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3:01:31 首页
蘧瑗,字伯玉,今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于诸侯。与孔子亦师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论语》记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是孔子尊敬和称颂的君子。吴国著名政治家季札访卫,拜访蘧伯玉、史鱼等后,称赞说“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故”。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其家乡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也自古被称为“君子乡”、“君子里”。
注重个人修养,道德典范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谦虚谨慎,慎独处事
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可以说,“宫门蘧车”的故事诠释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
耻独为君子
蘧伯玉留下很重要的一句话“耻独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还不够,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修养,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高尚的人,还要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君子,成为高尚的人,而仅仅独善其身追求个人完美,不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是可耻的。这就是“耻独为君子”的人生境界。
蘧瑗治卫,弗治之治
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他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人,倡导弗治之治,兴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实行宽松、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所以,战乱频仍的春秋,卫国才得以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
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尸谏”)。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孔子听到这件事,对史鱼和蘧伯玉都很赞赏,他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接纳孔子,助其远游
蘧伯玉礼贤爱士,蘧伯玉年长孔子30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卫国大夫了。但对少年成名,秉承“仁德”治国思想的孔子,却是十分赞赏,一直是亦师亦友,互相礼敬有加。公元前498年,当孔子逃离鲁国之后,蘧伯玉就成了资助和鼓励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力量,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9年居住在蘧府,蘧伯玉还让他的外孙子贡拜孔子为师,子贡出身为商业豪门,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物资支持。
亦师亦友,思想影响
蘧伯玉是孔子的老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蘧伯玉同时也是孔子一生的挚友,二人分别仕于卫和鲁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有一次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儒家尊崇,位列东庑
因为蘧伯玉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对孔子的支持,所以受到儒家学派的尊崇。成书于战国的《礼记》中,孔门弟子把蘧子的话奉为圣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历代孔庙祭奠中,将蘧伯玉供奉在历代先贤之首位,位列孔庙陪祀东廊第一位,表达了儒家对蘧老夫子的敬重。
道家思想的启蒙者
思想深邃,道家源头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开了道家老庄“无为而治”思想之先声。《淮南子》中写到:“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明代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蘧伯玉首倡“弗治而治”的思想异曲同工。蘧伯玉生于公元前585年,终于公元前484年,是一位年逾百岁的寿星,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待考),终于公元前471年,如果按照生卒年岁来算,蘧伯玉恰好长老子十岁,二人处于同一时代,思想又高度一致,由此可见“无为而治”和“弗治之治”的思想与哲学理念,在当时是一种潮流。
道家尊崇的思想组成者
“螳臂当车”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面对滚滚而来的车轮,螳螂十分愤怒也十分自信,张起前臂要阻挡车轮,这个生动而夸张的场面,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寓言出自《庄子·人间世》,从原文看,这话出于蘧伯玉之口。庄子老家民权县,与蘧伯玉老家相距不远,且蘧伯玉比庄子早200余年,所以蘧伯玉对庄子的影响,正如老子对庄子的影响一样,都是直接的,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则阳篇》对蘧伯玉的事迹和为人都有详细的描述。《淮南子·原道训》、《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说山训》对蘧伯玉的思想也都进行了引用和阐述,这些都是对道家思想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论语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