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神大地震简介 造成这场灾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21-09-06 13:07:30 首页

  阪神大地震(日文:阪神・淡路大震灾;英文Hanshin-Awaji-daishinsai),又称神户大地震、阪神大震灾,是指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52秒(日本标准时间)发生在日本关西地方规模为里氏7.3的地震灾害。因受灾范围以兵库县的神户市、淡路岛、以及神户至大阪间的都市为主而得名。

  地震对身为日本第二大的京阪神都会区影响甚大,震央在距离神户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岛,属日本关西地区的兵库县。该地震由神户到淡路岛的六甲断层地区的活动引起,属于上下震动型的强烈地震。

  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日本自民党再度回归政坛核心。

  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由于神户是日本关西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当时人口约105万人),地震又在清晨发生,因此造成相当多伤亡。官方统计有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房屋受创而必须住到组合屋的有32万人。

  2017年1月17日,造成6434人死亡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已过去22周年。在日本兵库县内,人们在地震发生的上午5点46分进行默哀,悼念死难者。神户市举行的追悼集会上,遗属表示“22年前的大地震无法在历史中抹去”,表达了至爱之人被夺走生命的悲伤和不让地震被忘却的决心。

  地震经过

  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位于日本国关西兵库县南部的淡路岛(在从神户到淡路岛的六甲断层带上),发生了里氏7.3级的地震。其震源深度约10-20公里,系直下型地震。

  这次强震对日本阪神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神户市,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震害。据资料反映,全震灾区共死亡6500余人(其中4000余人系被砸死和窒息致死,占死亡人数的90%以上),受伤约2.7万人,无家可归的灾民近30万人,毁坏建筑物约10.8万幢;水电煤气、公路、铁路和港湾都遭到严重破坏。据日本官方公布,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这次地震死伤人员多、建筑物破坏多和经济损失大,是日本关东大地震之后72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日本战后50年来所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

  此次地震诱发了“震度7”的设立,震度7的地区有:神戸市、芦屋市、西宫市、宝冢市、北淡町、一宫町、津名町。

  原因剖析

  造成这场灾害的主要因素;

  一是该地震的性质所致。城市直下型地震能量积累慢、周期长,就现代的条件基本无法预测。其震动方式特殊,垂直、水平均有震幅,烈度强,对城市的破坏性极大,而且神户市与震中距离近。

  二是地理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较脆弱。城市大都建设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经过强震,地基发生形变。城市抗震设防较差,使房屋(大都是80年代以前的建筑)、交通设施及生命线工程大量被毁坏,并引起火灾等次生灾害。

  三是震后救灾工作十分困难。震后,神户市通讯不畅,道路组塞,一个惊恐,客观上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救灾无法按预定设想组织展开。同时,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对关西震灾准备不到位,估计不足,行动迟缓。在实际救援中,出现了救灾指挥体系不协调、救贫物资供应混乱和火灾无法及时扑救等情况。

image.png

  阪神·淡路大震灾已经过去17年了。在前5年里,日本各地又发生了暴雨、台风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早在阪神·淡路大震灾发生的同时就开始修改防灾计划并研究防灾对策。震灾教训在应付后来的灾害时应被有效利用,每个人都必须从那次震灾中学到最宝贵的东西。

  兵库县把阪神·淡路大震灾复兴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以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共存的社会为基本理念,制订了"兵库凤凰计划"。该计划的完成期限恰逢大震灾后的第10个年头,即2005年。将震灾后的10年作为一个阶段,实施重建家园、创建崭新市民生活的对策。要从直接袭击现代都市的巨大灾害中得以恢复,不仅在日本,就是在全世界,这也是史无前例的较量。 阪神·淡路大震灾造成的损失

  被形容成"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阪神·淡路大震灾,究竟是什么样的灾难呢?

  阪神·淡路大震灾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的资产瞬间消失,对日本来讲,这是一场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所不能比拟的遭受了巨大损失的灾难。

  从伤亡人数来看,关东大震灾约是阪神大震灾的20倍,不过其中95%的人死于地震后的市区火灾。在受灾最重的东京府,被压死的人就达3000人,可见,与阪神·淡路大震灾的死亡人数在量级上所差无几。

  阪神·淡路大震灾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1995年2月,神户各大型零售店的销售额跌落至上一年同月的18.6%,震灾两年后的1997年3月,随着主要百货店的全面恢复,卖项才逐渐回升,但与全国的百货店相比,1998年3月仍亏损14%。

  尽管在很多方面震灾都给灾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用银行存款余额、地方税收等表示个人经济实力的指标,将灾区与其他城市加以比较,却未发现震灾所造成的明显的负面影响。

  从生命安全的观点来看,影响最大的是因震灾引起的住房破坏,死亡者的90%都是被不抗震的住房夺去了生命。尽管市民对高速公路、地下街区和高层建筑物等感到不安,但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尤其是木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却很不关心。

  一直以来,日本在建立防灾城市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生命线设施以及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总体框架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可是,阪神·淡路大震灾却暴露了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狭窄、房屋排列拥挤无空旷场地等问题。使灾害扩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城市总体框架问题,而是市民完全忘记了对于日常随身用品的抗震贮备。

  倒塌的木结构房屋堵塞了狭窄不足4m宽的公路,不要说消防车了,就连人都过不去。当抗震性能差的木结构住宅密集的街区遭受严重的地震破坏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房主,阻碍了紧急车辆和救援人员前进的步伐,进而妨碍了消防活动和救援活动的开展,最终造成整个地区蒙受更大的损失。关于这一点,再一次得到证实。

  "住房"这一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一旦大量遭到破坏,就会使受灾者和受灾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蒙受极大的苦难。因为从避难场所、临时住宅、街区恢复到生活重建,需要几年乃至10年的震后重建过程。

  抗震能力差的市街区日本各地都有。以阪神·淡路大震灾中发生火灾蔓延的两个地区为例,对市街区构造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地区的建筑占地面积系数为百分之四十几,木结构率与耐火构造率之和约70%左右,具有火灾蔓延危险性极高的构造。东京也有与之类似的街区。

  人在灾害过程中的反应

  过去曾就灾害的发展过程,主要从灾害对策研究人员的观点出发提出过一些方案。作为有代表性的事例,应急、恢复和重建这三个阶段的存在是很清楚的。

  所谓应急阶段,是以保护生命安全的活动为中心,救援活动的时间限定在灾害发生后最初的72小时。恢复阶段以恢复社会运作系统机能的活动为中心,直到完成生命线的应急恢复。重建阶段指的是社会资产的恢复,即生命线等彻底恢复完毕,住房与生活环境得以重建,一切均恢复正常。对于实施灾害对策的行政部门和人来说,将上述3个阶段作为标志抗灾救灾转折点的大致目标,是很有效的信息。

  从接受救助的灾民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自家房屋破坏较轻且震后仍可继续居住的灾民来讲,他们很想回家去恢复正常生活,对他们而言,生命线的恢复是很重要的信息。而对于自家房屋损失惨重,外出避难的灾民来讲,最重要的是有关重建房屋的信息,生命线的恢复,则是排在第二位了。可见,准确掌握每个灾民的需求,并按其轻重缓急实施救助,也是提高灾害救助效率和质量的必不可少的信息。

  研究人员明确提出受灾者的对应行动从时间上来看分为3个时段,即震灾发生后的10小时、100小时和1000小时。该结果已从以兵库县西宫市32户为对象所实施的受灾家庭访问调查中得到证实。这次调查的内容包括震灾发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和生活环境、受灾状况、是否曾在避难所和临时住宅中生活过,以及住宅的重建状况等。

  为了解这32户家庭所经历的整个灾害过程,对他们作了共计60小时的访问调查,获取了他们在灾害发生后约1年里的反应行动情况,并将所得信息数字化,然后再将行动的时空分布过程反映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上。

  利用GIS分析受灾者住地变迁,得知他们在受灾后的1年中居住形式分为3种:① 返回原宅(自宅型);② 市内搬迁(市内转居型);③ 市外搬迁(市外转居型)。无论哪一种形式,其迁移的时间均在震灾后的10小时、100小时和1000小时这3个时段。

  第1时段的"10小时"之内,很难把握情况,对眼前发生的种种事态,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在震后"100小时"内,已能大致了解受灾的情况,随着避难场所的开辟、救援部队和救援物资的到位,已构筑了受灾地区的社会框架,是"受灾地社会的形成期"。在这一时期,受灾者的活动特点是从被破坏的住宅中取出家庭财产,通过各种关系落实"住处",想方设法重新生活。

  灾后"1000小时"内,由于生命线等的应急恢复工作的开展,以及志愿者的增援,形成了所谓的灾害乌托邦,可称之为"受灾地社会稳定期"。在这一时段,逃离灾区的人也很多,因此,也是明显存在受灾程度判别的时期。

  "1000小时以后",由于生命线的恢复,多数没有离开灾区的人们也恢复了日常生活,正常上班,这一时期可称之为"恢复正常的过渡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