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13:00:20 首页
黄慎(1687—1770),原名盛,字公懋、恭寿,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清康熙二十六(1687年)出生于宁化县湖村,病逝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是清初著名画家,时称诗书画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佼佼者。
心系大众。黄慎生于贫困农家,小小年纪为分担家计历经艰辛,后为卖画东奔西跑,目睹人吃人残酷的现实。煎熬的生活使他尝尽人间的辛酸与艰难,培植了他对穷苦人的真切同情和鲜明的爱憎感情,他用真挚的感情去描绘苦难中挣扎的乞丐、纤夫、贫僧、樵夫、渔翁、轿夫……的生活。《渔翁渔妇图》画上笑呵呵的渔翁迎着卖鱼而归的渔妇,她手提卖鱼所得的菜肴,肩扛米袋向渔翁挕拜施礼,题诗:“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酒出横塘。”黄慎笔下的世俗人物从不掩饰其生活的艰辛,不曾把他们美化成飘飘欲仙或“正人君子”般的虚假形象,而是以平等、同情、代言的态度塑造一批有血有肉,具有生命活力的世间凡人。
一身正气。黄慎生活在清朝残酷统治与大兴文字狱的险恶世道。当时朝廷从不放松对画家的控制和利用,笼络一批御用画家,大绘《康熙南巡图》、《万树园赐宴图》、《乾隆万寿图》等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画作。而黄慎却敢冲破清王朝文化控制,用笔揭露满清黑暗统治的《群乞图》。画面上成群乞丐(农民、饥民)流浪街头,昼无所食、夜无所归,妇哭婴啼的悲惨场面正是对“雍乾盛世”的血泪控诉。在清兵血洗扬州“十日惨案”80年时,他写诗“……甘泉城外景凄清,不逐繁华吊黄土。白骨如坵冢若鳞,那得幽魂都有主”,追念80年前惨绝人寰的痛史。《梅花岭》诗“清奠上世人,欲荐涧溪荪”、“我持麦饭拜荒蓁”,与哀怨悲愤的心情祭奠为民族献身的忠魂。面对清代黑暗社会,目睹人间种种不平事,他满腔悲愤地发出“黄犊恃力,无以为粮。黑鼠何功?安享太仓!”的问责。又在《杂韵》诗中写道“谲语类忠言,是非辩馋谄。空中悬一剑,涂蜜令人餂。”清醒地认识到清统治者施以怀柔之计笼络文人以及罗织罪名陷害无辜的阴谋伎俩。
甘守清贫。黄慎幼年长辈给他取名“盛”、“公(躬)懋”。“躬懋”解作“躬逢盛世”恰好同“盛”之名相应,表达长辈希望他能在吉祥美好的世道生活。然而,他经历的是“兀兀以穷年,西驰复南走。丰年儿啼饥,道在形吾丑。”丰收年时还过着“儿啼饥”的苦日子,若是灾年更是悲惨难言。旅途看到的是“老儒守饥馁”、“今日欢乐场,明日空寂也。”为此,他对所谓“雍乾盛世”的虚假繁荣非常反感,毅然把“黄盛”改字又改名。他一生从未进清廷科举考场,不作功名之想,甘守清贫布衣生活。
不附权贵。对有权势者“当其意有不可,操缣帛郑重请乞者,亦娇尾厉角,掉臂弗顾也。”而对平民百姓“虽担夫竖子,持片纸方逡巡不敢出袖间,亦欣然为之,挥洒题署。”其鲜明的爱憎使他笔下出现许多描绘渔樵平民生活的画卷,却看不到画后脑壳拖长辫子的满清臣民,流露出他决不攀附清朝权贵的铮铮骨气和深沉的民族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