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太平洋战争:美菲联军吃猴子捕蛇充饥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1-21 16:50:47编辑:zouyijun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先后侵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等地区,之后,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攻下了被认为固若金汤的“东方直布罗陀”新加坡,迫使英守军司令白思华举手投降,俘虏13万人。

1941年12月,日军大举入侵菲律宾群岛。24日,日军两个主力师团对驻守马尼拉的美菲联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美菲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命令美菲守军放弃马尼拉,退守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准备长期抵抗。由于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专注于大西洋和欧洲战区,因而在菲律宾作战的美军得不到人力和物资上的补给。美菲联军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不得不用蛇、猴子或大蜥蜴来充饥。很多士兵患上了疟疾、脚气等热带疾病,美菲联军士气低落。

1942年1月2日,马尼拉失守。3月11日,麦克阿瑟奉总统罗斯福的命令离开菲律宾飞往澳大利亚就任西南太平洋联军总司令。在踏上鱼雷艇的那一刻,麦克阿瑟转身望瞭望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再回来的!”留守吕宋岛的温莱特被提升为中将,临危受命负责指挥美菲联军。4月9日,日军突破美菲联军最后防线,巴丹半岛失守。巴丹最高指挥官金将军决定投降,约7.5万美菲联军士兵被日军俘虏。5月6日,科雷吉多岛被日军攻陷。回天乏术的温莱特将军向华盛顿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我的部队和我本人已经完成了所有人类能做过的一切……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我顽强军队的无限自豪去见日军指挥官了。”之后,温莱特将军率1.5万美菲盟军投降。至此,近10万美菲盟军被日军俘虏。

日本人夺取了战俘们身上仅有的食品、饮水和其他一些有用的东西。然后,战俘们在1000名日本士兵的押运下,徒步行军,前往120公里以外的奥德内尔集中营。在这次并不漫长的行军中,美菲战俘经历了非人的折磨。战俘们遭到日本兵肆意的殴打、侮辱和随意的屠杀、暴晒、活埋,不给吃的、喝的,不许睡觉,最后有两万五千多名战俘死在了巴丹行军及奥德内尔战俘营。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的物资和能源补给严重不足,特别是“南线”战场开辟后,日军南北两线作战,已经疲于奔命。为了维系和扩大战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政策,利用占领地俘获的劳工及战俘从事各种劳役,以补充日本国内和海外占领地劳动力的不足。日本陆军大将东条英机在对俘虏收容所所长训话时说:“要活用劳动力与特殊技能扩大我们的生产。”

“巴丹死亡行军”活下来的健壮者一部分被日本公司相中,同科雷吉多岛陷落后的美、菲战俘一道,被运至日本做苦力。当时日本的大公司,例如日本三井矿业公司、三菱矿业公司,先后派出11艘船用于运送战俘驶离菲律宾。运送战俘的那些船只被称为“地狱之舟”,由于这些日本船只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悬挂红十字标志,因此大多遭到盟军舰队的袭击,只有5艘抵达日本,而其余几只船上的几万名战俘随船沉入大海。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四省,奉天(沈阳)一直处于日本的魔爪之下。奉天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工业城市,交通便利,农业和矿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日本占领了奉天,也就拥有了一份巨大的保障。日本在奉天设立了很多兵工厂,为侵略战争服务。但是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奉天的兵工厂缺乏劳动力,尤其是有技术的工人。而美英战俘中有许多机械师,因此,日本从美英战俘中选择大批具有机械加工和修理经验的技师运往奉天。

1942年10月,经历“巴丹死亡行军”的另一部分美军战俘在马尼拉港乘“鸟取丸”号到达高雄和朝鲜的釜山,之后乘火车到汉城,进入安东(今丹东)境内,到达奉天。在马来亚和新加坡被俘的英国和澳大利亚战俘从新加坡乘“深井丸”号途经越南西贡以及高雄港到达朝鲜的釜山、汉城,在与美军战俘会合后,同往奉天。一部分英国和荷兰籍战俘,分别自香港和印尼乘船,辗转台湾和朝鲜,再乘火车被押解到奉天。在40个昼夜中,船舱拥挤、环境恶劣、食物短缺,许多战俘死在了途中。

值太平洋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太平洋战争与中美关系”研讨会7日在贵阳举行,来自中美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记者了解到,此次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会议收到的二十余篇论文涉猎广泛,许多尘封的史实被新发现,一些学术观点很有见地。会上,专家学者以“太平洋战争与中美关系”为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会后还将去晴隆县“二十四道拐”等地考察。

贵州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贵州与四川、云南一样,成为坚持抗日战争最后的重要根据地。抗战八年间,贵州总共出兵近70万人,远超能力所及,1942年,贵州有一半的农村家庭因征调兵役而完全没有壮丁,到了1944年,一入农村,田园荒芜者,随处皆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给贵州带来摧残和磨难,也带来了困厄中奋起的信念和力量。

位于贵州晴隆县城南1公里处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始建于1927年。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修筑滇黔公路时,将“二十四道拐”改建成“史迪威公路”中的重要通道。当时,它每月承担着15000吨抗战急需物资的运输任务,因此被称为“抗战的生命线”。

1943年,美国随军记者巴特拍摄发表了一张照片——长长车队沿着“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从幽深谷底向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运送物资。照片所显示的奇伟卓绝的景象,成为中美盟军团结抗战壮举的象征而轰动世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