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的惨痛教训 令人痛心的非战斗伤亡

2020-07-29 16:25:23 首页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拚杀,有战争,就有伤亡。作为战场指挥员,当然是希望把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为战斗人员,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当然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战争是对每个参战人员精神、意志、勇气、智慧、心理素质的最大检验。

  在历时十年的中越边境战争中,我军经受了这种考验。实践证明,无论在何种险要的环境中,无论面对多么凶狠的对手,我军没有攻不破的山头、守不住的阵地;没有打不垮的敌人、完不成任务的部队。当然,在与敌军的战斗中,我们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许多优秀的军人,为了祖国的利益,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

  对于那些在国家安危,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的军人们,他们是军队的骄傲,民族的骄傲,国家的骄傲。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边疆的巩固;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江山社谡的稳定;是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那些曾经驰骋沙场的将士,英勇阵亡的烈士,负伤致残的军人们,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作为那场战争的经历者、幸运者,我们也十分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宁静生活。

  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所以,战场上的人员伤亡也是在所难免。正因为这种难免的伤亡,生离死别的抉择,悲欢离合的痛处,才造就了那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豪杰;才有了那一个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惊奇故事。

  但是,在战场上也有一些伤亡,是不应该发生的。这种伤亡,就是本文要谈的因事故而出现的非战斗减员。十年边境战争,笔者耳闻目睹了这种伤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虽然,在战场上出现的非战斗伤亡,作为当事者个人来说,除非自杀,仍然会按照革命军人褒扬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如评烈士,评伤残,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抚待遇等等。对那些因故出现的伤亡人员,以及为此而受到军法处理的人员,笔者对他们也同样充满了敬意、同情和谅解。

  但是,在战场上,作为事故而出现的非战斗伤亡,无论是对个人和自己的家庭,或对他人和他们的家人,确实是一种难以齿的悲哀。

  这个话题谈起来很沉重,写这篇文章之前,一直在想,对那些令人痛心的非战斗减员,是说还是不说,是写还是不写。本来是一种伤痛,再说出来,可能会被人认为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但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有必要把它写出来。这些血的教训,也只有亲历战争的人,才有那种切肤之痛

  本想从战时士兵心理素质与战场管理这个角度来分析探讨这个问题,但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本人不是做学术的,自然不必像学术文章那样,从立意、选题,论证,谋篇布局那样严谨,还是顺其自然地说吧。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谈到教训时,笔者将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和单位。也没必要把事故的来龙去脉、命运结局像讲故事一样写得很祥细,点到为止吧。目的吗,我想读者都能理解,是想谈点教训,而并非揭丑取悦。每个部队在作战结束后,都会搞战时总结,但真正总结这些反面的教训,像总结那些成功的战例一样留下文字记载的,恐怕不是很多。笔者抛砖引玉,但愿能看到一些不带恶意的,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

  首次上战场的人,或者说上战场的部队,士气都比较高。作为上战场的军人,最忌讳、最叫人看不起的是被人认为怕死。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兵打仗,保家为国,是军人的天职。即使有些人胆小,心虚,或极个别怕死的人,但在一个群体里,一般都不会流露出来,以免被同乡、战友看不起,日后难以做人。因此,军人在战争动员期间,在群体精神的感染下,显示出非常高昂的勇气。一旦部队接到参战的命令,那些决心书,请战书,血书,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而是参战人员在关键时刻忠诚、勇敢、责任、信仰的真正表现。真正在上战场前或在战中临战畏缩,借故逃跑,或自伤的是极个别人。军人在特殊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勇气和胆量,顽强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常人不能够理解得到的。这种大义凌然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都得益于我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铁的纪律和平时的养成教育。

  一般来讲,初上战场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种心理变化,或举止失措的表现。这种表现,对打过仗和没打过仗的部队,参过战和没参过战的军人,官和兵,老兵和新兵,是有很大差异的。军人的心理变化在临战前、临战中、临战后的表现也不一样。应当指出的是,临战前的心理变化或举止失措的表现,如紧张、心慌、惶恐等与胆小怕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当身临其境,枪炮一响,或经历过一场战斗之后,这种心理状态在大都人身上都会自动消除,随之而出现的是安之泰然。所以,参战的部队往往打的战斗越多,参战时间越长,困难越多,任务越重,条件越艰苦,危险性越大,位置越靠前,其人员的心理素质反而越成熟、越稳定。

  相对而言,打过仗的部队比没打过仗的部队心理素质要好些;打过仗的人比没打过仗的人心理素质要好些;靠前比靠后的人心理素质要好些;领导比士兵心理素质要好些;老兵比新兵的心理素质要好些。

  作为战场指挥员,如果不注意各个阶段官兵的心理变化,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人员的心理表现,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加强人员和战场管理,事必出现不应有的伤亡。

  战场上的非战斗减员,往往是二线部队比一线部队出的事故多;后方阵地比前方阵地出现的事故多;间接参战的比直接参战的出的事故多;兵比官出的事故多;新兵比老兵出的事故多;胆小的比胆大的出的事故多;马虎大意的比小心谨慎的出的事故多;行动鲁莽比严守规定的出事故多。

  一个心理素质不成熟、不稳定的人,临战的心理表现主要为紧张、心慌、胆怯、不沉着、不冷静,继而是随便和无所谓。心理素质的差异,影响军人在战场上的行为和对情况做出正确的处置。通常,战场上对人员的管理没有平时那么严格,指挥员多侧重政治鼓动、计划和任务的完成,忽视根据人员的心理变化而强化战场管理,往往是在出事后才意识到严格战场管理的重要性。各参战部队出现的非战斗减员,都有一定的共性。从我部在老山轮战期间发生的几起典型事故分析,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没有目标乱开枪。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占领阵地后和担任防守任务的初期,特别是初次接管阵地的人员。初次接管阵地的人员,对敌情和地形还不熟悉,心理处于高度警惕和紧张状态。白天,由于视野较好,一般不会出现乱开枪的问题。而到了晚上,刚上阵地的人员,十天半月之内,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和警惕状态,大多数人都睡不着觉。所以每到夜间,一遇风吹草动,就有战士开枪射击。这种毫无目的的乱开枪,有的是误认为有敌情,有的是为了壮胆,但大都数都是跟着瞎打,过枪瘾。有时一个地方出现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相邻阵地也跟着响起。时常出现整个阵地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等轻重武器响声不断,好像如临大敌,令指挥员摸不准情况。

  在战时,弹药一般都很充足,特别是防守的部队,只要你想打,多的是。笔者曾注意到,在七九年和八四年作战期间,我们使用的很多子弹,出厂日期都是五十年代的,比我们很多士兵的年龄还大。所以,我们有些初上阵地的官兵,不在乎子弹的节约。而在阵地上,没有目标乱打枪,不但极易暴露目标,也容易造成误判误伤。后期轮战的部队,往往初上阵地就遇到越军的大规模炮击,我想这与乱打枪而暴露部队换防企图有一定的联系。稍有作战经验的人也会看出,没有战事而枪声大作的地方,不是有行动就是新部队换防。作为对手来讲,对不熟悉阵地的作战的对象,趁机袭击一下,何乐而不为。而这种乱打枪带来的后果,恐怕是我们有些没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在战前没有想到或预测到的。

  二是:情况不明乱开枪

  初上战场或没经历过战争的人,经验少,不少人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惊慌失措,处置不当,造成难以返回的严重后果。

  我师炮团某连,上阵地的第一天晚上,一名新战士在猫耳洞外担任警戒任务。半夜时分,一名河南籍通讯排长从阵地上查线归来,不小心踩空滑倒。那新战士听到响声,惊惊慌慌的问了一声口令,没待对方回答,就用冲锋枪一梭子打了过去。而那名河南籍通信排长,不知是没听到口令,还是认为遇到了越南特工,也没有回声就一梭子子弹朝放枪的新兵还击了过来。

  此时正在猫耳洞里休息的一名湖南籍技师,听到枪声后急忙从猫耳洞里钻出来,问开枪的新兵是怎么回事。那新战士用手指着前面响枪的地方,慌慌张张地说道“有……有特工……”!

  技师见新兵如此紧张,一把将那新兵的冲锋枪拿了过来,并顺手抓上几枚手榴弹,借着那个通信排长夜间开枪时的火焰,利用地形地物作掩护,边打边朝那个不断开枪的通信排长冲过去。在接近通信排长十来米时,技师连续向通信排长开枪的地方投了几枚手榴弹。见对方再没还击,估计已被炸死,技师才返回住处等天亮再搜查。

  天亮后一看,那个河南籍的通信排长早已被手榴弹炸死在一个洞内。原来,那个通信排长在与技师开枪射击时,边打边进入一个洞内,并在洞口还击。而这名湖南藉技师又是曾参加过七九年作战的老兵,军事技术也可以,可惜当晚打错了对象。后经保卫部门查实,确系误会所至,那技师虽未受军法处置,但因后果严重,当即被撤职作复员处理。

  再就是发生在我团类似的一件事。二营某连一个步兵班长,夜间奉令到我团与九十六团结合,执行防敌特工渗透的潜伏任务。班长带一个组在前面走,副班长带一个组在后面作掩护。由于草深林密,夜暗难行,相互距离也拉得很长。当前面的班长走到一个有土坎的地段时,不慎踩滑一块石头,摔下沟去。下滑中,班长打开保险的枪机被树枝挂动,一梭子弹朝后面射了出来。在后面掩护的副班长,以为遇到越军特工袭击,迅速出枪,朝枪响的地方打了过去。踩滑落地的班长立即喊到:“不要开枪,是我的枪走火、、、、”,可已经晚了。班长的话音未落,早被冒失的副班长打来的一梭子弹击中,倒在血泊里,后在送往团卫生队救治途中,因流血过多而死亡。临死前,班长面对痛不欲生的副班长说,都是自己不小心出的事,并请班里战士给团里领导说,不要追究副班长的责任。

  多好的战士,就这样去了。如果我们的当事人,遇到上述这些情况,稍微沉得住气,冷静一点,不要惊慌,这样的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是:为了保险乱埋地雷。

  在战场上的人,生生死死的场面见得多了,对枪炮并不害怕,最担心的是地雷。稍有麻痹大意,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从七九年自卫还击作战,到老山的防御作战,中越边境上到底埋了多少地雷,可能没有哪个人,哪个部队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而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敌我双方为了安全的需要,埋设地雷的密度,恐怕是近代战争中少有的。

  通常情况下,作为防守的部队,应在阵地前沿的主要地段埋雷,同时应在地地图上做好标志。但在轮战期间,无论是先期的部队,还是后期的部队,为了防止敌人的偷袭或进攻,都在阵地堑壕四周大量埋设地雷。有的阵地,除了在堑壕、交通壕、便道上可以放心行走外,几乎无路可行。特别是到了晚上,相互之间都不敢轻易走动。

  大量埋设的地雷,虽然对防备敌人的进攻、偷袭,确保阵地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给部队的出击和执行支援保障任务,带来极大的麻烦。如有的在向前线运送物资弹药时,不小心滑倒,被地雷炸死或炸伤;有的在执行查线任务时,不小心被地雷被炸死或炸伤;有的在抢修和扩展阵地时,不小心被地雷炸死或炸伤;有的在躲避炮弹时不小心被地雷炸死或炸伤。

  我团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此类伤亡,先后发生六起,约占战时全团伤亡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军步兵分队中,绝大多数官兵都不熟悉地雷的排除。尽管平时训练中,也有排雷埋雷课,但大都是在理论上讲一下,真正的实际操作极少。所以,关键时刻,一遇到有人在雷区被炸,没有工兵在场,都束手无策。

  大都数情况下,如误入雷区,踩响地雷,一般都是炸掉一条腿,如能及时救出,到医院锯掉后,不至出现死亡。但由于步兵分队不懂排雷技术,也没装备,只有等工兵前来解围。由于时间延误,错过最佳挽救时间,有时眼睁睁的看着战友牺牲。

  我团某连有一名从长沙军校来的实习排长,在该连一个有树林的阵地上担任防守任务。因时常听到林中有似人走动的响声。几次请示连里,想带人进去查看一下。连里因担心触雷,没有同意。但这个学员排长自恃在军校学过地雷方面的知识,总想冒险一试。

  有一天下午,这个实习排长自作主张,擅自做主前出查看。没有排雷工具,他就利用树间交错的树枝作依托,从树上潜出阵地十多米。当他从树上落地时,恰好绊响了埋藏在树丫中的一颗地雷。

  看到排长触雷倒地,阵地上的战士想去迎救,但因前面林中到处有地雷,阵地上的战士又不懂如何排出,无法接近。当团里接到报告,派出工兵前去排雷后,才将这名淹淹一息的排长救出。后因延误时间太长,流血过多,在送往团卫队途中不幸死亡。

  阵地上埋雷过多,也给工兵带来不少伤亡。因部队时常要执行潜出任务或进行拔点,执行任务前都得要工兵排除地雷,有些工兵既死伤在敌人埋设的地雷上,也有的死伤在自己埋设的地雷上。这些血的教训恐怕每个轮战部队都有。

  四是;不按规定乱行动

  初上阵地的官兵,对敌情地形不是很熟悉,刚开始时,每步行动都很小心谨慎,严格按照要求行动。但时间长了,紧张、谨慎的心理一旦排出,就出现松懈麻痹无所谓的心理。人一旦出现松懈麻痹思想,就会忘乎所以,不按规定乱行动。如有的放松警惕乱走动,有的为了拍照留影暴露在外,有的扩建阵地不认真清理雷场等等。心理麻痹再加上阵地管理不严,往往酿成严重的后果,其血的教训也是时有发生的。

  驻守主峰方向的某连,阵地的西侧有一个水凼,很多时候,战士们要常去那里取水。所以,也是越军经常炮击的地方。一段时间,越军很少炮击。在阵地上的战士由于长时间没洗澡,刚开始时,个别战士偷偷去那里洗一下,后见没什么危险,有些战士在取水时,就放心大胆的洗一下澡。我们的一些班排长也心存侥幸心理,未予禁止。八四年八月下旬的一天,七八名从后面往前沿运送物资的战士,见有人在那洗澡,也放下东西,冲洗身上的汗水。正当十多名战士洗得正高兴时,越军的炮弹突然袭来,几名来不及躲藏的战士当即被炸身亡。

  住守二营方向的某炮连,为了扩建阵地。当时在场的指导员,由于组织不严密,事前没认真清理雷场,一名战士在清理阵地上的竹子时,不小心踩响地雷,当场死亡,该连指导员因渎职而被撤消了职务,并被全师通报。

  对因阵地管理不散,各团出现的非战斗减员,记得当时师首长非常恼火,在师党委会上,前指一名首长在听取了各团情况介绍后,发下重话:今后凡是哪个连队再因阵地管理不善,玩忽职守,发生伤亡事故,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无论职务多高,功劳多大,除通报批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外,要责成所在单位的连长、指导员亲自背人下山,以示惩罚。这一指示传达到连队后,方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此类事件,在后期才基本上没有再发生。

  五是:不懂操作乱玩枪

  枪支弹药的使用和管理,历来是部队管理的重点。当兵的都要和枪支弹药打交道,因此特别要求士兵要熟悉手中武器。

  由于兵种不一样,士兵对各自的武器的熟悉程度也不一样。有些武器不是当兵的都熟悉、了解、会使用。如步兵不一定会使用大炮、坦克、导弹等武器,而且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士兵都学会和使用所有武器。

  部队平时训练,一般都是按各自的装备,使用自己手中武器。就是有的部队强调一兵多能训练,也仅仅限于轻武器的掌握使用,如步枪、轻机枪、四0火箭筒等。这些武器既是步兵连队装备的主要武器,也是所有兵种的士兵都必须学会和掌握的。

  对于重型武器,如重机枪、高射机枪、大小口径的炮,平时训练,都是按照各自的建制进行训练,也不要求每个士兵都会使用,也不可能有时间和条件去相互交流使用。战时打仗主要是合成,其对各种武器的发挥作用如何,就看指挥人员的合成指挥能力和相互配合了。所以部队平时完成各自训练科目后,都要进行合成演练。合成训练得好,战时的相互配合就好,指挥人员对配属的重武器,使用得当,伤亡就少,反之亦然。

  作为班、排、骨干以及各级指挥员来讲,了解相应的武器战斗性力和战术使用原则,熟悉和使用多种常规武器,不但会在战斗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会避免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遗憾的是部队平时训练往往忽视这一点。平时都是自己练习,战时才磨合。如果当兵的对武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性能不熟悉,又喜欢玩弄武器,很容易出事故。

  在战时,部队的武器装备种类很多。以步兵连队为例,战时加上各种配属,有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手枪、冲峰枪以及各种微型、微冲、轻、重机枪、喷火器、四0火箭筒、六0炮、八二无炮等武器。对使用炮弹之类的武器,步兵一般不懂也不会去玩弄。但对于枪支之类,确实很感兴趣,都喜欢玩弄一下,特别是冲锋枪、手枪。

  而在战场上,除了步兵,并不是人人都有武器。象四0火箭筒兵、六0炮兵、八二无炮兵、机枪兵,除了正、副班长配备有一支冲峰枪外,均未配备武器。到了战场上,有的战士看到别人有枪,特别是比较新式一点的武器,都想拿来用用、玩玩,也喜欢把班长的冲峰枪和干部使用的手枪借来照相。而这些战士,平时除了打靶外,很少有接触枪支的机会,对武器的分解、结构和安全方法又不是很在行,稍有麻痹,就会出现走火伤人的严重事故。

  本来,对枪支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的,如不准随便玩弄枪支(包括自己和他人使用的),不准平时枪弹上膛,不准随便打开保险,不准枪口对人开玩笑,操课前,收操后必须验枪等等。而在战时,这些规定往往被一些干部战士忽视。如有的执行任务时,还没接触敌人就把子弹推上膛,也不关保险。有的执行任务后也不验枪,有的忘了退出上膛的子弹。有的将自己的武器随意交给他人保管等等,从而埋下严重的事故隐患。

  我团某连一名排长,一次从前沿阵地下来汇报工作,将自己的手枪交给通讯员背着。在排长汇报工作时,这个通讯员和炊事班几个同乡在一起玩,无意中扣枪了压在枪膛里的子弹,将一名战士当场打死。还有一个连队的班长,执行完任务后回到掩蔽部休息,忘了退掉上膛的子弹,同班战士在玩弄时,不慎走火,将班长的腿部打伤。

  战场上出现的严重伤亡事故,与部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战场管理,与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密切的联系。每个部队都可能有这种类似的教训。虽然,这些事故,在一支上千人或上万人的轮战部队中,发生的概率不多,少则几起,多则十来起,对整过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斗士气并不构成重大的影响,但把所有参战部队的事故加起来,那就不可小看了。尽管事出有因,但作为事故,这种非战斗减员确实是令人痛心的。

  作为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兵,总结这些教训,并非揭短,或有意拿别人的不幸说事,确实希望人们能够从这些血的代价中吸取教训。我想,现在正在服役的军人,或今后可能服役的年青人,当你看到这些教训后,再遇到这样类似情况时,但愿吸取前车之鉴,不犯类似的失误。

  记住啊,战场上的任何惊慌和管理上的失误,都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