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经典语录摘选介绍 为什么马丁·路德会是一个神话性的人物

2018-12-09 13:28:33 首页

  人物语录

  "我对那位公义刑罚罪人的神,说不上爱。我对他隐存忿怒;我恨他,因为可怜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惨恐惧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毁坏,还要受福音折磨。。.."

  "因为你污损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毁灭在这火里!"

  "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经过敞开的门,进入了乐园!"

  "如果今次大难不死,就会成为一名修士"(天主教)

image.png

  "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我是粗野! 狂暴!激烈! 好战!"

  "我是上帝话语的奴仆"

  "我是民族的战士"

  "应该把他们戳碎、扼杀、刺杀,就象打死疯狗一样"。《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

  "我是一个好修士,严守纪律,我可以宣称,若有修士能因着遵守纪律就能到达天堂,那应该就是我。 在这屋的伙伴,只要是知道我的,都能够为此做证。 我若是拖延着礼拜,祈祷,阅读和其他这类的工作,我想我可能会痛苦而死。"

  "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马丁路德墓志铭>>

  人物分析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他已经成为一个神话性的人物,马丁·路德已经成为一切可能的善与恶的象征了。而真正的马丁路德,既不是什么妖怪也不是什么圣者,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创新的思想,这是他性格中颇为吸引人的地方。然而,他常缺少自制力,有时候到了粗俗鄙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当他发怒时,他会像失去理智的人那样讲话,他的言论中,有些真的是虚伪欺妄,有些则几乎是凶恶怪戾,而令人惊异!因此基督教界是不肯出版未经删改的路德全集的,可是学术界并不卖帐,我们才有机会看他的"纯正"及"优美"四字真言!

image.png

  不过,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仅仅只凭藉他著作中的那些热烈而又过于激烈的言词来批判他的话,这也不全然是公平的。如果从它的言论中断章取义的话,当然就有不少句子呈显了他疯狂的气质。他常是想什么就说什么,毫不谨慎,他不是伪君子,也不是刁滑的外交家,但是他却会以一种鲁钝的简朴来撒谎,并且曲解真理。

  谁要是与他的看法不同,他都鄙视他们有如仇人,咨意地侮谩对方,他并不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家,他自相矛盾但又不为所困。为了对抗天主教友,他做了圣经的三项驳辩,但是他却禁止他的同伙有不同的意见。马丁路德被开除教籍以后,情势对他很不利,皇帝查理五世宣布他不再受法律保障,许多大学,包括代表欧洲学术力量的巴黎大学也在内,都宣布反对他,英王亨利第八也曾抨击马丁路德,当时却有日尔曼的诸侯,为了政治上的利益冲突而介入这场风波,特别是马丁路德所在地的封主,也就是萨克松尼的选侯,把路德带往伐特堡,加以保护。马丁路德就在此时此地,将圣经译成德文,萨克松尼的这位选侯,准许路德的朋友放弃天主教,还准许司铎结婚。一五二五年,路德自己也和一位离开修会的修女结了婚。

image.png

  当时,德国的皇帝查理五世去了西班牙,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诸侯,自动组织了一个联盟,为的是保护天主教教会,联盟领导人是查理第五的哥哥斐迪南大公爵,以及日尔曼南方的主教兼诸侯。而与路德应和的诸侯和萨克松尼选侯则组织了道却联盟。一五二六年,德国的国会为了避免引起内战,做了以下的决定和公告∶“在即将召开的大公会议,解决彼此的争端以前,各个诸侯在其所辖的地区,可以自由选择或约束他所愿意的宗教”,因此,不少的地区改变了信仰。一五二九年,国会又再公告说∶“在召开大公会议以前,不容许再有改变信仰的事发生。”公告发出后,有六位主教和十四个城市起来反对这项公告,因此他们被称为抗议教派,或者是称之为誓反教派。而在我们中国,一般翻译为基督教或新教。其实,基督教这一个名辞包括了一切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连天主教和东正教也包括在内。

image.png

  皇帝查理五世一直不放弃天主教和新教之间达成协议的希望,所以在一五三零年再一次在奥格斯堡召开会议,新教徒在会议中陈述了他们的看法,他们编写了所谓的奥格斯堡信条,这是新教教义第一次汇集的正式纲要,足以表明路德的思想。所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隔年新教徒组成了一个名叫斯马开德的军事同盟,形成了一种政治势力,而且还拥有一支军队呢。

  日尔曼境内分成了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阵营,造成了绵延不断的内战,一直到二十五年后的一五五五年,彼此在奥格斯堡签订了和约,有了一段暂时性的和平。和约的内容可以综合成三点,第一点呢,他们根据一五三零年所定的奥格斯堡信条,路德教派在日尔曼帝国境内的地位与天主教相同。第二点,帝国境内各地区的宗教信仰应该由诸侯领主来决定,而不是由一般百姓自行决定,假如有人不愿意接受该地区诸侯所选定的教派,那么他们必须离开这地方到他想去的地方,而不必改教。第三点,凡是神职人员兼任诸侯的主教或修道院的院主,只能私自个别改信路德教派,而在改信路德教派之后,他也就丧失了他的封地,因为土地并不属于他们继承的产业。

  奥格斯堡和约签订以后,至少在表面上和平降临到日尔曼境内,根据条约的内容,由封建的领主而非圣经来决定百姓的宗教仰,也就是说,一般百姓没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们信仰那一种宗教,得受封建领主的控制,而他的子孙又可随意尹动教义。领主要百姓信什么教派,百姓就得信仰什么教派。从此以后,“属谁管辖,便得信奉谁的宗教”这一句话,也就成了德国公民权的惯例。日尔曼帝国境内宗教统一的情势,也正式结束。奥格斯堡和约中,这种由封建领主决定人民信仰的原则在当时,对这股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潮流,给予一种固定的限制,也从这时候开始,日尔曼的疆土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领域,平民百姓各随自己的领主皈依不同的派别。新教徒不承认教宗和大公会议的权威,不接受教会的训导权,也不接受主教和神父的祝圣、弥撒圣祭以及对圣母玛利亚和圣人圣女的敬礼、圣事与善工的补赎价值、告解圣事、一部分圣经的解释等等,只保留了天主圣三的道理和对耶稣基督神性的信仰。

image.png

  奥格斯堡和约签订时,马丁路德已经在他的故乡埃斯勒本去世九年之久,这时候,德国北部、瑞士、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和英国都已改了教,法国境内正在试图改教。本来,他对自己的改教似乎应当知足的,然而事实上,他的晚年却笼罩在愁闷的心情中。在他生前,已经看出他自己在许多点上是失败了。无数的社会动乱,虽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但是他的偏激思想,却是真正的导因,他也曾经为他所亲眼目睹的德国道德衰颓而悲伤,他蓄意想要改革教会,但是却造成了教会的分裂,这显然不是他始料所及。他愿意使在德国的教会摆脱罗马的政治权力统治,结果却把各国的教会放在世俗君王的权力之下,使他更生气的,应该是他的徒弟之间的争斗,连他所坚持的“只要信,就能得救”以及圣体圣事的道理,也被他的门徒反对,他确实不愿意看到弟子分裂,但是路德言论本身,就已经注定,非分裂成无数的派系不可。

  他自以为对圣经有精确研究,他只认定他个人对圣经的看法,不容许别人也有神恩以解释圣经,他实在缺少了圣人的谦虚,他掘开了教会分裂的洪流,给信仰基督的世界造成了四百七十多年来长久分裂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