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5:56:20 首页
宋孝宗被称为南宋最杰出,最有作为的皇帝。登基一个月后,他就为岳飞平反昭雪,并谥封“武穆”。岳飞虽然已经去世20多年,对他本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岳飞是一个风向标,是一种精神象征。给岳飞平反,就是表达着孝宗志在收复中原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第一个年号改为“隆兴”。
很快,他在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后,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廷由主战派主将张浚主持,誓师北伐。孝宗北伐之前,来自主和派的反对是非常强烈的。首先是退位的高宗不同意,他这时候反对已经不是怕徽、钦二帝回来抢夺他的皇位,因为二帝早已先后去世,而是关乎他的面子问题。还有孝宗的潜邸旧臣、右相史浩的反对。史浩在孝宗当皇帝的过程中帮了大忙,孝宗让登基后,让他担任了首相。
不过孝宗的态度是坚决的,史浩反对,孝宗干脆绕过他,直接向张浚发命令。史浩以辞职相威胁,但这也改变不了孝宗一意北伐的决心,后来他甚至不惜把这位政见不同的恩师贬斥到外地为官。
但是孝宗这次北伐一开始便注定是要失败的。首先,他没找到一个恰当的将才。张浚在高宗前期就已经被证明了他的志大才疏。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是主战派,但他在统帅军队和指挥作战上确实没什么能力,而且性好妒忌不能容人。当年岳飞曾多次向他示好,希望将领们捐弃成见,同心抗金,都被他拒绝,反而在排斥异己上越走越远。
另外,北伐的另两员干将李显忠和邵宏渊也是不堪大用。北伐开始的时候,由于金人准备不足,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李显忠攻克灵壁、宿州,邵宏渊攻虹县虽迟迟不下,但在李显忠派降卒劝降的帮助下,虹县也被拿了下来。而且,一大批金将先后投降,北地居民纷纷归附。
不过,军队的毛病很快就出现了,当孝宗封赏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时,邵宏渊却耻居李显忠之下,在战事上处处掣肘,并向张浚提出,不受李显忠节制。张浚居然同意了他的非分要求。
张浚作为帅才的志大才疏,由此可见一斑。统一号令,本来是作战的不二法门,对邵宏渊的表现,张浚本该严肃处理,果断调整,以避内耗才是。他却和稀泥,这让邵宏渊此后更加有恃无恐。
不久,金军缓过气来,大举来犯宿州。金先头部队万余人被李显忠打败后,十万主力大军随后赶到,李显忠陷入重围,但邵宏渊不但不支援,还和部众说风凉话道:“这大热天的,摇着扇子还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呢!”当晚,邵宏渊部队里的统制周宏风闻金军来攻,一时鼓噪,造成整个邵宏渊部不战而溃。李显忠独力难支,叹息一声:“老天爷不让咱们收复中原吗?为什么要派人阻扰?”大败溃退到江淮一线。
其实,这次失败也并不能全怪邵宏渊,李显忠也有重大责任。李显忠首战告捷后,没有认识到那是金人缺乏准备的原因,既不积极趁势进攻,也不着意防守,而是整天与部下饮酒作乐。当有人报告金军先锋万人来犯时,他竟然大大咧咧地说:“区区万人,何足挂齿!”照旧饮酒不提。而且作为主帅,还犯了赏罚不公的大忌。邵宏渊鼓动李显忠把宿州府库中的钱帛全部拿出来赏赐士兵,李显忠不同意,每三个士兵才赏一千钱。另一方面,他又放纵自己亲信随意搬取不予追究。最后在邵宏渊的起哄下,士兵怨气上升,士气低落,不战先溃。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的将领带兵打仗,胜算如何,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但孝宗也实在是没办法。经过高宗、秦桧二三十年的严酷打压,这时候已经没有了岳飞、韩世忠、刘琦、吴阶这样的名将,他只能把北伐大任交到张浚、李显忠、邵宏渊这样一些人肩上。同时,长期屈辱求和的舆论氛围,抗战军民无论在能力、意志力上都已经严重低落,不敢打仗,打不来仗,已是军队的普遍状况。
客观上说,孝宗的一登基就开始的这次北伐,确实有点操之过急,也属于一个误判。
之前两年,金主完颜亮为缓和国内矛盾,曾发动过一次大规模的南侵。这次南侵,虽然打得宋军丢盔弃甲,但也遭到了宋军的顽强阻击。尤其是虞允文指挥的采石之战,更是直接导致了金军内部动乱,完颜亮还被其部属射杀身亡。
采石之战的胜利,有着非常多的意味。虽然我们不可否认,作为文臣的虞允文有着军事指挥的天赋,但是,这场战役与完颜亮的急躁冒进不无关系。完颜亮的腐败统治,搞得国内人心离散,他打这场战争,本身就是想重树权威。但是他显然适得其反,这次违背金国百姓意愿的战争,让百姓对他更加离心离德,他南侵不久,就听说完颜乌禄在东京辽阳府被拥戴为帝,改元“大定”。这让他更加着急,所以一味催促将士渡江。最后让将士不堪忍受,他也遭受身首异处的下场,为他这次穷兵黩武打上句号。
更有意味的还在于,这恰恰说明南宋战将的凋零。也正是在这一年去世的刘琦曾感叹道:“朝廷养兵三十年,一筹莫展,大功倒出自一个儒生,我辈愧死。”刘琦被称为南宋初期的中兴名将,其能力和战功可以和岳飞、韩世忠、吴阶等人媲美。刘琦说这样的话,虽然也是由衷地赞美虞允文,却也道出了心中无尽的辛酸。如果在高宗统治的这三十年里,不是一味地打击武将,苟安求和,今天怎么会出现由文臣指挥这样一种局面。自己三十年英雄无用武之地,今天真正迎来战争的时候,却已是衰朽暮年,没有力气再举起长矛了……
这些意味孝宗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次战争,孝宗其实也是参加了的,那时候他还是太子。完颜亮入侵一开始,一腔热血的孝宗就向高宗请缨出征。孝宗的这个做法把他的老师史浩吓坏了,你这不是犯了人主的大忌吗,赶紧收回申请吧!于是孝宗才改口称随高宗御驾亲征。而高宗则完全没有这个打算,他正思谋着如果完颜亮渡过长江来,就往海上跑呢。后来听说完颜亮被部下杀死了,他才敢装模作样去走了一趟。
这一趟,孝宗也在队中。到处是百姓兴高采烈欢呼的景象;士兵们直往北追,势如破竹;圣驾像游乐一样,在长江边上溜了一圈。显然,他看到了的只是战争的尾声,而不是全貌。而这尾声,给他沸腾的血液,又再添了一把柴,因而也容不得他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等到孝宗当上皇帝的时候,金国已经不再是完颜亮的统治,而是被誉为“小尧舜”的金世宗在治理。当孝宗准备北伐的时候,金世宗已经让国内安定下来,文臣武将各就各位,也就是说,南宋早已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时机。北伐想取得战果,已经不太可能了。
不只是中原战场,西线战场上孝宗也失去了绝好的机会。尽管中原战场发生了改变整个北伐战局的“符离之溃”(宿州旧称符离),但是硕果仅存的老将吴璘在四川战场上却打出了不俗的战绩。吴璘是吴玠的兄弟,也是一代名将。在和其兄多年的抗金生涯中,他创建了一种专门用来对付金国骑兵的“垒阵法”。在那个年代,金国骑兵号称天下无敌,有一句民谣这样称赞金国骑兵,“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而吴璘的“垒阵法”依靠长枪手、弓箭手、挠钩手高低错落的巧妙排布,在打击金国骑兵上却屡屡凑效,多次破除其不可战胜的神话。从完颜亮南侵到隆兴北伐,吴璘先后收复了原属于北宋地盘的十六个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但在中原“符离之溃”南宋军队退保长江一线后,市侩政治家、主和派干将史浩却多次给孝宗提议,让吴璘赶紧退回来。他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孤军深入,容易全军覆没;二是四川在有宋一代一向是“不平”之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时惶恐的孝宗果然下令吴璘退兵保蜀。谁知这一退,不但丢掉刚到手的土地,还在金军的反攻追击下,伤亡达两万多人。孝宗听说后,大哭道:“史浩误我!”一怒之下把史浩撵出京城。
这再一次的溃败,固然有史浩苟且偷安的原因,却也是孝宗不够明慧之所在。后来孝宗醒悟过来,表示不再干涉吴璘战略决策,让他自行进退的时候,先前所取得了对金优势早已丧失殆尽,而且重病缠身的吴璘不久又去世,孝宗给他的“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不但毫无用处,后来竟还成为吴璘孙子吴曦作乱的工具。此是后话。
不过,不管怎么说,孝宗的行动唤回了人们久违的热情和振奋。这是建炎南渡以来,来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不仅仅是坚持抗战,而且是主动北伐的声音。这种声音给饱受金人蹂躏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也给视靖康之难为奇耻大辱的有识之士更多的憧憬和遐想。这个宋太祖的七世孙不愧身上流着的是太祖之血,人们有理由相信,雄才大略的太祖环宇一统四海安定的故事,会在孝宗身上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