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奇事:揭秘汉朝富人区缘何会位于皇帝墓旁?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7-14 10:04:43编辑:zhaoxiaoyan

坟墓,乃死者所居。一般人都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视墓园为不吉不洁、阴森可怖之地,避之唯恐不及。买房置地,一定会尽量远离墓园。有人可能会举出一些反证,例如澳门特区有几个墓园位于市区内,紧挨着居民楼(当地人戏称其为“夜总会”,有“东洋夜总会”“西洋夜总会”之分),再如日本一些大城市近年出现了位于居民大楼顶部的公共墓园。这些墓园,或者是当年并不挨着居民区,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或者是土地资源紧张,地面墓园成本太高等原因造成的。总之,都有其不得已的成分。当今的房地产销售中,有以距离繁华商业街较近交通便利、毗邻大中学校有人文底蕴、窗外有湖景水景海景等等吸引买家投资者的,未见有以地近某著名陵园祭扫方便为噱头者。

但是,中国古代,就有跟今天截然不同的情况。比如说汉朝,只有高级官员、超级富豪,才有资格把家安在陵墓附近。一般人想要住在那里?根本没门!

读过唐诗的人都知道,里边反复出现一个“高尚社区”的名字:五陵。那里的人,非富即贵。他们性情豪爽,出手阔绰,生活风流。用今天的话说,遍地是“高富帅”。请看:李白《白马篇》“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储光羲《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杜甫《锦树行》“…五陵豪贵反颠倒,乡里小儿狐白裘。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秋兴八首》之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张碧《游春引》“五陵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李绅《柳》“愁见花飞狂不定,还同轻薄五陵儿”;韦庄《少年行》“五陵豪客多,买酒黄金贱”,等等。

那么,唐诗中的“五陵”,究竟在哪里呢?在汉唐都城长安附近,距离长安城约四十公里。

五陵,因汉朝五位皇帝死后埋葬在那里而得名。它们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和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汉朝因陵设邑,也叫五陵邑;因为地势高敞,也叫武陵原(塬)。唐诗中的“五陵”,用的既可以是本义,指皇陵区,也可以是比喻义,指达官贵人和富豪的聚居区。

移民以充实陵邑之事,秦始皇时已经有过。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曾迁徙三万户人家到陵区居住。但在皇帝陵墓旁边建富人区的主意,应该是汉高祖时一个叫刘敬的郎中最早提出来的。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刘敬上书提出将关东地区二千石以上高官和拥有巨额财富的富豪大地主举家迁往关中侍奉长陵的建议,被刘邦采纳并付诸实施。后来,汉武帝等循例而行,不断将高官富豪迁徙至自己建设中的陵园旁边。以汉武帝为例,《汉书·武帝纪》中就记载了三次大规模的皇陵移民事件:建元三年(前138),“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大始元年(前96),“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阳]”。

五陵居民饶有财富的情况,文献中多有透露。比如,旧署晋葛洪撰的《西京杂记》中,关于茂陵就有如下两条记载:卷第二:昭帝时,茂陵一富人献宝剑,上边镌刻着六个字的铭文:“直(值)千金,寿万岁”。卷第三: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百万”(镪,白银),家僮多达八九百人。在北邙山下修建园林,东西宽四里,南北长五里,引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

汉朝皇帝之所以将部分高官、富豪迁徙到自己陵墓旁边集中居住,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笼络他们(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钱财、土地)、控制他们(让他们远离家乡客居京畿,形同软禁、人质),加强统治。与此同时,大概也有让他们集体守灵、保护陵墓等用意吧。汉朝帝王讲“视死如生”,墓葬中通常设有象征生前日常享乐情形的空间,比如客厅和厨房,不像别的朝代那样,一味地幽深无趣。

不过,即使是汉朝那样强盛自信、不惧鬼神的时代,也有逊色于当今之处。汉朝皇帝的陵墓,毕竟都修建于距离都城数十里之外,没有一座是修建于寸土寸金的皇城中央地带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