所说,正史中不同),所以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驻跸长安,同时下诏司马懿复出(之前因为受到猜忌被曹叡削职一直闲置)都督荆、豫二州军事,率领南阳诸路兵马前往长安和曹叡会合。恰在此时,曹魏西南重地新城郡(之前的东三郡,原来在刘备手中,关羽死后,孟达惧怕之下叛逃蜀汉并献出东三郡与曹丕,曹丕对孟达很重用,把东三郡整合成新城郡交给孟达防守)太守孟达反叛曹魏,意图重新回到蜀汉。司马懿当时刚复出,曹叡并没有赋予他假节也就是遇事可以不用奏报便宜行事的特权,所以按照正常的流程,司马懿要先禀奏曹叡得到许可之后才可以出兵;而且司马懿之前被削职在家,现在刚复出,他应该更加小心才对,孟达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诸葛亮特意写信提醒他,孟达也没在意。

image.png

  但是司马懿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这时候就能看出司马懿用兵的精髓了:胆大,老练,果断,自信。胆大和果断指的是如果奏明曹叡,从宛城到长安,包括朝廷决断的时间来回至少一个月,所以司马懿并未奏报曹叡,而是大胆的果断先行出兵;老练体现在司马懿先派人告诉孟达说要他带人随同自己一同去长安与曹叡会合,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麻痹和稳住了孟达,同时急行军倍道疾行,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的自信源自于他对战局的把握上,他知道自己虽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自己拿下孟达就安然无恙,曹叡不仅不会怪他,还会褒奖他。结果不言而喻,孟达哪是老狐狸司马懿的对手,加上上庸和金城的申仪兄弟早已暗中投降司马懿,孟达被杀,新城郡有惊无险。

image.png

  此战意义重大,不仅仅体现了司马懿高超的用兵水平(此战算得上是司马懿一生用兵的巅峰之作),化解了曹魏的一场危机,更重要的是此战算得上是决定司马懿命运的关键之战,擒杀了孟达使得司马懿重新赢得了曹叡对他的信任,假如此战司马懿败北,可想而知,曹叡一定会让他坐冷板凳一直坐下去,也许在曹叡有生之年司马懿都没有机会了。从这点来看,也许这才是司马懿擅自用兵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不允许自己错过这次机会,即使是承担风险也在所不惜。

image.png

  如果孟达能把司马懿拖在新城郡,司马懿无法赶到西线和曹真回合,诸葛亮也就不会有街亭之败了(当然正史上不是这样,正史上街亭之战没司马懿什么事,都是曹真和张郃的功劳)。事实上诸葛亮一直视司马懿为自己的最大对手,之前司马懿之所以被曹叡削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了马谡离间之计,此番司马懿复出,诸葛亮也是大惊并忧心忡忡,此后两人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倒是为三国添色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刘整骂吴军为死狗

  嘉平六年二月,镇东将军向曹芳汇报新城之战的战果,在封赏完张特之后。毌丘俭还向曹芳提供了这样两个人的信息。

  毌丘俭表示,当年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新城方面派遣了一个叫刘整的士兵出城传信,但是不幸被吴军抓获。吴军借此机会想从刘整嘴中撬出传信内容,在拷问过程中,吴军提醒刘整:“诸葛恪不想杀你,你大可放心的说。”这时刘整却怒骂道:“死狗,你这是什么话,我死了也是魏国的鬼,绝不求苟活,你哪凉快儿哪儿待着去,要是想杀我,就赶紧杀了吧。”刘整到最后一丝有价值的事情都没有透露,就被杀害了。

image.png

  新城遗址

  另外小编想说的是,以上一段小弟都从古文翻译得来,唯一没有变过的词语就是死狗,这死狗二字的的确确被记载在《三少帝纪》里面,除了《史记》提到了兔死狗烹其中有死狗二字(还不是死狗这个意思),小编还真没在三国时期之前看到这个用词,实在不行我退一步,在本纪中我是绝对没看到过得。

  熟悉小编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本人之前曾用半篇文章来翻译曹叡诸葛亮的圣旨,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曹叡的骂人奏折,除了不知道他说什么之外就是觉得好像这么骂人没什么。现如今刘整用如此两个简单的文字形容敌军还真是贯古通今,人人皆知。

image.png

  毌丘俭

  小弟冒昧瞎想,估计曹叡把骂诸葛亮的文用来骂我,我还得研究研究。如果有人骂我死狗,我的反映应该会更加直接。

  当然,面对这一个历史事件(刘整宁死不降)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小编今天只是用较为轻松的方式分享,各位看官千万不要教育小编刘整有“既无畏,又愤怒,同时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

  二:郑像被俘仍为战友打气

  另外一位兵哥哥叫郑像,因为魏军发现刘整被抓或者久久没有达成目的,于是魏军又派出一名士兵传信,诸葛恪不知是有人通风报信还是猜到了魏军行动,命令骑兵部队搜寻新城的第二位传信士兵,而这位郑像极其不幸,也被吴军抓到了。

  吴军这回没有客气,四五个人将被抓获的郑像押解着绕新城一整圈,以示羞辱和透露没有援军的信号。吴军还要求郑像对城中大呼:“魏军已经班师洛阳,不如早些投降”。这位郑像立场极其坚定,找到机会立刻对城中大叫,魏军离这里不远了,壮士们努力!

  吴军听到之后非常生气,用刀筑(捅)郑像的嘴,让他无法再说话。郑像强忍疼痛,虽然不能说话但仍然大声吼叫,为了城中的战友能够听到,最终被残忍杀害。

image.png

  毌丘俭

  毌丘俭认为,刘整和郑像虽然是普通士兵,但是能够守义执节,实为军队的楷模。

  三:曹芳对以上二人的褒奖

  曹芳听了毌丘俭的报告后,下诏。

  曹芳认为,官高爵显是用来褒奖巨大功劳的人,重赏是应该授予烈士的。刘整和郑像作为使节,能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忽略生命却遵守信义,虽然被俘虏还坚持立场,扬军队士气,安抚守城者的恐惧心理,临危不顾。即使是当年的解杨,刘整和郑像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芳表示,现如今赏赐刘整,郑像为关中侯,将他俩的名字从士兵册中删去并记录在将领名册上。命令他俩的儿子继承其爵位,宛如部将战死所受的恩典一样。

  综上所述,本文分享了刘整和郑像两位士兵在新城之战的事迹。很多朋友们指出新城之战就是一场默契球,没什么可说的。小弟一直尊重所有人解释权,所以并不会过多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尽量呈现自己所能知道的。如何解释,还是各位看官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三月,孙吴太傅诸葛恪率大军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并用诈降之计欺骗吴军。时值大暑天气,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上吐下泻,浮肿患病,无法继续作战。各军将领频频向诸葛恪报告,要求上级审视下情。诸葛恪得到报告后,以为其中有诈、诸将厌战,于是武断而残忍地将那些叫苦不迭者斩首示众。从此,吴军将领再也无人向他提及士卒患病之事。但不久,诸葛恪自知失计,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之所以点名这场战斗,是因为此战引发了吴国国内此后一系列的动乱,诸葛恪为新城之败掩盖罪责,在国内大搞恐怖统治,最后在政变中被杀。

  背景

image.png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孙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孙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公元253年(魏嘉平五年,吴建兴二年)春,诸葛恪想乘东关大胜的余威出兵伐魏。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文中诸葛恪举出古今事例,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大臣们明知诸葛恪强词夺理,但形格势禁,一时无人敢再劝阻。 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素有交情,写信劝阻,诸葛恪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聂友,并在后面题字说:“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没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影响

  诸葛恪在回朝以后使立刻召来中书令孙嘿,指斥他屡写诏命召他回军,孙嘿不安,回家不出。接着诸葛恪又将他出征以后选曹所选任的官员都罢去重选,又常常责备官员,意图树立自己的威严。另外又改以自己亲近信赖的人作为自己的近卫,并下令严兵,打算出兵青、徐地区。孙峻见诸葛恪民心渐失,于是向皇帝孙亮中伤诸葛恪,声称打算发动政变。晋见吴主孙亮当天早上,诸葛恪烦躁不安,洗漱的水和衣服都感觉有臭味。就算把所有都换上新的也是感觉臭味,诸葛恪感觉惆怅不悦。正装完毕准备离开,此时狗咬着他的衣服,诸葛恪说:“狗不想我去吗?”诸葛恪坐回座位,过一会又起来走去晋见,但狗又咬着他的衣服,诸葛恪令随从把狗赶走,于是登车走。孙亮与孙峻设下酒宴宴请诸葛恪,实则已埋下伏兵。

  当时散骑常侍张约及朱恩私下给他写字条,说酒宴陈设不寻常而警告诸葛恪;在门前看到滕胤,诸葛恪用借口说自己腹疼不打算参加,但滕胤并不知道实情劝诸葛恪去参加,诸葛恪于是带剑入席。最终孙峻在席间伺机命令伏兵入殿,当场杀死诸葛恪,并诛灭其三族,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各军将领频频向诸葛恪报告,要求上级审视下情。诸葛恪得到报告后,以为其中有诈、诸将厌战,于是武断而残忍地将那些叫苦不迭者斩首示众。从此,吴军将领再也无人向他提及士卒患病之事。但不久,诸葛恪自知失计,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之所以点名这场战斗,是因为此战引发了吴国国内此后一系列的动乱,诸葛恪为新城之败掩盖罪责,在国内大搞恐怖统治,最后在政变中被杀。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