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如何 独战欧洲的拿破仑

2021-09-06 11:57:10 首页

  莱比锡战役双方损失:1813年10月16—19日,在拿破仑战争的第六次反法联盟(俄国、奥地利、大不列颠、普鲁士、瑞典等国)中,双方在莱比锡地域进行的决战。因有许多民族的军队参加作战,故被称为“民族大会战”。

  莱比锡战役前的军事政治形势对盟国有利。因连年战争而陷于民穷财尽的法国,在军队供给和后备兵员补充方面能力都已有限。盟国的企图是以联军的兵力围歼莱比锡地域的法军。拿破仑定于10月16日对盟国波希米亚军团发起攻击,因为他预计盟国其他军团这一天不能参加作战。为迎击由南方进攻莱比锡的施瓦岑贝格元帅指挥的波希米亚军团(13.3万人,火炮578门),拿破仑抽调出5个步兵军,成两线配置。

  第二线内还配置有4个骑兵军。禁卫军留作总预备队,组成战斗队形的第三线。缪拉元帅受命统率该集团(共计12.2万人)。为迎击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盟国北军团(5.8万人,火炮256门)和布吕歇尔将军指挥的盟国西里西亚军团(6万人,火炮315门),拿破仑将2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共5万人)调往莱比锡城以北,由内伊元帅统一指挥。

  宫内大臣贝特朗率1个军(1.2万人)在林德瑙附近正面向西展开。战役开始前,仅波希米亚军团和西里西亚军团逼近莱比锡。当时,北军团位于哈雷(距莱比锡30公里),波兰军团位于瓦尔德海姆(莱比锡以东40公里)。盟国参战军队达30余万人(俄军12.7万人、奥军8.9万人、普军7.2万人、瑞典军1.8万人),火炮1385门;拿破仑军队(法国、波兰、荷兰、萨克森、比利时,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军队)近20万人,火炮700门。

  联军统帅部根据亚历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弗朗茨一世三位君主的旨意,决定于10月16日晨使用波希米亚军团(编为3个集群和1个总预备队)由南面发起攻击。俄军4个军(分别由维特根施泰因将军、欧根·符尔滕堡、帕连将军和拉耶夫斯基将军指挥)和盟国2个军(分别由克莱瑙和克莱斯特指挥)编为第1集群(8.4万人,火炮404门),由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统一指挥。

  普鲁土军和奥地利的后备队(3万人,火炮114门,由梅菲尔特将军指挥)编为第2集群。第3集群(1万9千人,火炮60门)也是由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编成,由久洛伊指挥。第1集群受命在赛费尔特斯海恩、克勒伯恩一线攻击法军;第2集群则应在盖瑟尔和埃尔斯特两河之间夺取所有渡口,并向法军右翼实施突击,第3集群的任务是进攻林德瑙,并夺取莱比锡城以西埃尔斯特河上的渡口。西里西亚军团在梅克思、莫考一线由北面进攻莱比锡。

  历时4天的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结束了1813年战局。双方损失惨重:拿破仑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盟国损失5.4万余人(俄国2.2万余人,普鲁士1.6万人,奥地利1.5万人),最后以盟国的胜利而告终。

  俄军担负了作战的主要重任,对联军取得莱比锡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但是,如不是联军统帅部贻误战机,那么拿破仑的失败将会更加惨重。奥地利奉行的是削弱而不是歼灭拿破仑军队的两面政策,这阻碍了达成坚决的战役目的。联军在军队指挥方面犹豫不决,军队行动互不协调,也缺乏统一的坚强指挥。受命统率联军的施瓦岑贝格实际上未能履行总司令的职责,而三国君主会议也未成为联军作战的名符其实的统帅。这就使目标宏大的战役企图无法实现,造成行动犹豫,以致大批军队(1/3)就地待命未能参加作战。

  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的统帅才能未能发挥出来。他采取的作战行动不如以往得力:分散使用了强大的预备队,在决定性的地段上未造成必要的兵力优势,基本上采用的是正面攻击。莱比锡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它使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领地,加速了拿破仑的垮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