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11:35:59 首页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油画肖像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表现的就是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后的场景。马拉(Marat,1743-1793)是法国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个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夏绿蒂.科黛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画作内容
《马拉之死》油画纵165cm、横128cm,描绘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遇害的雅客宾领袖马拉被刺的情景。马拉是一位医学博士和物理学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人民之友》报主编,同时,马拉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政客,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因受到大资产阶级贵族的追杀,他只能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生活,因此他患上了皮肤病,他常泡在浴缸的药水中以缓解痛苦。浴室成为他日常办公的地点。1793年7月13日,反对暴政的女刺客科黛,以商谈事宜为由,进入马拉浴室,趁机行刺。大卫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马拉倒在浴缸中,鲜血从他胸口流出,带血的匕首掉落在地上。马拉的躯体无力地垂到一边,手中还拿着刺客的信函, 右手还握着笔。他审批的木箱上有墨水瓶和纸。手上的便笺写的是:"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而木箱上的便笺上写的则是:"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创作背景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最动荡,最血腥,也是最伟大的变革时期。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一场危机中,这一波灾难的导火线照例是金融危机, 法国因资助美国争取独立而洋洋得意,但财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国王向人民增税。以避免破产。因为贵族、神职人员可以免税,但是穷苦的平民们却要为此掏空口袋。1789年,法国作物歉收,物价飞涨。
康城是右翼势力的代表吉伦特派的活动中心。到了1793年,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立法大会和国民公会中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已彻底沦落为王党、投机商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唾弃,由代表中下层人民的雅各宾党取而代之,夺取他们的政权、逮捕了他们的29位代表和两个部长。科黛的丈夫和兄弟被处死,父亲和叔父畏罪逃亡。这就激起了科黛的仇恨,她铤而走险,搭乘一辆顺路的邮车来到巴黎,企图刺杀雅各宾党激进派的领袖、时任法国公安政治委员并坚决对违抗者执行恐怖法的马拉。她本打算在国民大会上行刺。这样当场就极有可能被群众打死,造成当事人已故无法追究的事实,以免祸及家人。不巧,这时马拉早已抱病在家,有一段时间没有去过国民大会了。于是科黛改变计划,直接来到马拉的住处,以求助者的身份求见马拉,当即被门外的值班人回绝了。天黑后,科黛又第二次求见,大喊大闹。急人民之所急的马拉听到喊声后,命门卫让她进见。科尔黛先是自报家门,说自己来自康城。关心敌人动态的马拉,立即追问那些逃到康城的吉伦特派代表的活动状况。
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893年,《马拉之死》油画才为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重新成为稀世珍品。1982年随法国250年画展到中国北京展出。
法国十九世纪现代派诗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马拉之死》"没有迂腐平庸之处,既有一种柔和的的情调,同时又有一股动人心魄的力量。该画作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戏剧。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得该幅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奇迹之一。"
苏联美术评论家尤·戈·夏皮罗:《马拉之死》"把一个人的生活、斗争、社会观点和死亡描述得比长篇大论可能记述的还要充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