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1 14:40:38 首页
平壤围城之战,充分展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优势,日军凭借火枪打败了朝鲜,而明军又通过火炮完全碾压日本的火枪,赢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
明帝国疆域辽阔,眼界宽广。不缺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以及当时科技的发展,选择的大炮是历史必然。日本地狭人稠,士兵缺乏训练,资源短缺等原因,进而选择了火枪,这都是当时国情决定的。
公元16世纪后期,日本各地的割据势力陆续臣服于丰臣秀吉,全国获得了统一。美国一位战略家曾经说过:“日本这个民族所有的想象力都来自于对大陆的渴望”,统一日本显然不是丰臣秀吉的征战的终点。他的目标是通过朝鲜征服中国,甚至坐镇宁波征服天竺。1591年丰臣秀吉出动大军进攻朝鲜,出动的日本军队大部分都是步兵,装备有日本刀、长矛和火绳枪(日本称为铁炮)。早在1543年,日军就引进了葡萄牙的火枪,最初日本只是从欧洲人手中购买火枪,但随后日本人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始自己制造甚至改造火枪,其火枪性能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朝鲜的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丞相)柳成龙评价日本火枪:“其致远之力,命中之巧,倍于(朝鲜)弓矢……来如风雷,其不能当必矣”。1593年2月8日,明朝大军围攻日军占领的平壤城,日军在城墙上做了很多射击孔,发挥自己火枪的威力,明军第一次攻城伤亡很大。但很快,明军重炮部队来了,史书记载明军用将军炮(120 门)与虎蹲炮(20门)等火炮猛轰平壤城。
根据史料记载,明军将军炮“一发决血衢三里,草枯数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能从中体会到明军重炮的威力。“顷刻间爆炸声震天,焰烟蔽空,……日方粮库,弹药库悉中炮燃烧,兵营工事相继被毁”铁炮在真正的大炮面前犹如螳臂当车,不堪一击。
很快明军就攻入了平壤,明军和日军开始了惨烈的巷战
此时日军火枪威力小的弱点暴露了出来。明军副将李如柏头盔被日军火枪击中,但是因为“盔中棉厚”,李如柏只受了点小伤,蓟镇参将吴惟忠则是胸口中弹,但仍能“犹奋呼督战”,战后吴惟忠升任任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明朝的枪客观讲,是比同时代西方要落后的,也逊色于小日本;但明朝的大口径炮属于世界一流水平,虽说也是仿制的。只不过到了清朝 统治者重视骑射,刀枪弓矢等仍然是用兵作战中的主要武器。同时,火枪火炮也在统一中国、平定叛乱和巩固边防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前期,火器制造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如康熙年间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还专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按理说清朝并没有忘记发展军事力量,为什么还是败给了洋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