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熙土断
历史由来
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
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晋初司空卫瓘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户籍都按住地编定,取消客籍户,选举由乡里评定。这是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的。东晋、南朝的土断则是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见侨州郡县)。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见黄籍)。侨人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侨州、郡、县开始也只是办事机构,并无实土,所以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一郡就有侨立的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各州侨人既和原来的江南土著百姓杂处,又彼此相互混居,却分属于不同的州、郡、县管理。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为了安抚他们,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
中心内容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为了编定统一户籍,必须划定郡县疆界,取消一些流寓郡县,同时从南方旧郡县的领土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保留的侨郡县的实土。又调整其隶属关系,或把新获实土的侨郡县交旧州郡领导,或把旧郡县割归新立的侨州郡管辖,使州郡与所属郡县不至于相互隔越。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这也是土断的重要目的,而在南朝后期更为侧重。
东晋的第一次土断是在成帝的咸和年间(326~334)。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历代都进行过土断,见于记载者共有十次。其中最著名的哀帝兴宁二年(364)由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以三月初一庚戌下诏。故名)和安帝义熙八年至九年(412~413)由刘裕(即宋武帝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都以严格执行见称。庚戌土断时,晋宗室彭城王司马玄因藏匿五户被下狱治罪;义熙土断时,会稽大族虞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死。
土断意义:
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财阜国丰”;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由于每次土断都不能彻底,遗留下一批没有著籍的侨人;又由于北方流人不断南下,新的侨人和侨郡县不断出现,所以土断政策继续推行,贯串整个东晋、南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在三国的后期,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问题。即使是财大气粗的魏国也不例外,偏安西南的蜀国自不必说。在这一时期,有三个人物十分的出名,曹魏政权的邓艾、钟会以及蜀汉政权的姜维。尤其是姜维,简直就是蜀汉政权的顶梁柱,但是就这么三个人物,最终全部死在了同一个人的手里。这个人就是卫瓘,一个在三国并不出彩的人物。那么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把三位名将搞下马的呢?
一、蜀汉政权极度腐败,姜维违心投降钟会
卫瓘出身于文人世家,本来依靠举荐,也就能做一个小官。但是这个人的运气非常好,他利用在首都工作的机会,结识了司马昭。在司马昭掌权之后,一直把卫瓘视为自己的心腹,因此这个人的官职自然是越来越高。此时司马昭认为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和邓艾兵分两路进攻蜀汉,卫瓘作为监军随行。蜀汉方面的大将姜维在剑阁一带准备迎战,邓艾和钟会做了任务划分。钟会负责率领主力牵制姜维,邓艾率领一支部队绕过剑阁直逼成都。最终邓艾当真是走了狗屎运,他兵临成都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主动投降。此时尚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姜维闻讯后暴跳如雷,姜维决定利用邓艾与钟会之间的矛盾做文章。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并且与钟会的关系非常好。在话语之间,姜维发现钟会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姜维开始忽悠钟会反叛。不过为了保住一片根据地,必须先除掉邓艾。这样成功可以得天下,失败也可以偏安西南。钟会手里有10多万军队,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姜维的怂恿,钟会最终上表称邓艾准备割据西南。为了让司马昭确信无疑,钟会还拉上了卫瓘。卫瓘和邓艾有私人过节,现在钟会想弄死他,那自己就再帮帮忙。得到两个人报告的司马昭勃然大怒,他命令钟会率兵进入成都捉拿邓艾。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司马昭亲自到了长安,这很明显是两手准备。
二、钟会、姜维被杀,卫瓘成为了大赢家
西晋晋武帝时期,东北方主要的部族有两个,一个是乌桓,一个鲜卑拓跋。熟悉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曹操曾征伐过乌桓,大破乌桓。不过,到了西晋时期,乌桓的力量有开始恢复,但实力还是有限,依附于力量更强大额鲜卑拓跋。鲜卑拓跋部的王力微在曹魏年间就统一了鲜卑拓跋各部,驰骋一带的乌桓也衣服与他。258年力微迁徙到盛乐,力微鉴于匈奴和乌桓的结局,不敢与中原为敌,与魏国通好,261年派遣太子沙漠汗作为人质留在洛阳。到晋武帝时,司马炎让做人质已经6年的沙漠汗回盛乐。
网络配图
之后,沙漠汗就常常来往于在北方和中原之间。此时居住在盛乐的力微逐渐丧失了对部族的控制力,鲜卑和乌桓的部民经常侵扰北方边境。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卫瓘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
275年6月,力微再派拓跋沙漠汗到西晋进献贡品,之后拓跋沙漠汗将要回索头部时行进到并州时,卫瓘担心沙漠汗会成为后患,就秘密请求晋武帝扣留沙漠汉。晋武帝没有同意。卫璀便请求用黄金、锦缎贿赂索头部各部落的首领,挑拔各部首领与沙漠汗之间的关系。
核心提示:钟会抵达成都后,决意谋反。逼迫卫瓘作出决定,卫瓘假装上厕所,碰到将领丘建,便告诉他,要他把消息传到军中。第二天,城外的军队准备进攻钟会。
网络配图
一
卫瓘[guàn]字伯玉,十岁时其父去世,袭得爵位,从此踏上了他的政治生涯,此后通自身的努力,赢得“宁武子”之美誉,从而显示出他从政的干练。后来,晋武帝将其女下嫁与卫瓘第四子卫宣,使得卫氏家族得以锦上添花。
二
根据《晋书·卫瓘传》记载,卫瓘“持节监督邓艾、钟会” 。一方面他平衡着邓艾与钟会的的微妙关系,另一方面,说明他这时深受司马氏家族的信任。在灭蜀前线,卫瓘周旋于邓、钟二将中间,显示出他魄力和能力,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政治使命。但专家对卫瓘派田续斩杀邓艾父子多有不耻。 ...查看更多
三国后期,有三个历史人物在军事上大放光彩,一个是蜀汉的姜维,另两位是曹魏的邓艾和钟会。此三人,才干卓越,名扬天下,被誉为“三杰”。抛开据长江之险的东吴,魏蜀两国之间的生死成败,就寄托在此三人身上。然而,这三人却先后栽在了当时一个名叫卫瓘的书生手里。
网络配图
卫瓘guàn(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三国时期魏国、西晋的大臣,魏国侍中卫觊之子,出身于书法世家。年轻时在魏国仕官,担任廷尉、镇西将军。参加讨伐蜀汉的战事。蜀汉亡后,受钟会之命逮捕邓艾父子,后来钟会一叛变,带兵前往镇压,杀死钟会、姜维,并领田续谋杀了邓艾父子。西晋时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及司空。晋惠帝即立后,与贾后对立。不久,卫瓘与其子孙共九人在“八王之乱”中被贾后以计相诛杀,终年72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