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3:07:35 首页
陆德明(约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南陈太建中,陈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后,归于故里。
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欲以为子师,严词拒之。秦王李世民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补国学博士。唐高祖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论,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人为屈。贞观初年,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著作
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两《唐书》有传。
撰有《经典释文》,30卷。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次《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其中因唐代《孟子》尚不为经书,故未收入。而《老子》、《庄子》因魏晋以后影响很大,故也收入。至贞观中陆德明去世后,唐太宗见到此书大为赞赏,此书方大为流行。
贡献
第一,首次明确按著述早晚次序,论述十二部经典诞生的演变史。西汉刘歆重新排列"六艺"次序,认为"《易》为之原",故置于首位。但刘歆和班固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以经典著述早晚次序排列。他认为,《周易》肇于伏羲氏,故为"七经"之首。《古文尚书》起于五帝之末,故次于《易》。《毛诗》起周文兼《商颂》,故在尧舜之后。《周礼》、《仪礼》并周公所制,宜次于《诗》;而《周礼》为"本",《仪礼》为"末","先后可见";《礼记》虽西汉戴圣所录,然"记二《礼》阙遗",故又次之。《春秋》是孔子所作,当后于周公。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于子夏,"谷梁赤乃后代传闻",故"三传次第自显"。《孝经》与《春秋》虽是孔子著述,《春秋》系周公垂训、史书旧章,《孝经》"专是夫子之意",故宜后于《春秋》。《论语》是门徒所记,故次之。这个"七经"次第先后,反映了汉学系统关于经典产生的新构架。"七经":《易》、《尚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紧接着是《老子》、《庄子》,其列在经典后,是南朝崇尚玄风的表现。最后是《尔雅》。
第二,考察了每部经典注释的传授史,总结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研究成果。
《易》学史:认为伏羲氏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为之"传",作"十翼"。尔后,传授者从未断绝。汉初,言《易》者本之田何。西汉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之学,传京氏学者尤多。古文《易》有费氏、高氏之学,东汉费氏兴而高氏微。西晋末永嘉之乱,诸家之学或亡或无传者,唯郑玄注和王弼注,流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今以王为主"。
《书》学史:认为《书》本帝王号令,右史所记,经孔子删录而成。汉兴,由济南伏生传之;后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至于《古文尚书》,"孔惠之所藏也",发现于孔子旧宅壁中,由孔安国奏上,"不获","藏之私家",传于后人。这里,陆德明别有新说,认为原是孔惠所藏而孔安国上奏不成,故一直流传于民间。还认为,马融、郑玄所注的,"非古文也"。但陆德明未能识破其所见《古文尚书》是赝品。
《诗》学史:古代有采诗官,以诗教化。孔子最先进行删录,凡三百十一篇。由子夏作序,口耳相传。汉兴,凡四家,即《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难三家"。《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而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
《礼》学史:认为周公居摄制礼。汉兴,高堂生传《士礼》。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陆氏不知据何史料判断,创此新说。《汉书·艺文志》著录《周官经》六篇,未曾言及《考工记》之事。唐初颜师古注云:"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颜氏系用陆氏之说。此外,陆氏认为,小戴礼行于世,"即今之礼《记》是也"。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通为《三礼》焉","今《三礼》俱以郑为主"。
《春秋》学史:认为《春秋》即鲁之史记,孔子之而作《春秋》。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观书于太史氏,故为之传。后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之传。邹氏、夹氏有录无书,不显于世。西汉,《公羊传》盛行,其学又分严氏、颜氏之学;《谷梁传》于汉宣帝时一度盛行。东汉,《左传》大兴。迄今,《左传》盛行,二《传》渐微。
至于《孝经》,《释文》用郑玄注十八章本;《论语》用魏何晏《集解》本;《尔雅》据东晋郭璞注本。陆德明还对上述三种经典的源流作了简明的叙述。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继承《七略》、《汉书·艺文志》书录体学术史的传统,通过对每种经典演变史的研究,选用流行并较好的注本,作为编撰其《经典释文》的主要根据。同时采用汉魏六朝注本达一百七十九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经学史史料。《经典释文》是对"汉学"系统的初步总结,奏出了隋唐时代统--经学的先陆德明另有《易疏》、《老子疏》,与《经典释文》并行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