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龙生九子,为什么每个孩子都长的奇形怪状的?

2025-01-06 10:40:03 首页

  传说龙生九子,分别是长子囚牛、次子睚眦、三子嘲风、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霸下、七子狴犴、八子负屃和九子螭吻,为什么每个孩子都长的奇形怪状的?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含义?

  起因是据说明朝弘历年间,孝宗皇帝听了民间“龙生九子”的说法,不明就里让群臣回答。时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是位饱学之士,于是多方请教才勉强将九种龙子凑够,这件事记载于李东阳的《怀麓棠集》。当然在杨慎的《升庵集》种也有类似的说法,但不完全相同,而龙生九子也以李东阳和杨慎这二位的最为普及。

  1、李东阳版本

  老大囚牛(qiú niú)老二睚眦(yá zì)老三嘲风(cháo fēng)

  老四蒲牢(pú láo)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赑屃(bì xì)

  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负屃(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

  2、杨慎版本

图片.png

  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九十五云: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 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爢珡,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可以看到,二者重复的龙子有:赑屃、螭吻、蒲牢、狴犴、睚眦五位。杨慎版新龙九子中删除了“囚牛、嘲风、狻猊”,又新增了“饕餮、爢珡、椒图”。那么二者之间哪种说法更为合适?

  我们暂且不谈二者都保留的五位龙子,专门说一下变更的几位龙子。个人以为,似乎李东阳的龙生九子更为合理一些。原因有以下几点:

  1、饕餮

  众所周知,饕餮是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其原型在《山海经·北次二经》:”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可以说和龙(瑞兽)沾不上半点关系。

  它是贪欲的象征,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财的人。《左传·注》记载:“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而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用饕餮纹装饰,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以此为诫。

  2、爢珡

  这个龙子的名字,其实和霸下的音非常类似,而霸下就是赑屃的别名,所以就名称上,其实就有重复的嫌疑。关于它的特性,杨慎解释为:爢珡好饮,即今闸口所置是也。闸口上以石凿兽,置两榜,状似蜥蜴,首下尾上,名曰爢珡。”

  也就是说,这位龙子其实和好水的螭吻在特性上也重复了,螭为无角之龙,而古人之所以将螭吻安置在殿脊并非因为它也喜好瞭望,是螭吻属性为水,能灭火消灾,所以作为镇宅之物安置在房顶。所以,从名和义上看,爢珡都不合适。

图片.png

  3、椒图

  至于椒图,杨慎将其划归到龙子行列,可能正是因为其有守财、看守、镇邪、庇佑等寓意,在民间认知度较高而被增加的。椒图在门宅上的作用,其实就是铺首衔环的升级版,在实用(轻扣询问主人在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求平安、辟妖邪的特性。

  关于椒图,将其划归为龙子可以理解。但正如我们分析的、杨慎增加的前两位龙子,就有着很明显的缺陷,十分不适宜待在龙子之列。可能也正因为如此,目前权威的语言文字工具书,如《词源》、《辞海》等,也基本采用李东阳的说法。

  其实,从宏观的角度看,龙生九子体系的发展反映了华夏龙文化的多样性、系统性和开放性,中国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一个个神秘多变的动物图腾,所谓“龙生九子,其性各异”,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独特、各司其职,才造就了华夏文明的璀璨神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