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平壤城,1897年9月15日,一位叫林善华的老人正在赶路,当他走到七星门外时,忽然听到一阵马的嘶鸣,伴着雷鸣透过闪电,他看到雨中有一匹白马,一位军人跨在马背上,高挥一柄发出寒光凛凛的军刀,向着北方而去。林善华吓得两腿发软,原来他发现马背上的军人正是几年前在此地牺牲的一位中国将领左宝贵。
这就是在朝鲜流传很久的“雨夜七星门左将军之魂显圣”。从那以后,每逢九月十五日雨夜,当地人们就有可能会在七星门碰见显圣的左将军。朝鲜人民以一种近乎神话的方式,纪念这位为保卫平壤而牺牲的清军将领。
在甲午战争保卫平壤的战斗中,负责防守玄武门的左宝贵,眼见清军已成溃败之势,他抱定了必死决心,依照回族礼仪,先期沐浴,身穿御赐黄马褂、戴花翎,出现在了炮声震天、血肉横飞的平壤城头,亲自指挥,说道“吾身当前,尔等继至”,以激励全军。身边的士兵相继倒下后,他亲自点燃大炮向日军轰击,先后“手发榴弹巨炮三十六颗”。激战中,左宝贵身负重伤却不下火线,坚守阵地,裹创再战,血染征衣,在他的带领下众将士奋勇向前,连续击退日军三次进攻。不久左宝贵被炮弹击穿胸部,壮烈牺牲,就此悲壮地终结了三十八年戎马生涯,成为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与黄海海战中殉国的邓世昌并称“双忠”。
左宝贵出生于1837年,回族人,幼时家贫,父母早逝,曾流浪街头靠补鞋为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左宝贵投效江南军营,开始戎马生涯。在镇压太平军中,左宝贵屡立军功多次获得提拔,被封为“建威将军”,官至记名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驻军奉天,赏穿黄马褂、头品顶戴、戴双眼花翎。
直隶总督李鸿章就曾保举左宝贵,赞扬他“晓畅军事,谋勇兼优”。
就是这样一位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有着强烈忠君思想的统兵武将,却也有着热衷“公益”柔情的另一面。
左宝贵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性慈善,尚节义”,多次捐资重修清真寺、兴办义学、捐款赈灾、开设慈善机构等,左宝贵投身公益三十余年不间断。根据当时《申报》记载,每当水灾等灾难发生时,左宝贵不仅积极募捐带头捐款,还率领部队投入到抢险救灾第一线,并亲自发放救济物资,“贵不忘本,富而好施”,是一名惜民爱民的将领,受到回汉两族人民的歌颂。
这位兼具侠骨柔情的老将,在异国他乡朝鲜平壤抗击日军时,被后世称为“决死平壤城头的大清提督”。这其间又有着怎样的热血故事?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被新兴近代化国家,逼迫到悬崖边,而进行的大决战。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关乎两个国家百年国运的生死决战。
而清军从一开始就处处被动。先是在牙山遭日军海陆同时偷袭,叶志超、聂士成等部被迫绕道汉城,撤到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在朝鲜形势日趋严峻的时候,左宝贵等四支部队,计29营13000余人等奉调入朝,史称四大军入朝。当时的一位英国传教士评价说“左将军的部队,是满洲唯一的真正军队,训练非常好,永远保持着紧张的精神”。
日军兵临城下后,从牙山一路溃逃到平壤的叶志超准备退出平壤,身经百战的老将左宝贵说:“敌人悬军长驱,正宜出奇痛击……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哉?”
在侦查到日军将分路合围平壤后,左宝贵提出主动出击,与诸将商议派7000人向南,分三路迎击日军,另派3000人北进元山,计划将来犯日军用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然而胆小的叶志超破坏了这次非常有战略意义的行动,撤回出击部队,错失战机。日本军事家曾评论“出击计划终止,实为清军之不幸也”。
日军顺利完成对平壤的包围开始总攻,叶志超再次主张弃城逃跑,左宝贵愤然怒斥“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誓与平壤共存亡。左宝贵甚至秘密派亲兵监视主帅叶志超,防止其弃城而逃影响军心。
牡丹台为平壤全城制高点,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目标。日军集中了近一半兵力近8000人。负责镇守此处的左宝贵部队只有1000多人,兵力悬殊。日军三面围攻牡丹台,以猛烈炮火轰击,左宝贵孤军奋战终于不支,牡丹台沦陷。左宝贵壮烈牺牲后,清军无人指挥,日军乘势占领了玄武门。
混战中左宝贵的尸骸不知下落,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其故乡淮安。光绪帝赠左宝贵“太子少保”封号,谥号忠壮,并准许在立功省份为左宝贵建立祠堂。1895年,在左宝贵家乡山东费县,后人为其建造了一座衣冠冢。目睹他牺牲的天津籍亲兵石玉林,建茅屋守护衣冠冢,直到1962年去世。左宝贵血洒平壤城头,用铮铮铁骨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英名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