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地球上的人类战争历史中装甲单位投入作战最密集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战争。在二战中,各国的战争理论也得到了集中的检验。大家都知道纳粹德国的闪击战。但是在二战中,苏军又学到了什么呢?
苏德大血战一开始,德军就发现苏军的坦克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了德军。但是德军因为个人作战素质优良,战术经验和作战理论占有优势,而不断的取得胜利,几乎一度要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
苏军在战争爆发之前,一共装备了一万多辆坦克的惊人数字。而德军在全力突袭苏联的战争前期,一共只能动用四千多辆坦克。虽然说德军的坦克在质量上超越了不少苏军的坦克型号,但是实际情况看,性能超越不大。
比如德军在苏德大战爆发的时候装备最多的是三号坦克和二号坦克。这些坦克的火力和装甲,仅仅只是比苏军的不少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要好一些。所以当苏军的T34和KV坦克投入实战后,德军方面出现了所谓的T34坦克恐慌。
但是苏军的装甲战术缺乏足够的总结和培训,造成了苏军在战争早起的伤亡非常巨大。
比如苏军的BT系列坦克,速度很快但是装甲很薄弱。按照现在的坦克战术理论,这种坦克应该作为侦查坦克和步兵支援坦克来使用,而不是和德军的坦克硬碰硬。实战中,这种很容易被摧毁的坦克应该被用于装甲单位的游击战,用来拖延和迟滞德军的攻击,支援步兵就地防御。但是在苏德战争早期,勇敢的苏军坦克兵们把大量的这样的轻型坦克甚至老式的中型坦克用来集群冲锋!
这也就是苏军的作战理论缺乏,以及装甲作战培训缺乏系统整合而造成的恶果。
在苏军的坦克大量的在质量上存在和德军的现实差距的情况下,苏军不应该学习德军的闪击战理论,把不适合进行装甲集群碰撞的坦克集中起来进行硬碰硬的交战。结果这个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大批的轻型坦克被英勇的苏军坦克手开向了德军坚固的四号坦克,最终大批的撞毁在了德军的四号坦克面前。德军的四号坦克往往撞毁几辆苏军轻型坦克以后只要修理一下,最多补充几个轮子和几段履带,就可以重装上阵!
坦克的设计缺陷和作战理论的不足,可以说是导致苏军在苏德大血战早期损失非常惨重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当时可以和德军先进坦克匹敌的苏军现代化坦克T34和KV一共只有两千辆左右,所以虽然苏军坦克占据数量和质量的优势。但是在具备当时的主战坦克水准的型号的数量上,却是德军占据了优势!
从这点而言,苏军应该把大批的质量不佳的坦克分散配备给步兵进行战略防御作战,而并非集中起来进行装甲单位之间的群体对决1
但是斯大林一味要求进攻的结果,就是苏军的所有机械化军都有一些秘密命令,打算在发动进攻的时候把大批的坦坦克投入集群冲锋之中。结果在针尖对麦芒的作战中,德军依仗现代化的主战坦克数量占据优势的现实,击败了苏军装甲集群的反冲锋。
要补充一下,就是主战坦克的概念的演化历史。
在二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主战坦克,只是当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主战坦克,是可以用来集中冲锋,拥有快速旋转的全向炮塔,在机动、火力和防护上都比较均衡的可以用于装甲单位集群对抗的坦克。
德军在苏德大血战爆发前期,已经开始生产三号和四号坦克,已经主战坦克的雏形三/四号坦克。
三号坦克无法携带75毫米长管炮,但是速度较快,火力还是可以打穿很多坦克的侧面。四号坦克和三号坦克的正面差不多,速度较差,但是火力较强,可以携带的长管75毫米炮可以击穿当时很多坦克的正面,在北非战场曾经让很多盟军一度以为是虎式坦克。三/四号坦克则拥有较快的速度,当时最好的正面装甲,以及较长的75毫米炮,性能比较接近后来出现的黑豹坦克。这三种坦克,其实都已经具备了当时的主战坦克的水准。
而苏军当时装备的大量坦克,主要还是轻型坦克,火力上无法构成对德军坦克的正面直接威胁。单单从这点而言,这些坦克根本就不能算是主战坦克。所以在装甲作战理论上,这些坦克是绝对不可以用于战略冲锋的,更不用说和德军的精锐装甲集群发生碰撞!
所以,在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上存在缺陷,以及在战略高度上没有认识清楚坦克的性能和战术使用问题,是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极为惨重的主要原因。几百万苏军进了德军的战俘营。
但是,苏军的坦克在设计上依然具备一定的可取之处。
比如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苏军的坦克和舰艇等等,所有的武器装备在定型之前,必须进行耐寒的极限测试和相应附加设计!
结果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极端的严寒成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大敌!
零下三十度以下的低温,使得完全没有注意到严寒设计的德军四号坦克几乎全部成了冰蛋!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苏军步兵奋勇抵抗,严重的迟滞了德军的前进。当严寒提前到来的时候,德军陷入了一片巨大的白色恐慌之中。虽然德军高层已经注意到了防寒的准备,但是俄罗斯特有的寒潮还是让德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德军的步枪虽然上了防冻油,但是这种防冻油却是为了零下二十度准备的。莫斯科附近地区的寒潮使得气温一夜之间就到了零下三十度!结果德军的步枪机枪都打不响了!
最糟糕的就是坦克。德军的四号坦克和使用的燃料虽然准备了防冻油,但是根本无法适应俄罗斯的严寒!寒潮过来以后,德军装甲兵一夜醒来,发现燃料仓库里面的燃料全部冻住了!放在坦克旁边的油桶干脆就冻裂开了!
当时德军的主攻部队已经达到了苏德大血战中坦克和步兵的最高比例,即不到一千人就可以搭配一辆主战坦克!这个比例,是整个二战期间初期和中期绝无仅有的。一直到二战后期,苏军和盟军在某些地段的步兵和坦克搭配比例才超过了它!但是从攻击地段的宽度以及步兵和坦克的总体数量而言,德军的这个比例的世界记录一直被保存至今!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装甲集群,居然被冻在了原地动弹不得!
结果非常适应严寒的苏联远东集团军赶到以后,德军几乎面临着灭顶之灾。
在苏军远东集团军有条不紊的进攻面前,在大批早已适应了严寒的苏军预备队跟进攻击下,德军被迫采取了战略防御。但是因为严寒,不少地方只有德军步兵可以勉强抵抗一阵子,就因为枪械难以正常运行以及缺乏坦克支援,被迫撤退!德军史无前例的一口气溃败了一百多公里!
苏军多少有点幸运的,凭借着德军完全不了解的寒潮,击溃了理论上完全无法击败的德军装甲集群!
你们可以这样想象,大批冻伤了脸蛋的德军官兵,狼狈异常的走走打打,躲避着几周之前还在被他们追逐的苏军将士。大量的坦克必须花费数个小时烤火才能开动起来,而且运行一阵子以后,一旦燃料耗尽,就必须再次烤火!
这样的情况下,德军不想撤也不行了!
这就给了苏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吸取了教训的苏军,开始在后来的作战中,把坦克有意识的区分部署。
比如二战早期生产的配备了76毫米炮的T34坦克,在中后期面临德军加强的四号坦克以及更加恐怖的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已经不再适应,基本上从主战坦克的地位退了下来。于是苏军把一批无法改装的T34坦克,以及西方支援过来的同样已经不适应东线战场装甲集群对决的坦克,还有更老的幸存下来的轻型坦克等等,统统分散配备给了步兵使用。
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中,苏军得到了一批格兰特坦克。虽然根据使用经验,这种坦克被戏称为活棺材。但是在步兵支援方面,却是一个有和无的问题。得到了这种坦克支援的苏军步兵,在火力支援程度上确实超越了德军步兵。
在残酷的战争淘汰下,苏军的装甲作战理论就这样发生了进步。而德军的装甲作战理论,却因为早期的胜利而产生了乐观和骄傲的情绪,裹足不前。
纳粹德国是世界装甲军战争历史上最早设计和制造突击炮的国家。但是突击炮的使用到底应该如何,在德军那里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总结。
比如说苏德战争的早期和中期,一批德军的三号突击炮进入战场。在苏军早期的大量轻型坦克还存在的情况下,有的时候德军的突击炮可以单独潜伏作战,一次就可以击毁十个左右的苏军早期坦克。以至于当时高兴过了头的德军认为,一个突击炮可以顶得上十个坦克!
但是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德军把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混为一谈了!而就在德军还在为车型的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候,工厂大量制造和改装种类繁杂的战车的时候,德军修理连开着几大卡车的零件到处奔忙的时候,苏军却已经开始注意坦克和各种战车的通用和大规模生产。
苏军在二战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坚持生产一种底盘的主战坦克,就是T34,这就在成本上极大的减少了负担。所以苏联和德国同样的钢铁产量,苏军却可以制造多的多的坦克用于作战。
改进出来的可以适应坦克集群碰撞交火的T34坦克,就专门的集群编队,进行突击作战,是当时苏军的主战坦克。而那些已经不适应战场上坦克集群交锋的坦克,则配属给了步兵。
结果在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德军的装甲集群碰到了两种情况。一个就是苏军配备在步兵防线上的坦克。这些坦克机动不错,可以灵活的打击德军,这多少让德军的作战有点吃力。
而到了后期,德军好不容易到达战略目标的时候,苏军的坦克集群如同雪崩一般的开始了反击,德军装甲集群不得不进行正面碰撞。因为苏军单独集群起来的坦克全部都是当时最能适应战场的主战坦克,所以德军在纯粹的装甲集群碰撞之中居然占不到多少便宜。到后来,因为盟军的战略威胁,希特勒被迫抽调苏德战场的部队,结束了著名的堡垒作战。
而且在突击炮的设计和制造上,苏军后来居上。
德军的突击炮设计和生产,大多是临时性的,改装起来的。比如德军把大量技术成熟的底盘,搭配火炮,做成了突击炮。但是在突击炮的使用上,德军并没有理论上的系统论调。所以作战的时候,德军大多把突击炮当成反坦克歼击车来使用。突击炮在设计和制造的时候几乎不考虑支援步兵,而是更多的考虑如何反坦克。这种在理论上的混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为并非专门的反坦克歼击车而被派去对付坦克,突击炮后来大量的损失掉了。大家看过《战火兄弟连》,里面德军的一个做法其实就很错误。一批德军空降兵在作战的时候把突击炮开上了战场。虽然我查过以后,觉得这个拍摄过于夸张,也就是历史上的战斗其实德军并没有出动过突击炮。不过德军当时的战术理论上有缺陷,确实造成了突击炮被错误使用的事情。德军经常把突击炮送上前锋,充当主战坦克的作用,结果就是被其他的主战坦克很快击毁。失去了最后一点火力支援的步兵只好溃退。
类似的错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也有真实的体现。这部电影说的不少都是真事。比如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就是在外围的炮火支援中消灭了隐藏的狙击手。但是后来指挥官错误的把突击炮投入了巷战,结果吓跑了几个美军以后就被击毁了,就这样白白损失掉了。又比如电影里面的黄鼠狼突击炮,为了支援步兵,一起冲了进去,看起来很威风,却被几个燃烧瓶烧毁掉了,这个损失就太划不来了,而且支援步兵的作用实际上也没有发挥出来。
苏军则在后来研究和制造了专门的重型突击炮!
苏军在生产出来这些重型突击炮以后,从一开始就定位给炮火支援使用。所以这些重型突击炮,都被苏军单独的编制,或者配备给步兵使用。有的重型突击炮,甚至具备双重作用,即反坦克和支援步兵。比如让德军虎式坦克都害怕的SU100,其实就是重型突击炮!这种重型突击炮在巷战的时候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比如不少德军步兵躲藏在高楼中,SU100就可以轻松过去炸平高楼,却无惧于德军坦克的正面冲锋!
所以不论是在坦克作战还是战车的分类设计和制造上,苏军的战车设计和制造都在残酷的战争之中不断发生进化。这也是战争到后来,德军越发不利的一个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