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斩蛇起义

  “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刘邦在丰西泽斩蛇,之后隐匿于芒砀山,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故事。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京剧里面的《白蟒台》、《萧何月下追韩信》、《大保国》对此均有描述。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是真的吗?刘邦斩蛇起义选自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而这则故事体现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在这则故事中,刘邦的成功不仅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还推翻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

  刘邦斩蛇起义

  “斩蛇起义”主要讲述了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有个任务是要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他也清楚这些农民到那里的下场是什么,于是决定将农民全部放走,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愿离去想要跟随他。他喝的酩酊大醉,一农民前去探路,回来告知说前方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一时过不去。刘邦则趁着酒醉举起手中的剑将那大蛇一劈为二,他们继续向前走,隐约听到妇人的哭啼声,便走近问她为何哭的如此伤心,妇人解释说自己的儿子死了,刘邦又进一步问她儿子的死因。老妇人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子,刚刚变成了蛇,结果让赤帝子给杀了。刘邦身边的一干人等认为她在说胡话,准备赶她走。谁知老妇人瞬间不见了。刘邦酒醒之后听别人说起这事,心里觉得很高兴,跟随他的人对他也是越来越敬畏。

  刘邦斩蛇起义的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道理。然而他的成功不仅仅为了当时的农民出了一口气,而且还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让大家认为,谁都是有机会坐上皇位的想法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当然,这样的作为也个后世几任皇帝都造成了不小得麻烦。

  汉高祖刘邦说过哪些有名的话

  刘邦说的话自然有很多,其中有几句比较有名,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为人,有展现他无赖、虚伪等不好的一面的话,也有表现动情。感人等感性的一面。不管是哪一面,这些都只是刘邦在某个情境中所说的话,不能单独以其中一点来作为对他的评价,下面仅举例说明。

...查看更多

  在历史数据中,每个朝代的更替都会出现一些传说,在老百姓的眼中,无论当局者到底是谁,只要不剥削不压迫,可以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去,就不会有一些逆反的心理。但是在一些暴政当道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就会有人起来反抗这些统治者。但是,即使起义反抗,在成功之后名不正言不顺,也不会让别人信服。所以就会用一些谣言小故事来正统,汉高祖也有一些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刘邦的老婆和他的女儿在地上做一些活。一位路过的老人说他有些口渴想讨杯水。喝完水之后,他们说他们都是高贵的人。

  老人不久后离开,刘邦也回来了。在听完老婆告诉刘邦老人说的话之后。刘邦觉得很神奇。他很快赶上了老人,想要被老人看看脸。这位老人说,他的妻子和女儿之所以如此富贵是因为他的缘故,刘邦的脸一看就是大富大贵之人。他感谢老人然后回去了。一直对这件事情深信不疑

  后来,刘邦被命令护送一些服役的罪犯去一个地方,由于当时的生活不易,刘邦面对一些半路想要逃跑的人都视而不见,忍他们逃跑。很多人都跑了。刘邦也很无奈。当他去凤起县的大泽休息时,刘邦喝了一些酒,便割开哪些服役的人的绳索让他们逃脱。

  然而,十几个人不想让他独自一人,觉得剩刘邦自己一个人不太好。他们表示愿意跟随他。刘邦带领大家一起逃离。就在这时,路前的人回来告诉他,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前方的道路。他无法通过,刘邦有点醉,并斥责:“我们勇敢而谨慎,你有什么害怕!”

  他将人群分开并前往走去。借着酒劲。当他在路中间看到一条蛇时,他拔出剑并切断了蛇。前进了一段时间之后,刘邦感到头晕目眩,躺在路边,等着身后的人。过了一会儿,后面的人走过来告诉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路边哭的很大声,问她为什么。她说有人杀了他的孩子。当被问及为什么他被杀时,她说他的孩子其实不简单就是白帝的孩子,刚刚变成了一条蛇,但被路边的赤帝之子杀死了,所以很伤心。

  每个人都以为这位老太太在撒谎,但那位老太太突然消失了。刘邦听说了,他心里顿时灵机一动,这是个好时机。他将利用这一点来提高他的声望和地位。在那之后,刘邦不论到达什么地方,但每次老婆都可以找到他,刘邦都很奇怪。他问他的妻子为什么,老婆告诉他说他每一次所在的地点都会出现一些祥瑞,比较好发现,所以每次都可以找到。

image.png

  刘邦后来让他的小弟把这件事流传出去,很多人都相信它,并想来找他。事实上,这个谣言基本上是在皇帝建立国家后故意捏造的,以证明他与众不同并具有可以做领导人的资格。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声望逐渐增加,跟随他的人数增加了。他被当地人称为英雄。其实,这都是一些口口相传的小故事,就是为让更多人选择信服一个人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异姓取代前朝,总得有合法性说服力才能让人心服。前朝被后朝所攻灭。这在古人看来不仅是人力更有天助冥冥之中有神的帮忙才成。史书由后朝人来写。后朝写史书典籍的人是吃后朝的饭,穿后朝的衣,拿后朝的给养以生存。所以,是地道的现实主义者。必然带着后朝人的观点审视前朝的兴衰荣辱,是非成败,这就不能不对前朝持否定态度,进而或多或少地肯定美化当朝了。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一事,说白了就是"附会",让汉朝的开创者有诸神眷顾而具有神秘性。从而在人们心目中确认这刘邦是有来历的。天上派到人间来救民于水火于倒悬的。这样给后来的"造反"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树起感召力和号召力,名声越响,越有人跟着干活,大事就干得成了。

image.png

  秦国历来就是以白帝为祭祀主神的。秦朝的历任君主都是"白帝之子"。秦文公猎泾,渭间,得史官敦的示,用猪牛羊祭白帝。周太史儋见秦献公,预言后世有霸主入世以济苍生。在栎阳用三牲祭祀白帝。秦始皇统一战国,灭二周后暴虐,引二世而亡,群雄逐鹿

  刘邦起事,祥瑞兆见。醉斩路蛇。这本不奇怪。怪的是刘邦成功后,这斩蛇的意义便深远开来,成了刘姓取代嬴姓的法理的道德的依据,披上合法取代前朝的外衣。其实,大可沒必要这么做。有兴必有亡,有生就有死,朝代兴替,时间长短而己。但是,斩蛇的赤帝子刘邦,确实收到了让人跟着跑的效果,并取得三年反秦四年抗楚的巨大胜利。这與论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今中外的起义,都是以攻击朝廷的行政机构或军队为标志的。比如:带人攻占个县衙或府衙,杀了个县令或太守的,可以表明起义了;带人袭击了朝廷军队,杀了个将军或都尉的,也可以表明起义。但是,这斩蛇与起义却显然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便这蛇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是大秦朝的最珍稀的保护动物。你杀了蛇,也不能就此表明与大秦朝相决裂,而最多算残害国家保护动物。那为何刘邦起义,却要跟斩蛇扯上关系呢?

image.png

  刘邦斩蛇与刘邦起义,原本就是割裂的两件事。

  刘邦斩蛇,发生在其隐匿于芒砀山期间。起初,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负责押送徒役去骊山服役,还没走出多远,徒役们就跑得差不多了。按大秦律法,是活不成了。刘邦心想,横竖是死,索性就把剩余的役徒也给放了。结果,有十几位役徒不愿意走(可能也没地方去),就跟着刘邦一起逃亡,刘邦一伙就想去芒砀山中躲一躲。

image.png

  刘邦有些酒醉,又夜走小路,遇到大泽(湖),就派一人前去探路。探路人回来说:前面有大蛇挡道,咱们还是回头吧。刘邦却半醉半醒,说:别怕,看我的,于是仗着酒意,前去把大蛇给斩了两段。至此,刘邦这伙人便在芒砀山中隐匿下来。

  所以,刘邦斩蛇之时,并没有起义。而对大秦朝来说,刘邦这十几人不过是一小撮微不足道的的逃犯而已。

image.png

  而刘邦起义,却是发生在后来的沛县,也称沛县起义。

  而在沛县起义中,刘邦也非主谋策划,更不在现场。乃是因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愿出头,故才让人去芒砀山中找寻刘邦,并推刘邦为主。

  所以,刘邦斩蛇与刘邦起义(沛县起义),乃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事,那为何后世却要将这两件事扯上关系呢?

image.png

  这主要原因,乃是“造神”的政治需要。我们今天提到秦末大起义,会想到陈胜、吴广起义,而后想到刘邦、项羽起义。但实际上,刘邦起义(沛县起义)在当时的那种大背景下微不足道。沛县起义既非首义,而在后期的起义中,其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也远不能与那些六国旧王孙贵族领导的起义相比。甚至与彭越、陈婴等同为草根领导的起义相比,刘邦的早期战绩也很逊色。

  刘邦的早期起义,比较狼狈,势力很弱,就连老家丰邑都丢了,投靠了项梁,依靠项梁所拨的一部分兵力才得以收复老家。再则,在推翻秦朝的战绩上,刘邦的战绩也比项羽要逊色。

  所以,在舆论宣传上,就只好另辟蹊径。既不能谈起义时间的早晚,也不能谈起义的贡献大小。于是,将斩蛇这极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而与起义相糅合,顿时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鹤立鸡群。至于,被刘邦斩掉的那条蛇,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粗?就无从考证了,只能各凭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因为他灭掉强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每每让后人提起来,都骄傲地说,这位刘皇帝,确实是好样的。

  刘邦在刚刚起义的时候,曾经干过一件非常英勇的事儿,那就是杀蛇,这个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小说家在编写故事,下面万能的小编就给您揭秘:

image.png

  我们先看一下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然后才好揭露“覆盖”在事件上的画皮和迷雾。

  刘邦当沛县亭长的时候,曾经帮秦始皇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押解民夫去骊山修建皇陵,可是当时的情形是:很多民夫都偷偷地逃走了,因为骊山工地,就是活地狱,到那里干活,吃不饱,穿不暖,一旦干活慢了,就得被监工一顿暴打,十个人去,基本上有9.9个回不来。

  民夫逃走,负责押解民夫的刘邦就得被砍脑袋,刘邦本来想跟着秦始皇混混,可是这条路,已经变成了一条死胡同,他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逃跑,第二个就是造反。

  逃跑被抓,绝对没命。造反在当时看来,也好像是死路一条,但有一样,总比窝窝囊囊地死要强上千百倍。有十多个不想逃回去,重新被抓的民夫决定追随刘邦一起造反。

  可是他们走到丰县西的涸泽时,有一条巨蛇,挡在在他们前行的路上,那个探路的农夫吓得跑了回来,向正在喝酒的刘邦报信,刘邦拔剑而起,道: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刘邦挥剑斩蛇,众人宾服,从此威名远播,奠定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这条巨蛇被描写成了巨蟒,粗如巨斗,长有三丈,眼赛灯泡,口比簸箕。我们都知道,有文字记录的最大巨蟒是2006年,发现的森蚺,它长有十米,吞噬一头猪,吃掉一个成年人,很显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邦遇到的是这种森蚺吗?很显然不是,这道理很简单,在森蚺面前,别说是狮子老虎,就是犀牛巨象,也都得退避三舍,你让刘邦拿着一把并不锋利的青铜剑,去斩杀蟒皮比牛皮都坚固,力量赛过十头牛,凶狠程度让人战栗的森蚺,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完全就是让一只兔子去挑战大象。

  那么刘邦杀死的是什么,正确的答案是一条大蛇。根据权威网站上的资料记载,国内最长的蛇类是眼睛王蛇,它最长的记录是3米8,约等于两个刘邦的身高。

image.png

  让一个人手持青铜剑,去杀一条3米8长的大蛇(我们就算刘邦遇到的大蛇是最长的蛇),估计没有点真胆子也是不可能的。

image.png

  写《高祖本纪》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为了将高祖斩蛇这件事,搞得像是真事一样,就给安排了一个刘邦喝得八分醉的情节,酒醉杀蛇,这个和武松酒醉打虎有一拼,绝对是小说家,一贯使用的套路。而且百用百灵,几乎无人不信。

  刘邦举剑杀蟒这是不可能的,但他举剑杀蛇,这个是有可能的,至于杀了多大,多长的蛇,这个就需要读者自己脑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刘邦在丰西泽斩蛇,之后隐匿于芒砀山,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故事。 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京剧里面的《白蟒台》、《萧何月下追韩信》、《大保国》对此均有描述。

image.png

  出处

  历史典故,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原文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①,徒多道亡,自度比②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③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④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⑤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⑥之。高祖即自疑,亡匿⑦,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image.png

  注释

  ①骊山:指骊山陵,即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未登基之前就调动大量人力修葺,至死时尚未修完,骊山陵和长城、阿房宫一样工程巨大,耗费人力无数,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比:等到。

  ③逝:流窜、逃亡。

  ④老妪:年老妇人。

  ⑤笞:鞭打。

  ⑥厌:通“验”,验证。

  ⑦匿:隐藏。

  译文

  汉高祖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被杀。于是走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就停下来,饮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农民都放了。并且对他们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也要逃跑了。”这些农民中愿意跟随刘邦的有十多个。刘邦带醉行走在丰西泽中,让一个农民在前面探路。这个人回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趁着酒劲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于是走到前面拔剑将蛇斩断。蛇从正中间被分为两段。走了几里地,刘邦醉得倒下睡着了。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连夜放声啼哭。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说:“我儿子被人杀了,所以痛哭”。问她儿子为什么被杀,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人们以为她胡说八道、散布谣言,想打她,这个老太太突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到前面,刘邦才醒过来,人们报告了他这一情况。只有刘邦心里觉得很高兴,心生自豪感,跟随他的人越来越敬畏他。秦始皇曾经说:“东南方向有天子气”。于是亲自东游来验证,刘邦怀疑秦始皇说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来,藏到荒凉的芒砀山的深山老林中。吕雉和其他人都寻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迹罕至之处找到。刘邦觉得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吕雉说:“你在的地方头上总有云气凝结,所以我们根据这一现象总能找到你”。刘邦听了很高兴,沛县中的人知道后,许多人都来归附刘邦。

  地点

  徐州丰县斩蛇沟,古称“丰西泽”。《三家注史记》记载:“括地志云: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丰西泽,在(丰)县西一十五里。汉高祖斩白蛇於此。”

  历史意义

  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道理。高傲的秦始皇自信的认为有了强大的军队、占尽地利的关中之地,再加上采用“焚书坑儒”这样的政令控制住了国家的精神文明传播,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了。然而给人当长工的陈胜吴广项羽和刘邦在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中不到三年就推翻了这个空前强盛、烜赫一时的秦帝国。

  刘邦的成功不仅着实为当时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而且推翻了“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思想,使人民开始觉得“皇帝轮流坐,来年到我家”的革命信条并不是不现实的。当然这也给后世的几任汉朝皇帝巩固自己真龙天子的传说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确定为国家的教育准则后,汉朝的社会思想才逐步趋于稳定。这也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地位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意义

  由于司马迁于不经意之间在《高祖本纪》的这一段中多写了一句“蛇遂分为两,径开。”由此诞生出了一个神话故事:即“高祖斩蛇,平帝还命”:

  故事的两个主要角色之一,一条普通的蛇变成了巨大的白蟒。刘邦斩蛇前,白蟒说:“你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一剑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所以西汉传到平帝,白蛇转投胎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为新。后经光武中兴,平灭了王莽,才又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而东西汉恰巧各传200余年。

image.png

  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张震佐老先生的扛鼎之作《东汉演义》中更是极力渲染刘王矛盾的因果报应。

  后世纪念

  斩蛇沟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成为天子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斩蛇之说,在丰县修建一庙,名为“白帝子庙”,斩蛇处的河沟名为“斩蛇沟”。这座白帝子庙就坐落于丰县县城正西、西去长安的古道之旁,离县衙(今县人武部之处)刚好为三十五里单八步,故而人们又将此庙称之为“三十五里庙”。由于人们嫌称呼“三十五里庙”拗口,后又改称为“三十里庙”。此庙宇建有大殿三间,前带走廊,有院墙、门面,门前竖一石碑,记述了建庙的原因、经过、位置以及它的意义。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黄水陷城,丰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庙坍塌,水过后荡然无存。之后,人们又在原庙址之前建了一座“土地庙”。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黄水再决砀山县的庞家林,“三十里庙”首当其中,村落庙宇再次夷为平地。自此,再无起庙,但“三十里庙”的村名却一直延用。

  斩蛇碑

  汉高祖刘邦斩蛇碑是后人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碑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主峰南麓。始建于汉文帝时期,多次重建,现存为复制明朝石碑。夜间光照石碑显现刘邦高大威武幻影,堪称天下奇观。

image.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道理。高傲的秦始皇自信的认为有了强大的军队、占尽地利的关中之地,再加上采用“焚书坑儒”这样的政令控制住了国家的精神文明传播,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了。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