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清军大炮2000多门:为何不战而败?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5-21 16:02:17编辑:zouyijun

鸦片战争打响之时,清朝铸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门,虎门作为前线炮台,更是买进了外国大炮二百多门,最大的有九千斤重,还有众多从外地调运过来的八百斤至三千斤不等的本土造的普通炮。随着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炮台相继沦陷,被英国人夺去的大炮有一千五六百门之多。有人说,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是因为清军的炮位构造呆板,不能灵活地瞄准,还有人说炮台地势选择不好,其实最主要原因并不在此。

根据史料描述,鸦片战争中的几大要塞炮台地势选择的都很好,易守难攻,譬如,虎门要塞地势极其险要,而且布置有几十门八九千斤的新式大炮,炮火密集,完全可以封锁江面,被林则徐称为“固若金汤”,然而,在整个“虎门战役”中,大大小小两百多门大炮却一炮也没有打中敌船!吴淞口宝山炮台的地形也很具有优势,根据当时参加阵地布防的官员梁章钜的文章来看,炮台“正当大海入港之口,不高不低,既无突出水面之危,又无四面受敌之虑。”而且,有东西两个炮台相呼应,共有大炮近两百门,地形绝佳,防守阵地很坚固,当时官员都认为英国人很难突破宝山要塞的,然而,英国船上的炮才一轰,主帅两江总督牛鉴等若干统兵官员就带头一溜烟地逃了,于是,全军溃散,阵地失守,江南提督陈化成身中七弹而死。

为什么有了很不错的大炮,而且有很好的防御地势,以逸待劳,清军依然不能够稍稍抵挡英国人的水上侵犯呢?

还是清朝梁章钜在他的《炮说》一文中揭开了谜底,他说,鸦片战争中清军敌不过英国人的缘由,不是因为中国的大炮不如英国人,而是因为英国人的大炮总是先声夺人,最厉害的是他们的“桅顶之飞炮”此炮一响,火光迸射得厉害,纵横范围有一二丈之广,虽然没有什么爆炸力,轰击力不强,但是声势大,声音十分吓人,这一响,连洋人的脸还没看清楚呢,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吏立即就慌不择路了,“统军者惊奔,众无不溃矣……今日军中全中此病。”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些大炮还没来得及发言“发威”,放大炮的兵丁就跟着当官的逃了———那些巨资购进铸造的威力强大的大炮就都成了摆设,甚至掉转炮口反而为敌所用,后来英国兵轰击清军有很多就是用缴获的清军大炮。

战争打败了,那些会说话的人虽然打不过洋人但却能肆无顾忌地“欺负”没长嘴巴的大炮,把打败仗的原因归咎于大炮不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