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元春到底有多任性?看不清形势拉着娘家陪葬

2024-10-06 12:50:03 首页

  众所周知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贾元春的起点最高,但结局却最惨。那么她的一生有多任性?因为自己的愚蠢,拉着娘家和自己一起陪葬。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无论有什么样的解释,都不排除一个死。就是贾元春和庶出妹妹贾探春,同为帝王妃却结局相悖。

  贾元春是嫡女,被送去宫中做妃嫔,被晋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探春是庶女,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孤悬海外永不还乡。

  怎么看都是贾元春远比妹妹探春更好。

  可结果却恰恰相反。“虎兕相逢大梦归”,是说贾元春像杨贵妃一样,在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冲突中,被皇帝派夏守忠缢死。贾珍杨国忠被杀,贾家也被抄家。

  反观贾探春躲过贾家抄家不说。《交趾怀古》和探春房中陈设,还预示她像娇杏一样母凭子贵,日后儿子继承王位,她为太后福寿数十年,声震海外。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贾元春在那样的高位高起点,拥有最好的开端却遭遇最惨淡的结局?

图片.png

  其实之前也多次说过,贾元春的四句判词中,后两句是说结果,前两句则是说原因。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就像后两句“虎兕”有典,出于《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榴花”同样有典,出于三国吴皇后潘淑。

  孙权晚年病重,皇后潘淑担心儿子孙亮不能继位,便内外勾结卷入皇位之争。

  谁想一天夜里潘淑被宫人缢死,第二天孙权降罪将宫人全部赐死,此事真相成为历史悬案。

  其实,潘淑是皇后,孙亮是太子。她本不需要糊涂地卷入皇权之争。

  奈何潘淑自作聪明内外勾结,史家认为是孙权派人暗中缢死潘淑,避免日后“母壮子少”的局面。

  潘淑的故事,核心在于“愚蠢”卷入皇权之争。

  虎兕的故事,核心在于贪婪引发军事冲突。

  《红楼梦》当时的朝堂格局是皇帝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皇储之争胜出,太上皇“被迫”退位。

  以北静王为首的四王八公老臣,忠于太上皇,认为皇帝“得位不正”而不忠顺。

  皇帝不放心这些老臣,不断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利益。

  贾家也像焦大一样骄狂自大,对新主子颇多怨念不忠顺。

  最终受北静王拉拢与之结党,导致与皇帝彻底分道扬镳。

  由此可知,贾元春的判词明确说明元春的“不辨是非”。

  身为皇帝的贤德妃,却不约束贾家对皇帝的不忠顺。导致双方权力斗争,视如仇寇。最终“虎兕相逢”,元春和贾家以悲剧收场。

  这点之前多有讲说,不多赘述。

  可能有人会奇怪,贾元春作为皇帝的贤德妃,为什么还糊涂卷入皇权争斗。

  其实,此点恰恰说明贾元春与潘淑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在于二人同样“愚蠢”。不同在于元春身上还有另一个人的影子。

  贾元春的经历更像杨贵妃,纵容娘家卷入皇权之争。

  当时的马嵬驿之变,严格来说就是唐明皇与太子李亨权力之争。

  以杨家覆灭为基础,唐明皇被退位,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双悬日月照乾坤”。

  所以,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

  杨贵妃和潘淑全都是卷入皇权之争,被宫人缢死。也注定了贾元春的结局。

  元春也并不是无辜。她放任贾家胡闹不加约束,被元春省亲这件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按说太上皇下旨妃嫔省亲,作为皇帝的妃嫔,聪明的绝对不应该响应。

图片.png

  历朝历代太上皇和皇帝从来就不是父子,更多是“对头”不能和睦。

  皇帝的意思是妃嫔家人进宫探视,太上皇直接下旨可以省亲,都不和皇帝商量,这种事贾家怎么敢参与?贾元春怎么能不阻止?

  贾家可以昏了头响应太上皇,贾元春但凡有一点清醒,也不会同意贾家操办迎亲。

  如果不是元春默许,贾家还操办个什么?

  可见贾元春不如贾探春的思想意识。

  “二十年来辨是非”,其实是说元春二十多岁还不辨是非。

  “三春怎及初春景”,其实是说元春不如探春的胸怀格局。

  曹雪芹用反讽的方式,交代了元春的结局。

  正是元春心胸狭隘,对被娘家送入宫里耿耿于怀。说什么“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表达她一天也不想呆在皇宫。这句话体现三个现实。

  一,皇帝不喜欢贾元春。

  二,贾元春无宠。

  三,贾元春对皇帝怨怼,对皇宫没有归属感,更让皇帝不喜欢。

  于是,贾元春作,贾家也作,最终将一家人都“作死”。

  但凡贾元春聪明,可以很好的作为皇帝与贾家的“润滑剂”,归拢贾家对皇帝忠顺,何至于最终“虎兕相逢大梦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