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10:11:36 首页
仁祖反正(朝鲜语:인조반정),又称癸亥靖社、癸亥反正,是指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按干支纪年为癸亥年)朝鲜王朝发生的一次武装政变。由于当时的朝鲜国王李珲(光海君)重用大北派势力,幽禁嫡母仁穆大妃,处死兄弟临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政局混乱腐败,导致以西人党为首的在野势力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光海君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执行中立政策,也为政变提供了借口和名分。西人金瑬、李贵等人拥戴李珲的侄子绫阳君李倧,在1623年4月11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夜起兵于汉城西郊,从彰义门攻入汉城。由于负责汉城卫戍的训练大将李兴立已被收买,按兵不动,故政变队伍得以顺利攻入昌德宫并纵火,光海君逃走后被抓回,流放江华岛,其宠臣陆续落网、处死。政变后李倧奉仁穆大妃之命继承王位,是为仁祖,故此次政变被后世称为"仁祖反正"。
仁祖反正使西人取代北人,掌握了朝鲜王朝的政权。不过,其合法性起初不为当时的朝鲜宗主国--明朝所认可,定性其为"篡逆",而后明朝出于"联鲜制奴"的战略考虑,在天启四年(1624年,仁祖二年)同意册封仁祖。但由于中国对其"篡逆"的定性并未改变,所以朝鲜的"辨诬"余波直到清代中叶才结束。
政治背景
朝鲜光海君李珲继承王位后,由于"非嫡非长"的尴尬地位,导致他对维持王位极为敏感。他倚仗朝中以李尔瞻为首的大北派势力,在国内剪除对王位的一切威胁,屡兴大狱,先后除掉的王族有胞兄临海君、养侄晋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儿绫昌君等,同时还将嫡母仁穆大妃幽禁于庆运宫(西宫,今德寿宫)。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北派独占政权,西人、南人等势力被逐出朝廷。而且光海君大兴土木,营建宫阙,设分户曹和调度使,到各道搜刮民脂民膏,宫廷里的宠妃金介屎与外朝的李尔瞻狼狈为奸,卖官鬻爵,兼并土地,造成朝政腐败,乌烟瘴气。当时有一篇给光海君宰相的上书中写道:"主上猎色而荒于政,金纯辈聚饮而割民肌,宫禁不严,幸门大开,金尚宫、任昭容之称远播京外,边倅守令各有定价,搢绅进退以金为媒,四境嗷嗷,举怀曷丧之心,而土木工匠不绝于九重之内,宗社危亡,非朝即夕。西人切齿,南人含怨,小北非笑。" 这段话抨击了光海君好色怠政、大兴土木,调度使金纯等剥削百姓,金介屎等后宫干政,官场贿赂公行、百姓怨声载道等种种社会乱象,不仅是光海君时代政治紊乱的写照,并且最后暗示了对光海君最不满的朋党就是西人党,可知仁祖反正在西人的主导下发生,并非偶然。
光海君的另一大弱点则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他任内女真族建立后金,侵占明朝辽东,光海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不积极协助"上国"明朝,反而向后金暗送秋波,力图维持朝鲜在明金战争中的中立地位。他只在萨尔浒之战时勉强派姜弘立率军1万去支援,据说还暗中通款后金,泄露军机,导致战败。此后明朝派人向朝鲜征兵,光海君都会找各种借口加以敷衍,另一方面他不断强调与后金保持往来的重要性。光海君的外交政策遭到包括大北派在内的大部分朝臣和士林的普遍反对,使他的处境更加孤立,也给了西人发动政变推翻他的绝佳口实和名分。
直接起因
具体地来分析政变发动者的直接动机的话,从表面来看是他们愤慨于光海君统治下"伦纪已绝,宗社将亡,慨然有拨乱反正之志"。 但是比起这种冠冕堂皇的言辞,他们发动政变更多是出于个人层面对光海君的恐惧和不满,以及私下怀有的野心。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发生申景禧之狱,定远君第三子绫昌君李佺受牵连而被流放并死去,包括绫阳君李倧在内的定远君一家不得不在惊恐中度日。申景禧的堂兄弟申景禛是李倧的表舅,处境也是同病相怜。另外两名政变主导者金瑬和李贵都属于西人党,他们也在光海君统治下极度缺乏安全感。金瑬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被牵连进三清洞结义事件,当时幽禁仁穆大妃的庆运宫贴了一张匿名书,上面说金瑬、洪瑞凤、金尚宪、张维、赵希逸等在金瑬家所在的三清洞结义,要推翻光海君,金瑬等被下狱,险遭处死,所幸小北势力的外戚朴承宗、柳希奋搭救及匿名书作者许筠被揭发而无事,但金瑬从此对光海君心怀不满。李贵则与大北派领袖郑仁弘有隙,在光海君时遭到打压,曾因崔祈之狱而被流放五年之久,到天启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才获赦免。李倧、申景禛、金瑬、李贵等人因为共同的处境和野心而走到了一起,发动了"仁祖反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