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教会大分裂的起因是什么?东西教会大分裂的外因与内因分析

2018-07-30 11:55:02 首页

  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于事件具体起因多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相关 ,故又称阿卡西乌分裂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blob.png

  背景

  罗马大公教会和东正教会的分裂,是罗马帝国东西分裂之后多个世纪以来摩擦的结果。彼此之间在文化和语言上的隔膜和政治上的对抗,使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分歧不仅仅限于宗教问题上。即使在诺曼人入侵、双方同在受外敌威胁的情况下,1054年东西方教会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调停会议,仍然演变成一场互相控诉指责的大会,罗马教宗在此下诏革除了东正教会的教籍。

  其实过往双方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鲜有共识。例如在反图像争辩(726-843年)之中,为了是否可以向图像敬拜,双方已闹得不和。在三位一体之神性的问题上,圣灵是由圣父"和子"而出(西方教会的观点),还是由圣父"透过子''而出(东方教会的观点)等神学问题,成为在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阜丢斯(Photius)时期(864年)的剧烈争论。至于最后的决裂,却是政治因素多过神学争议,特别是罗马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宗宣称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其它的宗主教之上,而君士坦丁堡则认为罗马与各宗主教是平等的。

  外因

  罗马

  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转移到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

  根据圣经记载,罗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禄曾给在罗马的基督徒写了著名的罗马书,并亲自在罗马居留了二年。根据教会的圣传,伯多禄是罗马的首位主教。这两位宗徒最终都在罗马殉道。

  因此,罗马教会在初期教会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此期间,教宗(罗马主教)亦试图在一些教会事务中扮演权威的仲裁者的角色。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基督宗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世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大公会议所颁布的法令中,罗马教会列于各地方教会之首。

blob.png

  新罗马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罗马。

  381年,召开了基督宗教历史上的第二次普世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这次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区提升为牧首区,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仅次于罗马教宗。

  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普世大公会议--卡尔西顿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法令,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罗马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

  根据大公会议的法令,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乃是因为他是帝国首都罗马的主教的缘故,故此,帝国的新首都的主教也拥有与罗马主教相同的首席权。

  这一法令受到当时的教宗利奥一世的强烈抗议,认为该法令侵犯了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声称:教宗之所以拥有首席权是因为他是使徒之长彼得的继承人的缘故,君士坦丁堡牧首不配拥有首席权,因此,拒不承认该法令的有效性。

  会议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于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藉;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藉。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内因

  公元7世纪末,罗马的拉丁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在礼仪和教义上的分歧加剧。

  726年,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拜占庭)身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将堂内的圣像、十字架全部捣毁,这样在东方教会引起了混乱与教难。

  利奥三世又将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日尔曼(St. Germanos)废除,当时教宗额我略二世责罚了皇帝。

  利奥三世报复,派舰队活捉教宗。利奥三世死后,继承人仍遵守此令。

  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继位后,愿意恢复对圣像的敬礼,愿意东西方教会统一,因而他得到当时君士坦丁堡牧首圣特拉乌斯(St. Tarasios)的支援,并得到罗马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于787年,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第二次大公会议。

  会议结果重新阐述敬礼圣像的真正意义,教会并非敬礼圣像本身,而是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圣母、圣人。

blob.png

  分裂

  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纳爵一世(Ignatius)被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废逐,改以重臣佛希要(Photius)继任牧首。

  863年,此时的罗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采取了行动,声明伊纳爵的废黜非法,以及开除佛希要的教籍。佛希要也开始了反击,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开除教宗教籍,是为"佛希要分裂"。

  双方为教区管辖权和罗马教会将圣灵"从父出来"改为"从父和子出来"引发的"和子句"纠纷越演越烈,不料支持佛希要的米海尔三世遭人暗杀,凶手自立为皇帝,是为巴西尔一世,他将前任一切的措施推翻,包括废逐伊纳爵跟佛希要的提升。

  同年教宗尼克老一世逝世,继任的亚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八次大公会议,东西教会统一,而东方教会也承认罗马的首席地位。

  虽然佛希要分裂只维持了几年,但是却种下了日后大分裂的近因。过去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是无可否认的。这次事件后却有人开始质疑教皇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皇窜改教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