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里桥之战背后的军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1-09-06 13:02:29 首页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可谓内外交困。南方的天平天国依然没有被剿灭的趋势,几年前对进京换约的外国船队的突袭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了1860年的今天,英法联军推进到了距离首都北京不远的八里桥一带。一场注定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战役就此打响。

  战役的结果,人尽皆知。然而这场战役前后的一系列表现却反映了当时的清朝,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远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大。

  巨大的军事差距

image.png

  1860年的今天,一共有三位主帅带着他们的军队抵抗英国法国的联手攻势:

  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带着7000骑兵和步兵成为了清王朝保卫京师的主力。他的蒙古马队被清朝寄予厚望,却已经在之前的张家湾之战中被联军的近代骑兵部队击败。为了补充兵源,他不得不将一些蒙古牧民临时拉近自己的队伍里。尽管如此,这位靠军功一路蹿升的蒙古王爷依然是清军中最勇敢而富有战斗力的一位。

image.png

  曾王爷的蒙古骑兵

  礼部尚书瑞麟有10000多军队。除了八旗军、绿营部队和民团,也包括了一些骑兵部队。但他只是一位文官,没有多少实际的军事经验。

  副都统胜宝统帅京营八旗兵5000和几千骑兵部队,他一样只是一位文官。

  传统的中国儒家观念下,出将入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人生追求。然而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一大批其实并不具备专业军事能力的文官,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赋予前线大军的指挥权。如果他们在军中的副手并不能干,那么他们的作为就可以忽略不计。

  僧格林沁则是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典型武将,基层经验丰富,也不欠缺杀敌建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不仅文化程度低,而且对于军事事物也从未经历科学、系统的训练教育,完全凭借经验主义指挥作战。何况他们三方,其实并不同属,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根本无法有效形成一个拳头。

image.png

  英军主将格兰特

  他们的对手是英军将领格兰特和法军将领孟邦托。两位不仅是军校毕业的职业军官,更在一系列海外服役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联军在八里桥一代仅有6000人的军队,却拥有大批专业训练的士官负责基层指挥,更有2000人的强大炮兵队伍负责支援。骑兵部队虽然人数很少,但精于作战,有丰富的殖民地参战经验。联军一并带到中国的70个医疗小分队,也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专业野战医疗的战事。

image.png

  1860年的英军军官

  英法军队经历了近代,尤其是拿破仑战争的近代大兵团洗礼,在组织编制上也有了巨大进步。除了足够多的基层军官控制队伍,有效执行战斗命令,团营到师旅级别都有相应规模的参谋力量。这样,不仅不同部队直接可以接受统一命令,也因为统一科学的规划训练,可以在战场上做到彼此之间紧密配合。这使得英法军队在世界各地的作战中,表现优异。

image.png

  1860年的英军士兵

  至于军队武器的差距则无需分解更多。当联军开始将后装步枪、锥形子弹、后装线膛炮运抵中国时,清军依然在使用原始落后的火绳枪,升至是17世纪从荷兰进口的大炮。

  可怕的观念差距

image.png

  比军事装备和军队组织差距更大的是清朝人与英法等近代国家之间的观念差距。战前,咸丰皇帝曾经希望与联军达成协议,双方因此展开过一场世界外交史上臭名昭著的会谈。在清朝内部的主战派看来,这次会谈只是一次绝佳的斩首机会。擒贼先擒王的古老理念,此时正占据他们的大脑。至于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光荣传统,则只是一种象征软弱的权宜之计。

  于是,当只带少量护卫的联军使团抵达会场后,发现当地已经张贴了征集洋人脑袋的告示。使团成员被得到密令的僧格林沁军全部扣押。此后他们在大牢内体验了当时最具中国特色的刑事处置。数名卫队士兵被残忍杀死,另外一些人则在受尽折磨后,惨死牢中。而在清朝主战派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威慑手段。岂知这不仅没有吓退联军,反而促使后者集中力量发动进攻。

image.png

  被清军扣押的外交官巴夏礼爵士

  清朝主战派的这种中世纪理念,与联军所秉持的近代国际观念,如此格格不入。差距之大,表现之难看,也是今人回首,足以脸红的耻辱。

  意料之中的惨败

1543387627252905.png

  八里桥之战正是在这两种差距巨大的文明直接的一次剧烈碰撞。

  当天早上,负责前哨突袭的一队蒙古骑兵,前进到法军50米左右才被发现。但他们只是骑射,并未冲锋。很快就被大炮和步枪击退了。法军先遣队的指挥官科里纳将军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队伍太突前了,便迅速组织部队后撤,并通知后面部队战况。

  于是,法军主帅孟邦托将军下令迅速停止前进,部队成战斗队形并就地构筑工事。且联系后翼的英军迅速西进形成左翼,并派出骑兵侦察。因为他预感到法军现在所处的平原地形对骑兵有利,清军骑兵会发起更大的进攻。

  果然不出所料僧王的第二批蒙古骑兵赶到了,一部分从正面冲锋,另一部分从第二旅的左翼迂回包抄,希望能包围这股法军。这时有个很戏剧的情况,英军的格兰特将军听见炮声后,不明情况,便带领小股骑兵前往法军阵前侦察。结果差点被这直迂回的蒙古马队俘虏。慌忙跑回英军阵地的格兰特命令英军骑兵迅速出击。就这样这部插入英法结合部的马队遭遇了两面火力的齐射,并被发动反击的联军骑兵歼灭。僧王的第二次进攻失败了。

  随后赶到的法军重炮部队,架起了大炮,开始炮击八里桥一代清军的防线。而英军也把阿姆斯特朗重炮部队调了过来。面对联军优势的火炮攻击。清军骑兵展开了第三次进攻,再次攻击英法两军的接合部,并南进迂回英军防线,但归于失败。英军骑兵在击败蒙古骑兵后,开始西进追击蒙古溃散的马队。整个过程中,联军炮火都十分精准,掀翻了八里桥清军的所有炮位。这些炮在作战时基本都得了哮喘,而对面清军的原始炮兵则一直被火力压制。

image.png

  清军将领胜宝,在法军第一轮火炮攻击时,就被炸伤落马。于是他迅速带领所部几千余人后撤至定福庄,并将定福庄的部队一块带走回了北京。 看到胜宝撤退,瑞麟所部也迅速溃散。但也有很多八旗部队没有撤退,选择留下来坚持抵抗,直至战死。

  僧格林沁得知胜宝、瑞麟溃散后,命令所部迅速移师八里桥,并让卫队携带自己的帅旗固守八里桥上直至全体阵亡。这就是联军最为钦佩的那批死守桥头的勇士。不久,英军的骑兵深入于家围附近。看到有被包围的危险,僧王怅然而退。

  到了中午,联军陆续攻占清军的各个大营,看到营帐里还摆着没有动过的早餐。到下午三时整个战斗结束。

  联军攻入北京

  第二天,咸丰皇帝逃离北京。联军在八里桥取胜之后,所有弹药消耗殆尽,等了快2个星期才有了补给。等到10月6日才开始向北京进发,期间清军与其在朝阳门曾对峙。憾于北京的城墙,联军决定绕城北上西进,寻找使团成员和中国皇帝。僧和瑞麟的残部曾做象征性抵抗。

  后来一队迷路的法军推开了圆明园的大门,中国历史就此被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