鄫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

2021-09-26 15:58:04 首页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2013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鄫国故城遗址等文物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历史文献表明,从夏周到战国初期,方城境内一直存在着缯国。《世本》谓:“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史载少康有九子,曲烈实为其次子。这说明夏代即有缯国。

  依据文献记载,缯国国都在方城境内。《国语.郑语》韦昭注谓:“缯,申之与国也。”说明西周时期缯国与申国比邻。《左传.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预注谓:“负函、缯关皆楚地。”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和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实》记载,缯国、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

  据文物考古发现,夏代曲烈封地缯国当在方城八里桥一带。《国语 周语 郑人伐滑》中“杞、缯则大姒”,证明今方城县一带依然存在着的缯国是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依据《辞源》,“缯”乃丝织品的总称。方城境内多处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遗址,特别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钺、石玦、陶尊、灰陶等夏代文物,其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其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

  据此可知,方城县境内的缯国,则是夏代始封的侯爵缯国,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正是缯侯曲烈侯国国都所在地,也是曾氏起源地。

image.png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从曲烈至巫改为曾,经54代传至巫。其世系:曲烈—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允—杞—熹—埙和—成锐——椿—炯—垣 —销—福波—时荣—炳—均祚—铃—仁— 一松——墅—镇玉—浥—祥樽—炷—方—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

  曾国国君列表(约两千年)历夏、商、周三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