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丞相公孙弘:出身低微却大器晚成的西汉名臣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08-03 11:44:41编辑:lijian

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不仅是因为出了几位有作为的皇帝,而且人才辈出。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保障,西汉才能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在西汉的历任皇帝里面,汉武帝刘彻时期的人才最为茂盛。刘彻其人虽说毛病不少,不能说是一位明君,但他却有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无论出身多低微,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得到重用。如牧羊的卜式,打柴的朱买臣,刀笔小吏张汤,不得志的书生主父偃等等,都是草根出身,但凭自己才学都得到了刘彻的重用。还有从奴隶到将军的卫青,从猪倌到宰相的公孙弘,出身低微的二人最后却成了文官与武将中的老大,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今天我们要说说这位从猪倌到宰相的西汉名臣公孙弘。公孙弘堪称是西汉头号“励志哥”,他出身低微,大器晚成,最终成为文臣之首,而且得以善终。公孙弘是齐地菑川薛县(今山东寿光)人,年轻时当过狱吏,但没干多久就因为犯错被免官,为了奉养老母,他不得不在海边以放猪为生。他放猪一直放到了四十岁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按孔子的说法,“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这个年纪的人是应该事业有成了,因此孔老夫子才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默默无闻,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过公孙弘的出现却打了孔老夫子的脸,因为公孙弘就是在四十岁时才开始刻苦学习,并且最终事业有成的。

公孙弘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直到六十岁,孔子称之为“耳顺”之年,现在的退休年龄时才开始崭露头角。在西汉时期还没有科举考试,所以有一套自己的举荐人才的方式。当时把人才称之为“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而举荐这类人才通常由郡守、公卿、高级官吏等人推荐,送至朝廷。然后皇帝要对他们进行考察,给他们出题要他们对策,对策成绩出众的就会被授予官职。公孙弘就是由这样的程序脱颖而出,以贤良文学的身份在朝廷做了博士。这个博士不是学位而是官位,负责掌管书籍典章。不过公孙弘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出使匈奴,回来向武帝刘彻汇报工作。刘彻对他的汇报不满,认为他没什么能力,把他斥责了一番。于是公孙弘便上书称病,辞职回家了。

不过这一次的挫折并未断送这位未来名臣的仕途。十年之后,刘彻再次从基层选拔人才,此时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但仍旧被推荐上来。刘彻亲自出题要这些被推荐的儒生对策。他出的题目是:现在如何能达到远古时代那种国泰民安的境界?天人之道最根本的是什么?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是什么?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了君王自身须正,对待百姓要有信义。提出了治民之本的八条原则,并指出“仁、义、礼、术”四条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顺应天德”便会和谐兴旺,“倒行逆施”就会灾祸降临,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

当时参与对策的有一百多位儒生,公孙弘的对策并未引起主考太常的重视,而是被排在下等呈给皇帝。但刘彻独具慧眼,很欣赏公孙弘的思想,便把他的对策选拔为第一。接着便召见公孙弘,再次任命他为博士。因此公孙弘的仕途在七十岁时才开始起步。得了对策第一后他还未尽兴,又给刘彻上书提出整顿吏治,而且口气比较大,以周公旦自居。刘彻便问他自比周公如何?公孙弘说自然比不上,但自己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如同训练禽兽,锻造木石一样,人对于利害好恶的认识,岂是禽兽木石相比的?所以用一年的时间使国家发生变化都算很慢了。刘彻听他这么一说也很惊讶,决定慢慢考察一下这个人。

而后公孙弘的仕途就开始了平步青云,一年后被提拔为左内史,三年之后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两年后又接替了薛泽成为西汉丞相,位极人臣。在他之前这个位置都是有列侯爵位的人才能担任,而公孙弘可以说是西汉第一位布衣成丞相,所以按照惯例也该有爵位,于是刘彻便封他为平津侯。公孙弘仅用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平民百姓座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坐火箭上去的,那么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公孙弘也确实有能力,刘彻身边本来人才就很多,谁有能耐谁没能耐他自然是很清楚的。至于公孙弘具体有哪些政绩,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他反对设置朔方、五原二郡,认为劳民伤财,没有实际用途。刘彻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公孙弘却始终坚持己见。后来刘彻让朱买臣和他辩论设置朔方郡的好处,公孙弘辩不过朱买臣,便不再阻止,但还是让刘彻停止了兴建西南夷工程和沧海郡。

除此之外公孙弘还提出过一个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政策。就是“禁弓弩”,因为当时社会不太平,频频发生官吏被杀的事件。公孙弘认为十个贼人张开弓弩,一百个官吏不敢上前。所以禁止百姓携带弓弩就等于没有了杀伤性武器,这样在都是短兵相接的情况下,就一定是官吏的一方得胜。刘彻为此还组织群臣讨论,结果到底还是没有通过。不过这也使得公孙弘成了禁止私人持有武器的第一人,而后美国关于禁止民间持枪的讨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公孙弘为人低调圆滑,会看风使舵,而且善于自藏锋芒。在朝中议事时,他常常提出几个方案让皇帝自己去决定,有时候和其他的大臣观点对立也从不在朝堂之上发生争执。他与公卿提出某些建议,可到了皇帝面前又完全背弃事先约定,而是顺着皇帝的意图说。因此当时最有锋芒的一个直臣汲黯很看不上他,给他下了一个“齐人多诈”的评语。而且多次指责他道貌岸然,心术不正。但公孙弘也并不和汲黯起冲突,刘彻问及他时,他就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忠心的,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不忠心的。”因此给刘彻留下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好印象,对他更放心了。

但要是认为公孙弘真是宽宏大量就错了,史记上说他是:“性意忌,外宽内深。”实则他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容不得比自己高或自己看不惯的人。比如他和齐相主父偃不和,主父偃因为涉嫌逼死齐王被收押,本来刘彻想从轻处置,但公孙弘却对刘彻说“非诛偃,无以谢天下!”结果主父偃被斩诛族。对于曾当面斥责他的汲黯更是恨之入骨,但一直找不到汲黯的过错,因此向刘彻推荐汲黯担任是非很多的一个职务右内史,想让汲黯栽跟头。但汲黯为人耿直廉洁,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很出色,使得公孙弘的阴谋落空。还有当时的大儒董仲舒与公孙弘不和,公孙弘也用对付汲黯的方法推荐董仲舒担任胶西王相,想通过胶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但也同样没能得逞。再有就是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游侠郭解,被抓住后按律应该释放,结果也是公孙弘说了一句“以睚眦杀人,大逆无道。”郭解才被斩诛族。可见他一句话导致了多少人人头落地,作为一个满嘴仁义道德的儒生,这样的作法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当然他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格,比如说他很节俭,睡觉盖布被,吃饭只吃一个荤菜和粗米饭。因此汲黯指责他是“作秀”。但这样的指责并无道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做一辈子秀,公孙弘的确比较清廉,他自己生活很简朴,俸禄则多用来接待朋友宾客,家中除了自己的工资收入外,并无多余财物。因此他孝顺父母,轻财重义,身居高位,率先垂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同时他从草根到宰相的奋斗经历也激励了很多人,使得众多学子效仿,既促进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弘扬了重儒之风。此外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很大,同时又把儒学引入官方教育,制定出了全面系统的教育制度,对于促进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公元前121年,担任了六年丞相的公孙弘病逝于任上。在他之后武帝时期的丞相这个位置成了最危险的职业,除了一个石庆得以善终外,其余的丞相全部被杀或自杀。而公孙弘从一个猪倌,一路奋斗到丞相的位置,又能得到善终的确是一个传奇。而他四十始学,七十入仕又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因此他的经历犹如一部励志大片,带给后人很多正面的能量与启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