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薯之父——陈振龙,带回红薯拯救亿万中国人

2018-08-03 11:57:44 首页

  地瓜不仅好吃,还很健康,关于红薯的作用,不用多说,那是好处多多!

image.png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明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海中之人多寿,而食甘薯故也”。

  但对于过去的人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充饥!

  今天的人已不再以此为主要食物来源,但提到地瓜相信无人不知。然而,你知道地瓜其实是舶来品吗?

  地瓜,又称番薯,种类有红薯、甘薯、白薯等。

  我们知道在过去,海外之地称为“番”,很多从国外引进的物种都被冠以“番”字,如番茄。

  而地瓜之所以称为番薯,也是因为是海外引进。

  那么这玩意儿又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这就要说到明代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

image.png

  在明万历年间,为了讨生活,他决定趁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所以他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

  也就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 此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

  他认识到甘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若把其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

image.png

  可甘薯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受到刑罚。

  于是,陈振龙留心学习番薯栽培技术,悉心向当地百姓求教,等待时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

  经日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之后立刻着手在自家住宅附近试种。

  这一年大旱,五谷欠收,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

  陈振龙让儿子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

  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其味甘甜,又称甘薯。

  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经传遍闽、赣、云、贵、川、冀等地。

image.png

  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诏书:“推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

  从此,中国大地番薯成为人民的主粮作物之一。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image.png

  陈振龙从“外番”引进“番薯”,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的后代子孙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

  也正是因为番薯的传播,在大荒之年的日子,因灾年而饿死的人数大大减少。

  换句话说,番薯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当时西汉人口已达六千万,然而直到明末人口还只有一亿人,可是到了乾隆就猛增到两亿,清末就是四万万同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