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有哪些? 史上十大女强人

2014-04-24 14:18:48 首页

  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有哪些最近流行“女汉子”一词,形容那些“举止行为和性格都很爷们儿”的女性。“女汉子”虽然是新名词,其中包含的概念却由来已久。她们通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韧的神经,外表虽豪放内心不失细腻柔情。中国古代并不鲜见“女汉子”。

  1.吕后:皇后专政第一人

  吕后(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汉高祖刘邦之妻,单父县(今山东东单县)人。“号令一出太后”,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吕雉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早年的刘邦可说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但吕雉的父亲精于相人之术(看面相),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不顾妻子的反对,当机立断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刘邦。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入沛县、攻入咸阳而成为沛公、汉王,吕雉被尊称为吕夫人、王妃。楚汉之争中,吕雉成了项羽的俘虏,被囚在楚军之中四年,受尽了折磨和凌辱,直至楚、汉罢兵言和。

  刘邦称帝,吕雉顺理成章成为吕后。吕后为人有谋略,汉初,吕后助刘邦杀、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刘邦死,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由吕后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逐杀少帝,立常山王刘义为帝。

  吕后当政内,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后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而吕后采纳季布的主张,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复书,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吕后晚年,因没有子孙,怕高祖的子孙欺凌吕氏,故大封外戚诸吕为侯。前180年,吕后崩,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陕西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诸吕欲为乱,周勃、陈平等诛平。

  2.李清照:第一位女词人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感情笃深,“夫如擅朋友之胜”,常投诗报词。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她在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文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3.班昭:第一位女史学家

  班昭(49-约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班昭生长在文墨世家,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因受家庭环境影响和父兄的教诲,她自幼就熟读经书和各类典籍文献,博学广识,才思敏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是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

  汉和帝时期,继承父兄衣钵奉旨续写《汉书》,最后完成了《汉书》的全部著述任务,因此,可以说班昭为《汉书》这部历史巨著的完成是立了汗马功劳的。《汉书》刚刚问世时,由于语言比较艰涩难懂,不象《史记》几乎接近白话,所以许多人读不明白,班昭就在皇宫藏书的一个叫“东观藏书阁”的地方教授马融等十多人学习《汉书》,然后再让他们去教授别人研读学习。由于班昭才华出众,又兼精通儒学和礼乐,深得汉和帝刘肇的赏识,常常召她入宫,命皇后及妃嫔拜她为师,学习儒家经典、经书礼乐及天文算术。邓太后临朝执政时,班昭以师傅之尊,参议朝政。士族文人提起班昭的芳名真是如雷贯耳,谁若能一瞻芳容或能让班昭签个名什么的,那是莫大的荣耀。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gu姑)”;因班昭的丈夫名叫曹世叔,大家都称她为“曹大家”,风光的很。班昭年逾古稀而逝,邓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班昭除了编撰了《汉书》外,她还擅长辞赋,著有赋、文等16篇。如今只留下了《女诫》七篇和《东征赋》等,其余大都失传了。《女戒》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被后人收入《女四书》之首。

  4.蔡文姬:第一位女诗人

  蔡琰(177-?),即蔡文姬。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蔡邕的女儿,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东汉蔡邕之女。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遣使以重金赎回,以三十五岁龄再嫁陈留董祀(时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后来董祀犯罪论死,蔡琰亲自向曹操求情,时值严冬,史载“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6岁时隔着墙壁就听出了哪根弦弹断的声音。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两首《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应曹操之请,凭自己出色的记忆力,将父亲已散佚的书籍背诵出来,并亲手缮写清楚,文无遗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有《蔡文姬集》传世,后来不幸散失了。

  关于蔡琰的最终归宿,史书上未见记载,成为了历史留给世人的又一个谜题。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5.妇好:第一位女将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妇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

  妇好,生卒年月不详。她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她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由于妇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商王武丁经常令她主持祭祀,育读祭文,并被任命为卜官,刻写卜辞。她通过主持祭祀,而参与朝中的政治活动,成为武丁埋藏的一位女政治家。妇好还是一位军事家,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

  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每有军事行动,常通过祭祀祈祷妇好在天之灵助战,这也反映出妇好生前的名字,确足以威慑敌人,妇好死后,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独祭的隆礼,这在商朝也是少见的。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5.冯嫽:第一位女外交家

  冯嫽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杰出的女外交家。《汉书·西域传》中对冯嫽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

  汉朝为了联合乌孙国抗击匈奴,决定和乌孙和亲。开始汉武帝册封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王。可不久,细君公主就因病去世了。于是,又把楚王刘戍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的孙子岑陬。冯嫽正是解忧公主的一名侍女。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如果没有冯嫽,可以说解忧公主就在乌孙生活不下去。是冯嫽,对她百般劝解,陪伴公主慢慢地适应了西城的生活;乌孙王岑陬去世后,公主要嫁给岑陬叔父的儿子翁归靡(后来翁归靡死后,公主又嫁给了岑陬的儿子泥靡),是冯嫽把握得当,安慰劝解公主接受这样的风俗。在汉乌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冯嫽勇敢地斡旋于政治之间,她以乌孙为根据地,秉持汉节,以公主使者的名义游说天山南部各国,问候各国人民,为他们送去美好祝福,同时还慷慨行赐,尽显汉朝的礼仪风范。冯嫽的大家风范,博得了西城各国人民的爱戴。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肥王翁归靡去世后,乌孙局势动荡,冯夫人乘锦车持汉节,传汉宣帝诏令命乌就屠到赤谷城见汉朝长罗侯常惠,并立肥王与解忧公主所生的嫡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破羌将军辛武贤不出塞而撤军,避免了一场战事。公元前51年,因解忧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份,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

  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由花季少女到年迈老妪,冯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西域,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汉乌的外交舞台上,她向人们证实了“巾帼不让须眉”。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卫铄:第一位女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

  卫铄(272—349),字茂漪,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夏县尉郭乡苏庄)人。她是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出生一个书香世家,我国书法家卫觊之曾孙女、卫瓘孙女、叔父卫恒,都是大书法家。她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在父亲、叔父的严格要求下,终于自成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女书法家。

  卫铄擅长隶书和楷书,是我国书法的正宗传人。钟繇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书断、翰墨志》。唐人韦续在《墨薮》中更是对她推崇备至,称赞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年少时曾随卫铄学习书法。卫铄见到王羲之聪明好学,且悟性很高,不到三年写出的字就用笔有力,顿挫生姿了。卫铄称赞说:“这孩子长进真快,将来一定比我更有名。”尽管王羲之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法造诣超过了卫铄,然而从他的书风中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卫铄风格的痕迹来。

  卫铄不仅书法名冠一时,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独到见解。她有著作《笔阵图》一卷传于后世,为《宋史·艺文志》中所著录。

  大概是由于常年练习书法,修身养性,卫铄很长寿,活到了78岁。卫铄的儿子李允,在母亲的教导下,后来也成了书法家。曾做过为中书郎,亦工书。

  8.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儿(664—710),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唐代中原陕州(今中原河南三门峡)人士。作为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上官婉儿的曾祖上官弘为隋江都官盐移居扬州,祖父上官仪家于江都。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宫内庭。

  上官婉儿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上官婉儿本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因看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中下层官吏的拥护,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唐中宗时,上官婉儿成为中宗后妃之一,被封为昭容,故又称上官昭容她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又褒扬她的文章,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悦)为她写道::“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对其文其人评价很高。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颇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9. 郑毓秀:我国第一位女博士

  郑毓秀(1891~1959年),法文名苏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和女权运动鼓吹者。她曾经是民国政府时期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

  郑毓秀是个有个性的中华女杰。郑毓秀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西乡乡屋下村(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乐群村)的一个封建官吏家庭。毓秀自少聪明过人,其母为了使她有一技之长,常常教她颂读经文。她天生就有反叛精神:五六岁的时候,死活不让缠脚;年方十三岁,敢于自己解除与两广总督的儿子婚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毓秀入天津“崇实女塾”教会学校,接受西式的教育。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毓秀随姐姐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她接受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薰陶,参加了同盟会。不久,郑毓秀回国从事革命活动。

  1914年,郑毓秀为追求救国真理,又离开祖国赴法国巴黎深造。她在巴黎取洋名苏梅(Soumay),攻读的专业是法学,经三年苦读,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加入法国法律学会,是该学会的第一位中国人。1918年,郑毓秀受南方军政府吴玉章主持的外交调查委员会的委派,在法国进行国民外交工作,在“巴黎和会”,担任中国代表团的联络和翻译工作。1924年,品学兼优的郑毓秀终于取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第一位女子获此优异成就和殊荣。

  1925年郑毓秀回国,被聘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26年她与同学魏道明博士(后来的丈夫)在上海法租界开设了一个律师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律师。1927年,郑毓秀历任上海审判厅厅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江苏政治委员会委员、江苏地方检察厅长、上海临时法院院长兼上海法学院院长。1928年,郑毓秀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出任国民党立法院立法委员,建设委员会委员,曾是民法编纂五委员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教育部次长。其夫魏道明,也因为郑毓秀与汪精卫、宋美龄、王宠惠等国民党要员的密切关系,而屡获升迁,先后任南京市市长,驻美大使、台湾省主席等要职。

  1948年,郑毓秀夫妇移居美国,脱离政治之后,漂泊异乡的郑毓秀夫妇困顿迷茫,曾在巴西逗留经商数年,后终因欲返大陆不能,想回台湾“缓发”,只好终日搓麻消时。19客居他乡、倍感落寞的郑毓秀,晚年疾病缠身,度日如年,于1959年12月16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68岁。

  10.吴贻芳: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吴贻芳(1893-1985年),号冬生,女,湖北省武昌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04-1915年,吴贻芳先后就读于杭州女子学校、上海明女子学校、苏州景海女子学校。期间,其父母兄姐相继去世,被迫辍学在家,在姨父陈叔通先生帮助下,继续发奋读书,后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16年2月以特别生插班入金陵女子大学,她以优秀学业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曾带领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1919年毕业后至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8月获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5年间,她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夏,她应母校金陵女大召唤回到祖国,就任了这所大学的第一位由中国人担任的校长,执掌校务24年,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1938年她以文化界知名人士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任参政员;1941-1947年,当选为参政会主席团主席之一。

  1949年9月,她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名誉校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民进主委、省妇联副主席、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会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常委,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妇女校友会授予她“和平与智慧女神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