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07:00:04 首页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假设汉献帝除掉了曹操,刘备、孙权会效忠朝廷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刘备和孙权都是有帝王之胄的人物。
刘备和孙权都是有帝王之胄的,首先来说刘备。
刘备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代,按照礼仪之说,细细地派起来,当今的东汉皇帝还得喊他一声叔叔。虽然刘备家到中落,沦落到做小商贩,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大家认可他的皇族身份,这就使得刘备在政治上占了先机,尽管大家都知道汉室已经扶持不起来了,但是由刘备继承或者取代刘协,总比由曹操,袁绍这些和皇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取代,要顺利成章一点。这就是所谓的有名有实。
其次,在来看看孙权,孙权因为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励精图治,在加上孙氏在江东这片地区就是“土皇帝”,因此孙家氏族说话比当时的东汉皇帝还好使,并且孙权的父亲孙坚无意之间得到了传国玉玺,这就是一个好兆头,说明孙氏家族有天命所归之像,后续孙权也是确实建立了东吴,成为了皇帝。
第二,孙权和刘备都是有帝王之志的人。
刘备从小时候就说过他将来要乘坐天子的马车,就说明了刘备早早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且刘备的两个儿子的名字也多少坐实了这一点,他的这两个儿子一个叫做刘封,一个叫做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的意思不言而喻,是有德的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刘备如果没有当皇帝的愿景,给他的两个儿子取“封禅”,干什么。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再看看孙权,孙权如果不想称帝的话,早就投降于曹操了,毕竟曹操挟持天子,又以丞相自居,代表着东汉政权,孙权在赤壁之战上和曹操打仗,不就是在东汉政府在打吗。你和政府军打仗,就说明你不认同这个政权了,我自己就是一个政权。其次,他是目睹过自己父亲和兄长寄人篱下的场景,因此,这些都使得孙权早早有了自立之心,称王之意。
第三。刘备和孙权二人都有帝王之术。
刘备和汉代建国皇帝刘邦,在性格和作风上很相似,善于拉拢人才收买人心,也喜欢结交朋友,行侠仗义,刘备这个人是个少言的人,很少骂自己的部下,显示出了自己的厚道,并且因为的行侠仗义,深得人心,刘备当平原令的时候,有个叫刘平的老百姓看不起他,派了刺客去刺杀他,刺客最后却没忍心下手,觉得刘备是个仁义之人,因此刘备的帝王之术就是人心,人心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产。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我们再看看孙权,孙权也是一个懂的帝王之术的王者,凌统的随从战死,孙权亲自前去慰问,并且留下眼泪惋惜悼念,后来凌统受了重伤,孙权于是留他在船上,帮他更衣。后续凌统英年早逝后留下二人年幼的儿子。孙权收养二人在宫中,疼爱得跟自己子女一样,凡有客人来就介绍道:“都是我的儿女。还有他对待部下都是平易近人,大将朱桓出征时,孙权亲自为他送行,但是朱桓喝多了却说了酒话,想摸摸孙权的胡须,但是孙权却没生气,还让朱桓摸了摸,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孙权的幽默以及能容人。
《吴录》: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
第四,刘备和孙权都有帝王之福。
在三国的三巨头中,刘备和孙权都是很有福气的,分析如下;
刘备的福气,则表现为关键的时刻总有高人相助,危难之际总能化险为夷,刘备刚出山的时候,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我们都知道,人才,忠诚的好找,有能力的也好找,但是有能力并且忠诚的不好找,而关羽和张飞偏偏就是既忠诚又能干的人物,这就是刘备人生的第一大福气,到了后期,刘备的运气也还是总体不错的,譬如说,没有地盘,陶谦因为刘备为人忠义,就把徐州送给了刘备,正在发愁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的时候,碰巧曹操让他取拦截袁术,就这样躲过了被大清洗的劫难,慢慢成为了一方不可轻视的势力。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孙权,孙权这个人比刘备和曹操都有福气,有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现成的人才,并且这些人每每在东吴面对劫难的时候都会帮自己化险为夷,在赤壁之战的时候,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周瑜和程普二将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对曹操用兵。最终在赤壁大战上大败曹军,后续每当再出现危机的时候,东吴都会有人为孙权解决危机,如鲁肃,吕蒙,陆逊,都是东吴后续的“排雷官”。所以我们说孙权手下有那么的“福将”,自然而然的孙权也是一个有帝王之福的人。
综上所述,刘备和孙权二人都是有帝王之胄,帝王之志,帝王之术,帝王之福的强者,有了实力,逐渐就会产生不臣之心,因此,他们二人不会想东汉政权俯首称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